真臘傳

關燈
真臘國在林邑國的西南方,本來是扶南國的附屬國。

    離日南郡有乘船走六十天的路程,南與車渠國接壤,西與朱江國相鄰。

    國王姓刹利,名叫質多斯那。

    從他的祖父開始逐漸強大興旺起來,到質多斯那時,就兼并了扶南國而歸為己有。

    質多斯那死後,他的兒子伊奢那先繼承王位,居住在伊奢那城,城中一共有兩萬多戶人家。

    城中有一座大殿堂,這是國王聽政的地方。

    全國有大城三十座,每城有幾千戶人家,各有官員,官職名稱與林邑國的官職名稱相同。

    國王三天上一次朝,上朝時坐在五香七寶一床一上,一床一上懸挂寶帳。

    那寶帳用彩木做撐竿,象牙、金钿做壁,形狀像小屋一樣,擺一動時金光閃閃,如同紅玉一般。

    面前擺有金香爐,兩個侍衛分站兩側。

    國王身着古貝朝霞衣,腰腹圍着彩服,向下垂到小腿,頭戴金寶花帽,身上披滿珍珠璎珞,腳穿皮靴,耳上挂着金王當。

    平常穿白疊服,用象牙做拖鞋。

    如果不帶帽子,就不披挂珍珠璎珞。

    官與民的穿着,大體相似。

    真臘國有五個大臣,第一個叫孤落支,第二個叫高相憑,第三個叫婆何多陵,第四個叫舍摩陵,第五個叫髯多婁,還有衆多小臣。

    朝見國王時,就在台階下叩三下頭。

    國王叫進殿,大臣才上台階,進殿後大臣就跪着,用兩手抱着胳膊,在國王周圍坐着。

    參議政事完畢,跪趴着離開國王。

    朝廷台階門閣,衛士有一千多人,都身披铠甲手拿兵器。

    真臘國跟參半、朱江兩國結親和好,而多次跟林邑、陀桓兩國發生戰争。

    就在平時他們也都披铠甲,手持兵器,如果發生征戰,就用武器。

    真臘國的風俗是:不是國王正妻的兒子,不能作為王位的繼承人。

    國王初即王位的那一天,所有弟兄同時用刑,使他們殘廢,有的割去一個手指,有的割掉鼻子,并發放到邊遠地方,供給他們生活費用,不允許他們做官。

    真臘國人的體形矮小,膚色黑,而女人中也有白膚色的。

    真臘國人都卷曲着頭發,垂到耳下。

    行動敏捷,一性一格剛勁。

    家具器物的色彩跟赤玉的色彩很相似。

    他們認為右手潔淨,左手污穢。

    每天早晨洗漱,用楊樹枝漱口之後,誦讀經文。

    再洗漱然後才吃早飯,吃完又用楊樹枝淨齒,再誦讀經文。

    多吃蘇酪、沙糖、禾亢粟、米餅。

    吃的時候,先拿熟雜肉羹跟米餅之類食物相混和,用手捏成一團一吃。

    娶媳婦的人,隻送一套衣服作為聘禮,再選擇吉日讓媒人将新一娘一接到男家。

    迎親後男一女兩家八天内家人不準外出,日夜點燈不滅。

    男子結婚後,就與父母分家産,另起爐竈生活。

    父母死後還有未結婚的小兒子,就将剩餘的家産給予他。

    如果兒子們全結了婚,剩餘财物就歸官府所有。

    給父母辦喪事時,兒女們都七天不吃東西,剃光頭發哭喪,僧人尼姑、道士、親戚朋友都來聚會,并奏樂送葬。

    用五香木将一屍一體火化,把骨灰用金銀瓶裝着,投入大水之中。

    貧窮人家有的用瓦罐裝骨灰,并在瓦罐上塗上彩圖。

    也有不火化的,直接把一屍一體送到山上,任野獸食用。

    真臘國北方有很多山峰,南面是水澤,氣溫相當高,全年沒有霜雪,多有瘴氣,經常流行瘧疾等傳染病,毒蜂蜇人時有發生。

    水土适宜種植高粱稻谷,很少種植黍子玉米,水果、蔬菜品種跟日南、九真國大抵相同。

    不同的是:種有婆那娑樹,不開花,葉子像柿子葉,果實像冬瓜;奄羅樹,花和葉像棗樹,果實像李子;毗野樹,花像木瓜,葉像杏子,果實像楮樹的果實;婆田羅樹,花、葉、果實都極像棗樹而略有不同;歌畢他樹,花像林禽,葉子像榆樹葉而較肥一大,果實像李子,有升那樣大。

    其餘的樹種跟九真國大多相同。

    海裡有一種魚,名叫建同,有四隻腳,沒有鱗,它的鼻子似象鼻,吸水後,向上噴水高達五六丈。

    還有一種叫浮胡魚,它的形狀像魚且,嘴像鹦鹉,長有八隻腳。

    海裡有很多很大的魚,大魚躍出一水面半截身一子,看上去像山。

    每年的五六月裡,當毒氣流行時,真臘國人就把白豬、白牛、白羊作為祭品放到城西門外祭祀。

    如果不像這樣做,那麼五谷就不能豐收,六畜大多死亡,很多人就要患病。

    都城附近有陵伽缽婆山,山上有神廟,常年用五千衛士守衛着它。

    都城的東面,有個名叫婆多利的神,其祭品用的是人肉。

    國王年年殺人,在夜晚用人肉祭祀神仙。

    有的神廟的守衛有上千人。

    真臘國就像這樣崇敬鬼神。

    他們大多信奉佛法,尤其信奉道士,把佛和道士的像同時立在廟宇裡。

    隋炀帝大業十二年(616),真臘國王派使者向隋朝進貢,隋炀帝盛情款待,此後再沒有向隋朝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