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傳

關燈
徐則,東海郯縣人。

    小時候沉着穩重,沒有不一良的嗜好。

    跟從周弘正學習,喜歡《周易》、《老子》、《莊子》,擅長于議論,名聲遠播都城。

    徐則歎息說:“名聲不過是實質的外表,我怎麼能舍去本質而去追求外表呢?”于是懷有栖隐山林的念頭,拄着拐杖到缙雲山中隐居。

    後輩學子幾百人,苦苦請求徐則教授,徐則推辭不幹,而打發他們走。

    不娶妻,常穿着粗布衣巾。

    陳太建年間(56一9~582),應一召到至真觀小憩。

    過了一月,又辭觀到天台上,絕食五谷以修身養一性一,每日所用不過松澗之水罷了。

    即使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也不穿棉衣。

    太傅徐陵為徐則書寫頌文并刻在山上。

    他剛到缙雲山時,太極真一人徐君對徐則說:“你年過八十,會做帝王的老師,然後才能得道。”晉王楊廣鎮守揚州,知徐則之名,親筆寫信召徐則說:“道得源于萬物的玄妙變化,法來源于大自然,包涵一陰陽一的變化,混然而成萬物,人們能夠弘揚道,道則存在于人們的言行之中。

    先生履行德教修身辟谷,以玄為本整齊萬物,深明其趣味,通曉于法門。

    悅一性一怡神,從虛空玄妙的人一體感應中體會道的玄妙,餐松食..(zhu,植物名,可入藥),在煙霞中栖息,望赤城以等待風起雲升,遊玉堂而駕龍鳳之車,雖然在天台山隐居,名聲卻仍然遠播于江淮之地。

    我想借重你的良謀,有勞你早晚辛苦。

    一向欽佩你的道術,長久地存于我胸臆,側席以待隐居之人,作夢都想你。

    霜風變冷,海氣即将變寒,隐居在茂林之中,一精一神與道體均吉慶安甯。

    當初商山四位老隐士,舉薦于漢庭,淮南八公,來藩王之宮朝儀,過去和現在雖有不同,山谷卻沒有變化。

    隐居市井和朝廷,前賢已作出表率。

    導引凡人闡述聖理,除了先生還有誰呢?故特地遣使到山谷相請,想先生不辭勞苦,欣然而來,不再待在蒲輪上面,離開你隐居的山谷。

    望先生能委屈自己,我伫立等候你披雲而來。”徐則對門人說:“我今年八十一歲,晉王來召我,徐君的話果然靈驗。”于是到了揚州,晉王請徐則講授道法,徐則以時日不便推辭。

    到了半夜,命侍者取來香火,好像平常朝聖的禮儀一樣,到五更而死,而肢一體柔軟如同活着一樣,停放了幾十天,顔色沒有變化。

    晉王下書說:“天台山隐士東海徐先生,表裡俱為人所敬仰,以謙和玄默為德,視萬物于身外,約束以安身,着粗布蒲衣,餐松食..,栖隐于天台山上,五十餘年。

    卓越的仙才啊,飄然騰氣升天,千尋峻嶺,萬傾碧濤,都不能窺其蹤迹。

    寡人我景仰先生道家風度,久聞先生道德質樸,頻頻派遣使者,到遠方請來先生,希望能虔誠地接受高深的道法,以結良緣。

    現在先生剛到這裡,還不到十天,就厭棄塵世羽化升天,返樸歸真于靈府。

    身一體柔軟,顔色不變,這是經方家所謂“一屍一解地仙”之術。

    誠感延師的禮儀沒有舉行,而延師之心早在,即使忘掉憂愁,仍然怆然于懷。

    喪事所需費用,随時按需求供給。

    霓裳羽蓋,既然已經騰雲而去,空棺連同餘下的衣服,怎能葬在墳中。

    但拐杖和鞋子仍在,就按照俗法,應派遣使者送還天台山定葬。”當時從江都到天台山,沿道多看見徐則徒步行走,說得以放還。

    到了舊居,徐則取出經書道法分送給弟子,仍叫打掃一間房子,說:“如有客來,宜把他們請到這裡。”然後跨過石梁,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

    過了一會兒,一屍一柩到了,弟子們才知道徐則已靈化,時年八十二歲。

    晉王聽說這件事,更加驚奇,特賜錦緞千匹,派畫工畫出徐則的相貌,命柳巧言作讠贊說:“能用語言表達的道,不是永恒不變的道,永恒存在的道是無可名狀的;上上之德不是凡俗的德,至上之德是沒有界限的。

    玄風扇起來,才有先生。

    夙昔煉金液,怡神于天地之上,玉石剛軟化,雲丹又将煉成。

    就去追慕葛洪,将與茅嬴為伴。

    我王遙囑,乃感到先生的真誠。

    柱下史暫啟如上,河水沉靜無聲,留此符以告信,如化杖飛聲騰龍。

    永遠思念先生靈蹤,向哪裡發抒思念之情?現在披上素絹之衣作吊,如同來到天台一樣。”當時還有建安人宋玉泉、會稽人孔道茂、丹一陽一人王知遠等,也行辟谷之術,以松澗之水自給,都受到炀帝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