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妥傳
關燈
小
中
大
慮自己的德行和才能,既沒有呂望、傅說的才能,卻自負有傅岩、滋水的傲氣,不考慮責任重大,而隻怕管的事不多,安于一寵一幸,玩忽職守,終緻失敗,實在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
《易經》說:“鼎的腳一旦折斷,裡面的食物就會傾出,那情形一定狼藉不堪。
”這就是說,那些腳本來就不勝重任。
我聽說需要竭盡全力才能舉重的人,不能委以重任。
我懇請您另選賢良,并依據各自的才能讓他們分管有關事務,使之各有餘力。
誠如此,凡事就能獲得成功。
其四,我聽說《禮記》上曾說:“析言、破律、亂名、改作,搞旁門左道而擾亂政治者必須殺頭。
”孔子說:“沿襲舊的習慣、制度,何必改作。
”我發現這麼多年來,改作的實在太多了。
至如範威改作漏刻儀,十年也沒成功;趙翊改進尺秤,曆時七年才定下來;公孫濟研制醫方,迂腐荒誕,結果耗資巨萬;徐道慶根本就不懂地理,白白地耗廢國家的俸祿;常明更改曆法,曆經數載;王渥更改官名與物名,曾使許多文物失去了标準和法度;張山居本來就不知道星位,此前在太常寺指手劃腳;曹魏祖也不知北鬥,而今居然官居太史。
他們這些人沒有誰不是憑借可憐的迂見,妄自尊大,沽名釣譽,且相互诋毀、欺蒙的。
我請求從今以後,如有這類情況的,如其言得不到驗證,必須加以重罰,庶可使他們有所畏懼,不敢輕率地上奏簡章。
其他文字多不記載。
當時蘇威權兼數司,而先前曾隐居武功縣,所以何妥說他自負有傅岩、滋水之氣,以此引起皇上注意。
何妥書上奏給皇上後,蘇威對他懷恨至極。
開皇十二年(593),蘇威定考文學,又與何妥互相诋毀、攻擊。
蘇威勃然大怒說:“沒有何妥,不必擔心無國子學博士!”何妥應聲說:“無蘇威,也不必擔心無人管理國家大事!”因此,何妥與蘇威有矛盾。
這以後,皇上命令何妥考定鐘律,何妥又上表奏道:我聽說人世間光明,就會産生禮樂;地府幽冥,就會産生鬼神。
那麼,能感動天地鬼神的,沒有什麼能和禮樂相比。
我又聽說禮樂推行到一定程度,就會使人民無怨無争,拱手之間天下即可安定,這就是禮樂産生的效應。
我聽說,音樂有兩類:一類是一奸一聲,另一類是正聲。
大凡一奸一聲動人,就讓人增長邪氣,邪氣進一步擴展,一婬一樂于是産生了。
正聲動人,就會産生順氣,順氣進一步擴展,和樂于是産生了。
所以好的音樂一旦風行,就會使倫理清白,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安甯。
孔子說:“抛棄鄭聲,疏遠一奸一人。
”因而鄭、衛、宋、趙之一聲一出現,對己則可以引發邪惡,對外則傷害他人。
所以,宮調泛濫就會荒一婬一,他的國君也變得驕奢一婬一逸;商調泛濫就會産生邪惡,官員們也就貪贓枉法;角調泛濫就會産生憂患,百姓就會有怨憤之心;徵調泛濫就會産生哀怨之情,那麼國家必定會禍事蜂起;羽調一亂會出現危險,那麼國家一定财源匮乏。
如果五調都亂了,那麼離國家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
魏文侯問子夏說:“我恭恭敬敬地聽古樂卻想睡覺,聽鄭國、衛國的音樂反而不知疲倦,這是為什麼呢?”子夏回答說:“一般說來,古樂以《文始》為先,《大武》為後,常聽古樂可以修養身心,治理家國,并使天下平均。
鄭國、衛國的音樂,因為是邪惡之一聲,所以常常擾亂綱常,如果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就會混雜子女,不分父子。
現今您所問的是樂,而所一愛一的是音。
樂與音固然相近,但不相同。
作為一國之君,要謹慎對待自己的好惡。
”考究古人制定禮樂的動機,不隻是讓人悅耳而已。
旨在讓君臣在朝廷内同聽,那麼,君臣就沒有不和睦、親近的;在鄉裡同聽,那麼,長幼就沒有不和順的;父子在家中同聽,那麼,就沒有不和睦親近的。
這就是先王制定禮樂的道理啊!所以,隻懂得聲色而不懂得音樂的,是禽一獸;隻了解音樂而不知道音樂的,是普通平民。
所以,董鐘大呂、弦歌幹戚,童子都能跟着跳舞。
真正通曉禮樂的隻有君子!對于不通聲樂的,不可和他談禮樂;對于不懂音樂的,不可和他談禮樂。
一個人如果通曉了音樂,就差不多達到最高境界了。
商纣王為政無道,太師抱上樂器投奔周王。
晉平公寡德,師曠因此特别珍惜音樂,不肯彈奏。
