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谔傳
關燈
小
中
大
遏止虛僞,如非胸有經典,生一性一質樸,有志于大道,歸依于仁孝,不得引入仕途,為官為宦。
開皇四年(584),普诏天下,舉凡公私文書,并宜實錄。
這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文的表章言辭華麗,交有關部門治罪。
從此公卿大臣都知走正路,無不崇仰典籍,抛棄華麗虛浮,選擇先王的令典,行大道于這個盛世。
但我聽說,外州遠縣,仍然承襲壞風氣,選舉官吏,不遵照規矩。
以至出現宗族人等稱其孝順,鄉裡鄉親說他仁義,學習先聖的經典,不随便交友的人,就被擯棄在門外,不加錄用的情況;出現學習不師古,追逐時尚,寫作輕薄的文章,交結朋一黨一而求聲譽,就反被選作官吏,送到朝廷的怪事。
這都是因為縣令、刺史不行風教,猶講私情,不講公道。
臣下我既然在司法部門充數,我的職責,就應該糾察這類事。
但是,如果聞風即彈劾,恐怕處理的人又太多,請皇上下令有關部門,普遍加以搜尋訪查,如有此類情況的,一律寫明情況送到台省處置。
李谔又因當官的好自我吹噓,又上奏道:我聽說舜帝告誡大禹說:“你隻有不矜持,天下人才不能與你争比才能;你隻有不驕傲稱功,天下人才不能與你争功。
”言偃又說:“侍奉君王,自數其功,這就要自取其辱;侍奉朋友,自數其功,這就會被朋友疏遠。
”這些都是先哲的格言,是後王的正道。
那麼臣下之道,出力濟時,即使勤勞可與大禹相比,功勳有如太公望呂尚高,也不能驕傲自大,要挾君父。
何況還是功勞不足以錄下,勤奮不足以補過,卻膽敢自述功勳,随意地幹擾皇上的視聽!世間的喪亡之道,到北周就到了極點:下無廉恥,是上頭使他這樣的。
北周用人唯信其口,取士不看其行。
自吹自擂的,就以幹練有才而承蒙提拔;謙虛退讓的,多因其靜默而被遺忘。
因此,周代大臣上表章表達忠誠,就先論自己的功勳;承受龍顔敷衍上奏,也說:“臣下我最為用心。
”自我吹噓,自賣自誇,都無慚愧羞恥之色;強行求官橫行要爵,隻以把天下搞光為能事。
自大隋受命以來,此風頓改,甚至連耕田的農夫、販賣的農婦,也無不洗心革面,何況還是大臣,卻仍舊遵從壞風氣!我聽說,刺史入京朝觐皇上,還有自述巴掌大的小寶,喧鬧于朝廷之上,言辭不遜,自我吹口虛的,對皇上如此輕慢不敬,特别難以饒恕!凡是這樣的人,都要寫清他們的罪狀,送交台省,公開地加罪廢黜,以懲風教。
皇上把李谔前後所奏頒示天下,四海蔚然成風,深深地革除了弊政舊俗。
李谔在職幾年,務求存大體。
他不喜歡嚴酷激烈,因此無剛正之譽,但他悄悄地卻有很多匡正。
邳公蘇威以為臨街的商店客舍,都是求利之徒幹的,事情污雜,不是敦本務農之義,于是奏明高祖,要他們歸農種田。
如有想依舊從商的,所在的州縣要把商店客舍錄附市籍充公,拆毀商店客舍,并限定時日,令他們到很遠的地方去。
那時正值寒冬,沒有哪個敢陳述申訴。
李谔因有别的事出使外地,見到這個情況,以為士農工商,各有其業,旅店和旗亭,自古都有,情況各異,錄附市籍充公,在道理上講不過去。
而且,旅店是旅客的依托,豈容一朝廢掉?這麼作,白白地勞累煩憂,于事無補又不應該。
李谔于是專權決定,一切依舊。
他出使完畢回到朝廷,然後報告皇上。
高祖贊賞他說:“治國大臣,應該這樣。
”因為年老,李谔出京拜授通州刺史,很有恩惠之政,百姓夷人都很高興。
三年後,在刺史任上去世。
有兒子四人。
李大體、李钅勻,都官至尚書郎。
世子李大方承襲爵祿,最有德才。
