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妥傳
關燈
小
中
大
祀祖宗。
”至于黃帝作的《鹹池》、颛顼作的《六一莖一》、帝喾作的《五英》、堯作的《大章》、舜作的《大韶》、禹作的《大夏》、商湯作的《大護》、武王作的《大武》,從夏朝以來,因年代久遠,隻留下名稱,樂聲聽不到了。
從商代到周代,音樂集中在《詩經》中。
所以,從聖賢以下,大多通曉音樂。
譬如伏羲氏減瑟、周文王足琴、孔子擊磬、子路彈瑟、漢高祖擊築、漢元帝吹一箫。
漢高祖初年,叔孫通因襲秦人制定了漢代宗廟裡所使用的音樂。
迎神于廟門時,奏《嘉至》樂,如同古代迎神時所奏的音樂。
皇帝進入宗廟,奏《永至》樂,以合行走時的節奏,如同古代的《采荠》、《肆夏》樂。
乾豆上獻,奏登歌之樂,如同古代的清廟歌。
奏完登歌樂,奏《休成》樂,以贊美鬼神之祭。
皇帝在東廂坐定後,奏《永安》樂,以贊美禮儀的完備。
《休成》、《永至》二曲,為叔孫通所作。
漢高祖廟奏的是《武德》、《文始》、《五行》舞樂。
春秋時,陳國公子完投奔到齊國,陳國人是舜的後裔,因此,齊國也就有了韶樂。
因此,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後,竟覺得數月不知肉的滋味。
秦始皇消滅齊國,得到齊國的韶樂。
漢高祖繼而滅秦,韶樂于是傳到漢,隻不過高祖将它改名為《文始》,以顯示不因襲前人。
《五行》舞本是周代《大武》樂,始皇改名為《五行》。
到漢孝文帝時,又制作春、夏、秋、冬四時舞樂,以顯示天下平安和順,四時風調雨順。
孝景帝時依據《武德》舞創制《昭德》舞,孝宣帝又依據《昭德》舞創制《盛德》舞,雖然幾易其名,然而大多沿襲秦代。
到了魏、晉時期,所采用的都是古樂。
魏初三朝皇帝都創制過樂辭。
自從永嘉年間王室遷移,京城傾廢,樂聲傳到南方,因此,古樂大備于江南。
宋、齊以來,及至梁代,所行禮樂之事,還是古樂。
三雍、四始,當時的确盛行。
等到侯景篡權反叛,樂師四處分散,其四舞、三調都流傳到北齊。
北齊人雖然知道傳授,但得到後并沒有用在宗廟朝廷上。
我年輕時就一愛一好音律,留心于管弦。
現在雖然年事已高,差不多都還記得。
當東土平定,樂師返回家園,我前去進行查訪,果真說是梁人所教。
現在《三調》、《四舞》都有一些能手,雖然他們不算很熟練,但也很有些雅聲。
如果讓他們教習傳授,還可使古樂流傳。
然後,将它們收集起來,摘其一精一要,根據發展情況加以增減,重新确定好的名稱。
歌頌皇上的盛德,将雅正之風傳于後世,這難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嗎?我謹抄錄三調、四舞的曲名,另制作一些其他的歌辭。
其中有些聲曲流宕,不能用之于朝廷的,也一并附在後面。
奏表上給皇上後,皇上又命太常寺歸何妥管轄。
于是作清、平、瑟三調聲,又作八佾及《革卑》、《铎》、《巾》、《拂》四舞。
在此之前,太常寺所流傳的宗廟雅樂,幾十年來隻作大呂,廢棄了黃鐘。
何妥又認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古人的初衷,于是上奏皇上請求再度使用黃鐘。
皇帝下诏命令衆卿讨論,衆卿都同意這種做法。
不久,何妥的兒子何蔚做秘書郎,犯罪應當斬首,皇上同情他,減免了他的死罪。
從此對何妥的恩遇日漸淡薄。
開皇六年(587),何妥出任龍州刺史。
當時,常常有一些背着書箱四處求學的人,何妥都親自給他們講學。
他寫了《刺史箴》,雕刻在州門外。
任刺史三年後,因病請求還京,皇上有诏同意。
後又主管學事。
當時,皇上讓蘇夔在太常寺任職,參與商定鐘律。
蘇夔提出了一些建議,朝中官員大都贊同,惟有何妥不贊同,常常揭蘇夔的短處。
隋高祖讓朝中官員再議,朝臣大都反對何妥。
何妥又上密奏給皇上,指陳得失,大抵說的是時政得失,并指責當時的朋一黨一。
于是,蘇威和吏部尚書盧恺、侍郎薛道衡等都因此獲罪。
後被任命為伊州刺史,何妥沒去上任。
不久,又被授為國子祭酒。
死于任上。
谥号肅。
