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帝紀
關燈
小
中
大
演奏九部樂,表演魚龍曼延百戲,宴請高昌王、吐屯設于殿上,以示對他們的特殊一寵一愛一。
有三十多個國家的異族首領陪席。
二十三日,全國實行大赦。
凡開皇年間以來流放發配的人,一律放回故鄉,隻有晉一陽一叛逆集一團一,不在此之列。
隴西各郡,免除徭役一年。
皇上此次行經州縣,免除徭役二年。
秋七月初二,放置馬匹在青海中的小島上,用以求得良種馬,無效而中止。
九月十九日,皇上車駕進入長安。
冬十月二十九日,下诏令說:“優待品德高尚的人和尊崇老年人的做法,記載在前代的文獻典籍中。
尊奉德高望重的老人,認真地向他們求教,這一正确的做法應當在學校裡弘揚。
鬻熊做周文王的老師,所用的并不是他的筋骨氣力,方叔雖然老了,卻仍能定出宏偉計謀。
朕長久地效法古事,以期達到最完美的政治。
因此對眉發皆黃的老人,更要收錄叙用,務必給予優厚的待遇,不能虧缺了藥物飲食,庶可使他們卧治天下,盼望他們能有所增益。
今年前來京師彙集的老人,可在京師附近的郡裡安置,年齡在七十歲以上,身患重病,不能任職的,就賜給布帛,送回本郡;那些官位達到七品以上的,由官府酌量供給糧食,以終其天年。
”十一月十五日,皇上車駕莅臨東都。
大業六年(610)正月初一,早晨,有數十名強盜,都戴着白帽,穿白衣,點着香拿着花,自稱是彌勒佛,從建國門入城。
守城門的人都向他們叩頭緻意。
不一會他們搶奪衛士的兵器,準備作亂。
齊王楊..遇到了,就殺了他們。
于是京都進行大搜捕,相互牽連而判罪的有一千多家。
十五日,表演摔跤雜技在端門街,天下奇特怪異的技藝全部彙集,演了整整一個月才結束。
炀帝曾多次穿便服前去觀看。
二十七日,倭國派使臣前來貢獻土産。
二月十三日,虎贲郎将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攻打流求,擊敗了它,凱旋時獻俘虜一萬七千人,炀帝把他們分賜給百官為奴。
二十三日,下诏書說:“天子創業十分艱難,全仗大臣同心同德,借此來挽救那衰敗的命運,承受帝位,然後酬報功勞,大加賞賜,創建帝國,承繼家業,用山河立誓,要使國家政權永不衰敗。
近代喪亂,四海未一,受封的王侯頗多虛名,經曆了很長的時間,沒能變革。
先皇立國之初,百事剛剛起步,仍然依循舊制,無暇改立新制。
現在天下太平,文字車軌相同,應當遵循前代的典章制度,使先王的教令永遠流傳。
從今以後,隻有有功勳的人才能賜封,仍舊讓其子孫承襲。
”二十四日,,改封安德王楊雄為觀王,河間王的兒子楊慶為郇王。
二十八日,征調魏、齊、周、陳等地的歌舞藝人,全部分配到大常寺。
三月初二,皇上駕莅江都宮。
初三,任命鴻胪卿史祥為左骁衛大将軍。
四月十六日,宴請江淮以南父老,并頒發給不同的賞賜。
六月初一,室韋、赤土都派使臣來貢獻土産。
初二,雁門賊帥尉遲文通聚衆三千人,在莫壁谷據守。
派鷹揚郎将楊伯泉率部擊敗了賊寇。
二十四日,下诏江都太守的品第俸祿與京尹相同。
十月壬申日,刑部尚書梁毗去世。
十四日,民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長孫熾去世。
十二月初三,左光祿大夫、吏部尚書牛弘去世。
初五,朱崔人王萬昌起兵作亂,派隴西太守韓洪讨伐平定了它。
大業七年(611)正月十六日,左武衛大将軍、光祿大夫、真定侯郭衍去世。
二月初三,皇上登釣台,駕莅揚子津,大宴百官,按等級賞賜他們。
十六日,百濟派使臣前來朝貢。
十九日,皇上從江都乘龍舟駛入通濟渠,于是駕臨涿郡。
二十六日,下诏書說:“軍事工作有七件大事,首要的是安民。
政治有六件基礎的東西,要靠教授道義來振興。