大業初年,大方任内史舍人。
炀帝正要重用他,碰上他去世了。
開皇四年(584),普诏天下,舉凡公私文書,并宜實錄。
這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文的表章言辭華麗,交有關部門治罪。
從此公卿大臣都知走正路,無不崇仰典籍,抛棄華麗虛浮,選擇先王的令典,行大道于這個盛世。
但我聽說,外州遠縣,仍然承襲壞風氣,選舉官吏,不遵照規矩。
以至出現宗族人等稱其孝順,鄉裡鄉親說他仁義,學習先聖的經典,不随便交友的人,就被擯棄在門外,不加錄用的情況;出現學習不師古,追逐時尚,寫作輕薄的文章,交結朋一黨一而求聲譽,就反被選作官吏,送到朝廷的怪事。
這都是因為縣令、刺史不行風教,猶講私情,不講公道。
臣下我既然在司法部門充數,我的職責,就應該糾察這類事。
但是,如果聞風即彈劾,恐怕處理的人又太多,請皇上下令有關部門,普遍加以搜尋訪查,如有此類情況的,一律寫明情況送到台省處置。
李谔又因當官的好自我吹噓,又上奏道:我聽說舜帝告誡大禹說:“你隻有不矜持,天下人才不能與你争比才能;你隻有不驕傲稱功,天下人才不能與你争功。
”言偃又說:“侍奉君王,自數其功,這就要自取其辱;侍奉朋友,自數其功,這就會被朋友疏遠。
”這些都是先哲的格言,是後王的正道。
那麼臣下之道,出力濟時,即使勤勞可與大禹相比,功勳有如太公望呂尚高,也不能驕傲自大,要挾君父。
何況還是功勞不足以錄下,勤奮不足以補過,卻膽敢自述功勳,随意地幹擾皇上的視聽!世間的喪亡之道,到北周就到了極點:下無廉恥,是上頭使他這樣的。
北周用人唯信其口,取士不看其行。
自吹自擂的,就以幹練有才而承蒙提拔;謙虛退讓的,多因其靜默而被遺忘。
因此,周代大臣上表章表達忠誠,就先論自己的功勳;承受龍顔敷衍上奏,也說:“臣下我最為用心。
”自我吹噓,自賣自誇,都無慚愧羞恥之色;強行求官橫行要爵,隻以把天下搞光為能事。
自大隋受命以來,此風頓改,甚至連耕田的農夫、販賣的農婦,也無不洗心革面,何況還是大臣,卻仍舊遵從壞風氣!我聽說,刺史入京朝觐皇上,還有自述巴掌大的小寶,喧鬧于朝廷之上,言辭不遜,自我吹口虛的,對皇上如此輕慢不敬,特别難以饒恕!凡是這樣的人,都要寫清他們的罪狀,送交台省,公開地加罪廢黜,以懲風教。
皇上把李谔前後所奏頒示天下,四海蔚然成風,深深地革除了弊政舊俗。
李谔在職幾年,務求存大體。
他不喜歡嚴酷激烈,因此無剛正之譽,但他悄悄地卻有很多匡正。
邳公蘇威以為臨街的商店客舍,都是求利之徒幹的,事情污雜,不是敦本務農之義,于是奏明高祖,要他們歸農種田。
如有想依舊從商的,所在的州縣要把商店客舍錄附市籍充公,拆毀商店客舍,并限定時日,令他們到很遠的地方去。
那時正值寒冬,沒有哪個敢陳述申訴。
李谔因有别的事出使外地,見到這個情況,以為士農工商,各有其業,旅店和旗亭,自古都有,情況各異,錄附市籍充公,在道理上講不過去。
而且,旅店是旅客的依托,豈容一朝廢掉?這麼作,白白地勞累煩憂,于事無補又不應該。
李谔于是專權決定,一切依舊。
他出使完畢回到朝廷,然後報告皇上。
高祖贊賞他說:“治國大臣,應該這樣。
”因為年老,李谔出京拜授通州刺史,很有恩惠之政,百姓夷人都很高興。
三年後,在刺史任上去世。
有兒子四人。
李大體、李钅勻,都官至
世子李大方承襲爵祿,最有德才。
大業初年,大方任内史舍人。
炀帝正要重用他,碰上他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