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道衡傳

關燈
宮殿,沉溺酒色。

     陳國上下離心,人神共憤,這是必克江南的第二個原因。

     治國之本,在于信任大臣。

     江南的公卿,隻是充數罷了。

     他們選拔小人施文慶委以重任;尚書令江總,隻知作詩喝酒,本非經邦濟世之才;蕭摩诃、任蠻奴是他們的大将,都隻有一個勇夫的效用罷了。

     這是必克江南的第三個原因。

     我大隋有道而又勢力強大,他陳國無道而又勢力弱小,我看他們的人馬,不超過十萬。

     他們的防線,西到巫峽,東到滄海。

     分兵而守吧,那麼勢力分開而力量弱小;聚兵而守吧,又會顧此而失彼。

     這是必克江南的第四個原因。

     我隋克陳,是席卷之勢,請您不要疑慮。

    ”高赹很高興,說:“你分析成敗,事理都很分明,我如今豁然明白了。

     本因你有文才而指望你,沒料到你的謀略也如此了不起!”回京後授他吏部侍郎。

     後來因為他在吏部提拔官員,有人說他與蘇威結一黨一,任人唯親,他被除名,流放到嶺南。

     晉王楊廣當時在揚州,偷偷地派人勸薛道衡從揚州走,說他将上奏朝廷,把道衡留在揚州。

     道衡不想在晉王府,用了漢王楊諒之計,于是從江陵到嶺南去。

     不久有诏書征調他還京,在内史省值班。

     晉王楊廣因此記恨他,但一愛一他的才能,還能對他講點禮貌。

     幾年後,朝廷授他内史侍郎,加授上儀同三司。

     薛道衡每到構思文章時,必定會一個人坐在空書齋裡,靠着牆壁而卧下,聽到門外有人聲,他便發怒,他就是這樣沉思作文。

     高祖常常說:“薛道衡寫的文書,我很滿意。

    ”但告誡他别迂腐。

     後來,高祖誇獎他很稱職,對楊素、牛弘說:“道衡老了,為國奔走,很辛苦,應該讓他家的大門口有人持戟站崗。

    ”于是提拔他當上開府,賜他上百段布帛。

     道衡以無功為由而推辭,高祖說:“你在朝廷長期辛勞,國家的大事,都是你寫的文書,難道這不是你的功勞?”道衡久在重要崗位,才氣名聲更加大了,太子諸王都争着與他交往,高赹、楊素又都推重他,名聲更大,一時無人與他相比。

     仁壽中(601~604),楊素執掌朝政,道衡既與楊素交好,皇上不想讓道衡久管機密之事,因此讓他出京任檢校襄州總管。

     道衡在高祖身邊很久了,一旦離别,不勝悲傷依戀,話别時哽咽起來。

     高祖也很悲傷,說:“你已年老,侍奉我的确很辛苦。

     我想讓你休息調養一下,同時料理一下民風民俗。

     今天你離去,我就像斷了一臂一樣。

    ”于是送給道衡三百段缣帛、九環金帶,和一套時裝,十匹馬,安慰并鼓勵他上路。

     道衡在任州官時,為政清簡,官吏、百姓都感激他的恩惠。

     炀帝繼位後,道衡轉任番州刺史。

     一年多後,他上表請求退休。

     炀帝對内史侍郎虞世基說:“道衡将要回到京師了,讓他當秘書監吧。

    ”道衡回京後,呈上他寫的《高祖文皇帝頌》。

     炀帝看了不高興,回頭對蘇威說:“道衡贊美先朝,這是《詩經·魚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于是授道衡為司隸大夫,想給他加罪。

     道衡未醒悟。

     司隸刺史房彥謙與道衡一向交好,知道道衡必定會遭亂,勸他不與賓客來往,謙卑一點,但道衡不聽。

     适逢議論新的法令,久議不決。

     道衡對大臣們說:“假使高赹不死,法令肯定早就推行了。

    ”有人告他,炀帝發怒說:“你想念高赹嗎?”把他交給司法部門勘問處置。

     道衡自認為不是大過,還催促司法部門早點定案。

     到了司法部門上奏炀帝的那一天,他還指望炀帝會赦免他,讓家人準備了酒菜,以備招待來家的賓客。

     到奏明炀帝時,炀帝下令讓他自一殺。

     道衡全沒料到,不能馬上自一殺。

     司法部門重又上奏。

     炀帝下令把他缢殺了,妻子兒女全部流放到且末。

     當時他七十歲。

     天下人都認為他死得冤枉。

     他有文集七十卷,流傳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