他一生中撰寫了《周易講疏》十三卷,《孝經義疏》三卷,《莊子義疏》四卷,以及和沈重等撰寫的《三十六科鬼神感應等大義》九卷,《封禅書》一卷,《樂要》一卷,其他文集十卷,都流行于世。
”至于黃帝作的《鹹池》、颛顼作的《六一莖一》、帝喾作的《五英》、堯作的《大章》、舜作的《大韶》、禹作的《大夏》、商湯作的《大護》、武王作的《大武》,從夏朝以來,因年代久遠,隻留下名稱,樂聲聽不到了。
從商代到周代,音樂集中在《詩經》中。
所以,從聖賢以下,大多通曉音樂。
譬如伏羲氏減瑟、周文王足琴、孔子擊磬、子路彈瑟、漢高祖擊築、漢元帝吹一箫。
漢高祖初年,叔孫通因襲秦人制定了漢代宗廟裡所使用的音樂。
迎神于廟門時,奏《嘉至》樂,如同古代迎神時所奏的音樂。
皇帝進入宗廟,奏《永至》樂,以合行走時的節奏,如同古代的《采荠》、《肆夏》樂。
乾豆上獻,奏登歌之樂,如同古代的清廟歌。
奏完登歌樂,奏《休成》樂,以贊美鬼神之祭。
皇帝在東廂坐定後,奏《永安》樂,以贊美禮儀的完備。
《休成》、《永至》二曲,為叔孫通所作。
漢高祖廟奏的是《武德》、《文始》、《五行》舞樂。
春秋時,陳國公子完投奔到齊國,陳國人是舜的後裔,因此,齊國也就有了韶樂。
因此,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後,竟覺得數月不知肉的滋味。
秦始皇消滅齊國,得到齊國的韶樂。
漢高祖繼而滅秦,韶樂于是傳到漢,隻不過高祖将它改名為《文始》,以顯示不因襲前人。
《五行》舞本是周代《大武》樂,始皇改名為《五行》。
到漢孝文帝時,又制作春、夏、秋、冬四時舞樂,以顯示天下平安和順,四時風調雨順。
孝景帝時依據《武德》舞創制《昭德》舞,孝宣帝又依據《昭德》舞創制《盛德》舞,雖然幾易其名,然而大多沿襲秦代。
到了魏、晉時期,所采用的都是古樂。
魏初三朝皇帝都創制過樂辭。
自從永嘉年間王室遷移,京城傾廢,樂聲傳到南方,因此,古樂大備于江南。
宋、齊以來,及至梁代,所行禮樂之事,還是古樂。
三雍、四始,當時的确盛行。
等到侯景篡權反叛,樂師四處分散,其四舞、三調都流傳到北齊。
北齊人雖然知道傳授,但得到後并沒有用在宗廟朝廷上。
我年輕時就一愛一好音律,留心于管弦。
現在雖然年事已高,差不多都還記得。
當東土平定,樂師返回家園,我前去進行查訪,果真說是梁人所教。
現在《三調》、《四舞》都有一些能手,雖然他們不算很熟練,但也很有些雅聲。
如果讓他們教習傳授,還可使古樂流傳。
然後,将它們收集起來,摘其一精一要,根據發展情況加以增減,重新确定好的名稱。
歌頌皇上的盛德,将雅正之風傳于後世,這難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嗎?我謹抄錄三調、四舞的曲名,另制作一些其他的歌辭。
其中有些聲曲流宕,不能用之于朝廷的,也一并附在後面。
奏表上給皇上後,皇上又命太常寺歸何妥管轄。
于是作清、平、瑟三調聲,又作八佾及《革卑》、《铎》、《巾》、《拂》四舞。
在此之前,太常寺所流傳的宗廟雅樂,幾十年來隻作大呂,廢棄了黃鐘。
何妥又認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古人的初衷,于是上奏皇上請求再度使用黃鐘。
皇帝下诏命令衆卿讨論,衆卿都同意這種做法。
不久,何妥的兒子何蔚做秘書郎,犯罪應當斬首,皇上同情他,減免了他的死罪。
從此對何妥的恩遇日漸淡薄。
開皇六年(587),何妥出任龍州刺史。
當時,常常有一些背着書箱四處求學的人,何妥都親自給他們講學。
他寫了《刺史箴》,雕刻在州門外。
任刺史三年後,因病請求還京,皇上有诏同意。
後又主管學事。
當時,皇上讓蘇夔在太常寺任職,參與商定鐘律。
蘇夔提出了一些建議,朝中官員大都贊同,惟有何妥不贊同,常常揭蘇夔的短處。
隋高祖讓朝中官員再議,朝臣大都反對何妥。
何妥又上密奏給皇上,指陳得失,大抵說的是時政得失,并指責當時的朋一黨一。
于是,蘇威和吏部
後被任命為伊州刺史,何妥沒去上任。
不久,又被授為國子祭酒。
死于任上。
谥号肅。
他一生中撰寫了《周易講疏》十三卷,《孝經義疏》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