上古的時候,沒有音樂,隻會拍肚皮,以腳跺地,樂在其中。
《易經》上說:“先王制作禮樂,目的是為了推崇道德,向天帝表明耿耿忠心,并同時祭
《易經》說:“鼎的腳一旦折斷,裡面的食物就會傾出,那情形一定狼藉不堪。
”這就是說,那些腳本來就不勝重任。
我聽說需要竭盡全力才能舉重的人,不能委以重任。
我懇請您另選賢良,并依據各自的才能讓他們分管有關事務,使之各有餘力。
誠如此,凡事就能獲得成功。
其四,我聽說《禮記》上曾說:“析言、破律、亂名、改作,搞旁門左道而擾亂政治者必須殺頭。
”孔子說:“沿襲舊的習慣、制度,何必改作。
”我發現這麼多年來,改作的實在太多了。
至如範威改作漏刻儀,十年也沒成功;趙翊改進尺秤,曆時七年才定下來;公孫濟研制醫方,迂腐荒誕,結果耗資巨萬;徐道慶根本就不懂地理,白白地耗廢國家的俸祿;常明更改曆法,曆經數載;王渥更改官名與物名,曾使許多文物失去了标準和法度;張山居本來就不知道星位,此前在太常寺指手劃腳;曹魏祖也不知北鬥,而今居然官居太史。
他們這些人沒有誰不是憑借可憐的迂見,妄自尊大,沽名釣譽,且相互诋毀、欺蒙的。
我請求從今以後,如有這類情況的,如其言得不到驗證,必須加以重罰,庶可使他們有所畏懼,不敢輕率地上奏簡章。
其他文字多不記載。
當時蘇威權兼數司,而先前曾隐居武功縣,所以何妥說他自負有傅岩、滋水之氣,以此引起皇上注意。
何妥書上奏給皇上後,蘇威對他懷恨至極。
開皇十二年(593),蘇威定考文學,又與何妥互相诋毀、攻擊。
蘇威勃然大怒說:“沒有何妥,不必擔心無國子學博士!”何妥應聲說:“無蘇威,也不必擔心無人管理國家大事!”因此,何妥與蘇威有矛盾。
這以後,皇上命令何妥考定鐘律,何妥又上表奏道:我聽說人世間光明,就會産生禮樂;地府幽冥,就會産生鬼神。
那麼,能感動天地鬼神的,沒有什麼能和禮樂相比。
我又聽說禮樂推行到一定程度,就會使人民無怨無争,拱手之間天下即可安定,這就是禮樂産生的效應。
我聽說,音樂有兩類:一類是一奸一聲,另一類是正聲。
大凡一奸一聲動人,就讓人增長邪氣,邪氣進一步擴展,一婬一樂于是産生了。
正聲動人,就會産生順氣,順氣進一步擴展,和樂于是産生了。
所以好的音樂一旦風行,就會使倫理清白,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安甯。
孔子說:“抛棄鄭聲,疏遠一奸一人。
”因而鄭、衛、宋、趙之一聲一出現,對己則可以引發邪惡,對外則傷害他人。
所以,宮調泛濫就會荒一婬一,他的國君也變得驕奢一婬一逸;商調泛濫就會産生邪惡,官員們也就貪贓枉法;角調泛濫就會産生憂患,百姓就會有怨憤之心;徵調泛濫就會産生哀怨之情,那麼國家必定會禍事蜂起;羽調一亂會出現危險,那麼國家一定财源匮乏。
如果五調都亂了,那麼離國家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
魏文侯問子夏說:“我恭恭敬敬地聽古樂卻想睡覺,聽鄭國、衛國的音樂反而不知疲倦,這是為什麼呢?”子夏回答說:“一般說來,古樂以《文始》為先,《大武》為後,常聽古樂可以修養身心,治理家國,并使天下平均。
鄭國、衛國的音樂,因為是邪惡之一聲,所以常常擾亂綱常,如果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就會混雜子女,不分父子。
現今您所問的是樂,而所一愛一的是音。
樂與音固然相近,但不相同。
作為一國之君,要謹慎對待自己的好惡。
”考究古人制定禮樂的動機,不隻是讓人悅耳而已。
旨在讓君臣在朝廷内同聽,那麼,君臣就沒有不和睦、親近的;在鄉裡同聽,那麼,長幼就沒有不和順的;父子在家中同聽,那麼,就沒有不和睦親近的。
這就是先王制定禮樂的道理啊!所以,隻懂得聲色而不懂得音樂的,是禽一獸;隻了解音樂而不知道音樂的,是普通平民。
所以,董鐘大呂、弦歌幹戚,童子都能跟着跳舞。
真正通曉禮樂的隻有君子!對于不通聲樂的,不可和他談禮樂;對于不懂音樂的,不可和他談禮樂。
一個人如果通曉了音樂,就差不多達到最高境界了。
商纣王為政無道,太師抱上樂器投奔周王。
晉平公寡德,師曠因此特别珍惜音樂,不肯彈奏。
上古的時候,沒有音樂,隻會拍肚皮,以腳跺地,樂在其中。
《易經》上說:“先王制作禮樂,目的是為了推崇道德,向天帝表明耿耿忠心,并同時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