高麗國的高元缺失了屬國應有的禮節,朕想前往遼東問罪,弘揚我克敵制勝的謀略。
雖然關懷高麗人民,但隻是從事視察地方的工作。
現在到涿郡去,巡視安一撫民心習俗。
黃河北部各郡及崤山東西部地區凡年滿九十的人,冊令授予太守官銜,滿八十歲的人,授予縣令官銜。
”三月初二,右光祿大夫、左屯衛大将軍姚辯去世。
四月十五日,炀帝到涿郡的臨朔宮。
五月初四,任命武威太守樊子蓋為民部尚書。
秋天,發水災,崤山以東、黃河以南地區淹沒了三十多郡,百姓多賣為奴婢。
十月初四,砥柱山崩塌,堵塞河道,迫使黃河水倒流數十裡。
初七,任命東平太守吐萬緒為左屯衛大将軍。
十二月初八,西面突厥處羅多利可汗前來朝見天子。
皇上大為高興,以特殊禮儀接待。
此時遼東戰士及運送物資的人堵塞在路上,晝夜不斷,苦于兵役徭役的人開始成群為盜。
十三日,責令都尉、鷹揚與郡縣配合追捕,一旦抓獲,随即斬決。
(下)大業八年(612)正月初一,大軍集結在涿郡。
任命兵部尚書段文振為左侯衛大将軍。
初二,下诏書說:天地對人類有大恩大德,也要在秋季降落濃霜;聖賢對人民極為仁一愛一,也要把武備戰争的事寫在法典上。
因此知道自然界所以有天氣寒冷草木枯落,意思是表明天地無私;帝王之所以動用幹戈,大概都是出于不得已。
版泉、丹浦之戰,無不是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征服暴亂颠覆昏君,全是順應人民的行動。
何況在甘地原野誓師讨伐有扈,夏啟承繼了大禹的事業;在商地郊野責問殷纣罪過,周發完成了文王的志願。
借鑒前代記載,征服昏王的使命恰好落在朕的肩上。
我堂堂隋朝膺受了神靈的旨意,尊有天地人三才而立德治國,統一天地四方而成為一家天下。
我管轄的封疆到的地方,已在細柳、盤桃之外;聲威教化所及,包括了紫舌、黃枝等地。
遠方歸順,近處安定,無不協和,功業告成,政治穩定,在此已成為現實。
然而高麗這小小醜類,卻糊塗昏愦不肯恭順,聚集在勃海,碣石之間,多次吞一食遼水、犭歲地之境。
雖然漢、魏兩代一再誅讨殺戮,他的巢一穴一暫時傾覆,但由于世事多難,關山阻隔,高麗部族得以再次集聚。
從前他們聚集于河川湖澤,流傳繁衍直到如今。
眼看那華夏的土地,将淪滅為夷狄的邦國。
經曆了長久歲月,他的罪惡已滿盈,上天的原則是降禍給惡人,看來高麗滅亡的征兆已顯現。
他們攪亂綱常敗壞道德,無法完全弄清;掩蓋過錯懷藏邪惡,隻覺日日不夠。
朝廷的文書告示,從未當面接受,朝拜皇帝的禮儀,不肯親自參與。
招誘接納逃亡叛變之徒,沒有辦法弄清其數。
這類人充斥邊地,使邊防哨所勞碌不堪,邊關巡夜的木梆子時常報警,不得安甯,人民因此而荒廢生業。
從前加以讨伐,天網疏漏,既寬免了他先前被擒後應遭的誅戮,又未讓他接受最晚所應得的刑罰,竟然不感念皇恩,反而經常作惡。
于是糾合契丹的同夥,掠殺我海防人員,穿上....族的衣服,侵襲遼西。
又青丘國以外地區,都全來貢,碧海之濱,一起實行我隋朝的曆法。
高麗竟又搶奪他人獻給天子的财寶,阻攔隔絕人們的往來,肆虐危及無辜,使那些誠心歸順的人遭禍害。
天子的使臣奉命出使,來到海東,沿途停留的地方,多經過屬國的境土。
而高麗竟然堵塞道路,拒絕帝王派出的使臣,簡直沒有侍奉君上的心思,這難道是做臣下應有的禮節!這種現象如果可以忍受,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呢!而且高麗國法令苛刻嚴酷,賦稅繁重,強臣豪族,都把持着國家的權力。
他們結一黨一營私,這已形成風俗。
公開行一賄,猶如市場上做買賣,人民的冤枉得不到昭雪,又加上連年兇災,家家餓肚子,征戰不停,無盡無休地服徭役,為運輸物資耗盡了一精一力,身死野外抛一屍一于溝壑。
