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妥傳
關燈
小
中
大
何妥,字栖鳳,西城人。
他的父親細胡因經商進入西蜀,于是就在郫縣安家,侍奉梁朝武陵王蕭紀,主管金帛交易,因而成為巨富,号稱“西州大賈”。
何妥小時就機警聰敏。
八歲,遊國子學,助教顧良對他開玩笑說:“你既然姓何,不知是‘荷葉’之‘荷’?還是‘河水’之‘河’?”何妥應聲說道:“光生姓顧,不知是‘眷顧’之‘顧’,還是‘新故’之‘故’?”衆人都為他的靈活機變感到詫異。
十七歲時,何妥因靈巧機敏侍奉湘東王蕭繹。
後來,湘東王知道他聰敏,又召為誦書,侍奉于左右。
當時蘭陵人蕭..也有隽才,住在青楊巷;何妥住在白楊頭。
人們因此就說:“當今世上有倆隽才:一個是白楊頭何妥,一個是青楊巷蕭..。
”他就是如此受到世人贊譽。
江陵淪陷後,周武帝特别器重他,命他為太學博士。
後宣帝繼位,打算同時冊封五個後妃,以此征求儒生辛彥之的意見。
辛彥之回答道:“皇後和天子同是尊貴之軀,不可同時立五個。
”何妥駁斥說:“上古帝喾有四個妃子,舜也有兩個。
後妃哪有什麼定數呢?”因此,何妥被封為襄城縣伯。
隋高祖受禅,何妥被授予國子博士,兼通直散騎常侍,晉爵為公。
何妥生一性一急躁,也頗具口才,喜歡評議人物。
當時,納言蘇威曾對皇上說:“我的先父常常告誡我說,隻要通讀《孝經》一卷,就足以立身治國,何必多學!”皇上覺得他說得在理。
何妥為此向皇上進言道:“蘇威所學,不隻《孝經》一卷。
他的先父倘若确實說過這話,那麼,蘇威就沒有聽從父訓,這說明他不孝順;假如他父親根本沒有說過這番話,那麼,他就是公然在皇上面前說謊話,這說明他不忠誠。
既不忠,又不孝,這種人怎麼能侍奉皇上?況且孔子曾經說過:‘不讀《詩經》,就無話可講;不讀《禮記》,就不能立身行一事。
’蘇綽教子怎麼竟然違反聖人的訓導呢?”蘇威當時身兼五職,皇上十分親近、器重他。
何妥因此對皇上說,蘇威不可信任。
又因為主管天文、律度的都不稱職,何妥又提出八件事向皇上奏道:其一,我聽說善于識别人才的就是賢哲,一國之君要做到這點就更加困難。
孔子說:“正直的人放在邪惡的人上面,百姓就會信服;反之,把邪惡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會信服。
”由此看來,政治安定,必須慎重地選拔、使用人才。
所以,推薦賢才的受重賞,埋沒賢才的應殺戮。
看看現在的用人情況,确實不同此,不管是一奸一佞還是正直,也不管是賢能還是愚笨,他們對于想要推崇的人,一啟用就委以重任;對于想要壓抑排擠的人,就叫他到老也隻能做個郎官這樣的小辟。
人們不能心服,實在是因此而造成的呀。
我聽說在朝廷上授予爵位,是希望大家都獎賞他;在大街殺人,是希望人們都能唾棄他。
我看皇上十分關注訴訟案件,一愛一民如子,每次處理案件,無不親自征求大家的意見,不濫用刑法,這是皇上的聖明之處啊!對待訴訟案件能如此,授人爵位也應該如此。
如果您心裡記着誰有什麼豐功偉績,就可以提拔、重用。
從這以下,如要選拔重要官員,必須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不應該偏信某一個人的推舉。
那麼,在上者不徇私,在下者無報怨。
其二,孔子說:“經常審查朋一黨一,那麼,罪人就無人袒護了。
”孔子又說:“君子講一團一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卻不講一團一結。
”這裡所所說的勾結,就是結一黨一營私。
他們對心裡所喜歡的人,即使他已經榮華富貴,仍然加以提挈;對心裡所厭惡的人,即使他已經處于卑微、屈辱的境地,也要拼命加以诋毀。
那些小人一旦被提拔重用,必定相互勾結、袒護,那麼,欺君之心頓生;而那些官卑職小的人既然身受屈辱,就必然會生怨氣,怨言自然就産生了。
誠望您能廣泛查訪,不要使小人結一黨一營私成為一種風氣,應親自施以恩威。
國家的憂患,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其三,我聽說舜曾舉薦十六個人,即所謂“八元”、“八恺”。
我想他的賢明,要比今天的人高,但舜仍然擇才而用,不緻混亂,才使國家四境安定,各種事功都作得好。
而今官職極多,但用的人卻很少,有人身兼數職。
是國家缺少人才?還是人才都不行?如此大國,有才能的人确實不少,可是,他們縱使有才能,也缺乏仕進的機會。
東方朔曾說:“器重,他會成為将帥;鄙棄,他就隻能成為奴隸。
”的确如此啊。
