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道衡傳

關燈
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一陰一人。

     祖父薛聰,西魏齊州刺史。

     父親薛孝通,常山太守。

     道衡六歲就成了孤兒。

     他專一精一好學。

     十三歲時,讀《左傳》,見子産相鄭國之功,寫下了《國僑贊》,文辭、情緻都很不錯,看見的人都感到很驚奇。

     此後才名更加顯著。

     北齊的齊州牧、彭城王高氵攸,任他為兵曹從事。

     尚書左仆射、弘農人楊遵彥是一代偉人,見了薛道衡,十分歎賞。

     授為奉朝請。

     吏部尚書、隴西人辛術與他交談後感歎說:“鄭玄的學業不會中斷失傳了啊!”河東人裴讠獻看見他後說:“自從周鼎遷離河北,我還以為關西再沒有孔子那樣的人了,不料今日遇到薛君!”北齊武成帝作丞相時,召他為記室。

     武帝即位後,幾次升遷他,後至太尉府主簿。

     一年多後,他兼任散騎常侍,負責接待北周、陳國的使者。

     武平(570~575)初,朝廷讓他和諸儒生修定《五禮》,任尚書左外兵郎。

     陳國使者傅纟宰來齊,朝廷讓薛道衡兼任主客郎中,接待陳國使者。

     傅纟宰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人北人都認為詩很美。

     魏收說:“傅纟宰這麼作,隻是人們所說的把蚯蚓投給魚吃罷了。

    ”薛道衡待诏于文林館,與範一陽一人盧思道、安平人李德林齊名,與他們很友好。

     他又以本官身份在中書省值班,不久拜授中書侍郎,仍任太子侍讀。

     後主時,他漸漸被親近重用,當時對他頗有些附會皇室的譏諷。

     後來,他與侍中解律孝卿參與朝政,道衡備陳防備北周國的計策,孝卿不采用。

     到北齊滅亡後,北周武帝任他為禦史二命士。

     他後來回到了鄉裡,從州主簿當起,後入京任司錄上士。

     隋高祖為北周丞相時,薛道衡随元帥梁睿攻打王謙,任陵州刺史。

     大定元年(581),授為儀同,任邛州刺史。

     高祖受北周禅讓,薛道衡因事受牽連,被除名。

     河間王楊弘北征突厥,召他掌管軍書,回京後授他内史舍人。

     這年,他兼任散騎常侍和出使陳國的大使。

     薛道衡上奏高祖說:“江南隻是個小角角,擅稱帝号很久了,實因晉永嘉之亂以後,華夏分崩離析。

     劉、石、符、姚、慕容、赫連之輩,妄自稱帝,不久都滅亡了。

     魏國從北往南,路程太遠,來不及經略遠處。

     北周、北齊兩相對立,務在兼并對方。

     所以江南未被誅伐,到現在有些年頭了。

     陛下聖德天挺,應恢複皇室的榮光,與夏商周三代聖君相比,平定天下,怎能容忍區區一個小陳國久在法網之外?我如今出使陳國,請讓我讓陳國自稱藩邦。

    ”高祖說:“我姑且跟他們講點涵養,把他們置之于度外,你不要用言辭去折辱他們。

     望明白我的意思。

    ”江南陳國很一愛一作詩,陳國國主尤其一愛一這種雕蟲小技,薛道衡每有所作,陳國人無不吟誦。

     到開皇八年(588)讨伐陳國時,授薛道衡為行台尚書吏部郎,兼管文秘。

     隋軍臨江,高赹夜坐軍帳之下,對他說:“今日之戰,能消滅陳國嗎?請你說說看。

    ”薛道衡回答說:“凡是評論大事的成敗,先要用大理來評判。

     《尚書·禹貢篇》上所記載的九州,本是為王的人的封域。

     東漢之末,群雄并起,孫權兄弟于是占有吳國、楚國的地盤。

     晉武帝受天命即位,不久就吞并了東吳國。

     永嘉之亂,晉室南遷,從此天下又遭分割。

     從那以來,戰争不息。

     壞運完了,好運就來了,這是不變的天道。

     郭璞說過:‘江南偏于一隅,稱王三百年後,還是會與中原統一。

    ’現在,三百年之數已快滿了。

     按定數而論,這是必克江南的第一個原因。

     有德之君興旺,無德之君滅亡,自古以來的興亡,都是按這來的。

     我大隋皇上廉恭節儉,一操一勞政事,陳叔寶卻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