現在的一些官員,不考
他的父親細胡因經商進入西蜀,于是就在郫縣安家,侍奉梁朝武陵王蕭紀,主管金帛交易,因而成為巨富,号稱“西州大賈”。
何妥小時就機警聰敏。
八歲,遊國子學,助教顧良對他開玩笑說:“你既然姓何,不知是‘荷葉’之‘荷’?還是‘河水’之‘河’?”何妥應聲說道:“光生姓顧,不知是‘眷顧’之‘顧’,還是‘新故’之‘故’?”衆人都為他的靈活機變感到詫異。
十七歲時,何妥因靈巧機敏侍奉湘東王蕭繹。
後來,湘東王知道他聰敏,又召為誦書,侍奉于左右。
當時蘭陵人蕭..也有隽才,住在青楊巷;何妥住在白楊頭。
人們因此就說:“當今世上有倆隽才:一個是白楊頭何妥,一個是青楊巷蕭..。
”他就是如此受到世人贊譽。
江陵淪陷後,周武帝特别器重他,命他為太學博士。
後宣帝繼位,打算同時冊封五個後妃,以此征求儒生辛彥之的意見。
辛彥之回答道:“皇後和天子同是尊貴之軀,不可同時立五個。
”何妥駁斥說:“上古帝喾有四個妃子,舜也有兩個。
後妃哪有什麼定數呢?”因此,何妥被封為襄城縣伯。
隋高祖受禅,何妥被授予國子博士,兼通直散騎常侍,晉爵為公。
何妥生一性一急躁,也頗具口才,喜歡評議人物。
當時,納言蘇威曾對皇上說:“我的先父常常告誡我說,隻要通讀《孝經》一卷,就足以立身治國,何必多學!”皇上覺得他說得在理。
何妥為此向皇上進言道:“蘇威所學,不隻《孝經》一卷。
他的先父倘若确實說過這話,那麼,蘇威就沒有聽從父訓,這說明他不孝順;假如他父親根本沒有說過這番話,那麼,他就是公然在皇上面前說謊話,這說明他不忠誠。
既不忠,又不孝,這種人怎麼能侍奉皇上?況且孔子曾經說過:‘不讀《詩經》,就無話可講;不讀《禮記》,就不能立身行一事。
’蘇綽教子怎麼竟然違反聖人的訓導呢?”蘇威當時身兼五職,皇上十分親近、器重他。
何妥因此對皇上說,蘇威不可信任。
又因為主管天文、律度的都不稱職,何妥又提出八件事向皇上奏道:其一,我聽說善于識别人才的就是賢哲,一國之君要做到這點就更加困難。
孔子說:“正直的人放在邪惡的人上面,百姓就會信服;反之,把邪惡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會信服。
”由此看來,政治安定,必須慎重地選拔、使用人才。
所以,推薦賢才的受重賞,埋沒賢才的應殺戮。
看看現在的用人情況,确實不同此,不管是一奸一佞還是正直,也不管是賢能還是愚笨,他們對于想要推崇的人,一啟用就委以重任;對于想要壓抑排擠的人,就叫他到老也隻能做個郎官這樣的小辟。
人們不能心服,實在是因此而造成的呀。
我聽說在朝廷上授予爵位,是希望大家都獎賞他;在大街殺人,是希望人們都能唾棄他。
我看皇上十分關注訴訟案件,一愛一民如子,每次處理案件,無不親自征求大家的意見,不濫用刑法,這是皇上的聖明之處啊!對待訴訟案件能如此,授人爵位也應該如此。
如果您心裡記着誰有什麼豐功偉績,就可以提拔、重用。
從這以下,如要選拔重要官員,必須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不應該偏信某一個人的推舉。
那麼,在上者不徇私,在下者無報怨。
其二,孔子說:“經常審查朋一黨一,那麼,罪人就無人袒護了。
”孔子又說:“君子講一團一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卻不講一團一結。
”這裡所所說的勾結,就是結一黨一營私。
他們對心裡所喜歡的人,即使他已經榮華富貴,仍然加以提挈;對心裡所厭惡的人,即使他已經處于卑微、屈辱的境地,也要拼命加以诋毀。
那些小人一旦被提拔重用,必定相互勾結、袒護,那麼,欺君之心頓生;而那些官卑職小的人既然身受屈辱,就必然會生怨氣,怨言自然就産生了。
誠望您能廣泛查訪,不要使小人結一黨一營私成為一種風氣,應親自施以恩威。
國家的憂患,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其三,我聽說舜曾舉薦十六個人,即所謂“八元”、“八恺”。
我想他的賢明,要比今天的人高,但舜仍然擇才而用,不緻混亂,才使國家四境安定,各種事功都作得好。
而今官職極多,但用的人卻很少,有人身兼數職。
是國家缺少人才?還是人才都不行?如此大國,有才能的人确實不少,可是,他們縱使有才能,也缺乏仕進的機會。
東方朔曾說:“器重,他會成為将帥;鄙棄,他就隻能成為奴隸。
”的确如此啊。
現在的一些官員,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