百姓憂怨痛苦,不知道依從誰才好?國境之内,人民哀怨惶恐,實在承受不住這些沉重的災難。
他們回顧往事,而對國内當前的景象,都各懷保全一性一命的打算,老人幼兒,都發出了慘痛的歎息。
如今朕視察風俗,來到幽州北部,慰問人民,責問罪臣,不必等待第二次駕臨了。
于是親自統領軍隊,以制裁違逆王命的諸侯,拯救面臨危險的人民,順從天意,消滅這些不守法的醜類,繼承先賢的謀略。
現在應當命将出征,分發旌旗上路,大軍要如迅雷震擊一般突襲勃氵解,像閃電掠過一樣飛過夫餘。
擺好隊伍,誓師然後出發,三令五申,要有必勝把握才開戰。
左路第一軍往镂方道,第二軍往長岑道,第三軍往海冥道,第四軍往蓋馬道,第五軍往建安道,第六軍往南蘇道,第七軍往遼東道,第八軍往玄菟道,第九軍往扶餘道,第十軍往朝鮮道,第十一軍往沃沮道,第十二軍往樂一浪一道。
右路第一軍往黏蟬道,第二軍往含資道,第三軍往渾彌道,第四軍往臨屯道,第五軍往候城道,第六軍往提奚道,第七軍往踏頓道,第八軍往肅慎道,第九軍往碣石道,第十軍往東日施道,第十一軍往帶方道,第十二軍往襄平道。
凡是此次出征的各軍,首先要遵循朝廷的作戰方略,然後絡繹出發,在平壤會師。
我軍将士無不像豺豹那樣勇一猛,具有百戰百勝的雄心,眼睛一瞪就會使山嶽崩塌,大聲怒吼就會讓風雲升騰,同心同德,猛士俱在。
朕親自擔任元帥,為軍隊指揮調度,渡過遼水向東進發,沿着大海西邊進軍。
解救邊遠地區處境極端困苦危急的人民,慰問亡國之民的疾苦。
此外,那些輕裝前進遊一動于敵軍的空隙中的部隊,應當見機行一事,趕赴戰場,藏好铠甲,銜枚噤聲,出其不意進行突然襲擊。
還有海上一路軍隊,船隻首尾相接,長達千裡,風帆高揚,迅如閃電,巨艦奔馳,疾若雲飛,大小船隻截斷氵貝江,迳直開赴平壤,敵人躲進島嶼的希望已絕,像青蛙那樣藏入廢井的路子已斷。
其他随朕出征的異族部隊,無不拉弓待發,微、盧、彭、濮等地的軍隊,不用商量就衆人一辭。
依仗天意,讨伐叛逆,人人都百倍勇敢,憑借這樣壯大的隊伍來同敵人作戰,那勢頭就等于摧枯拉朽。
然而,實行王道的軍隊,它的宗旨在于制止殺戮,聖人教誨我們,如果一定要動用武力,也隻是打敗兇殘的人,使其不能作惡。
上天懲罰有罪的人,本在處治元兇,至于多數人的一毛一病,作為脅從就不必懲處了。
假如高麗首領高元以泥塗首,到軍營門口請罪,到司寇那裡去自首的話,就應解一開他的綁繩,燒掉棺材,擴大給他的恩惠。
其餘臣民歸附朝廷恭敬順從的,都要加以安慰撫恤,讓他們各安其業,根據才能予以任用,不要有夷夏的分别。
軍營駐紮的地方,務必整齊嚴肅,禁止攪擾百姓,做到秋毫無犯,宣告朝廷為何施恩恕罪,向他們說明怎樣才能遠禍求福。
如果他相助為惡,抗拒官軍,那麼依照國家的刑法,将使他們中不再有存活的人。
以上種種,要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們,這才符合朕的心意。
這次出兵總共有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号稱二百萬人,那些運送物資的人還要加倍。
癸未,第一軍出發,四十天後,所率部隊才全部上路,旌旗綿亘千裡。
近古以來,出兵打仗從來沒有這麼盛大的規模。
十五日,任命右侯衛大将軍衛玄為刑部尚書。
二十四日,内史令元壽去世。
二月初四,下诏書說:“朕在燕地觀察民風得失,在遼河之濱興師問罪。
文臣武将,同心協力,助手親信,均思奮勉,無不手持兵器為王室盡力,舍家服役,家中糧倉裡沒存多少糧食,又耽擱了播種栽植的家活。
朕因此戎慎恐懼,老惦念着那些匮乏的人家。
雖然以素食果腹的民衆,忘卻私利,但對那些愉快受命、離家遠征的人應當給予優厚的待遇。
衆位出征的人,凡副一品以下應募的勇士以上人員的家屬,郡縣應當經常慰問。
若有人糧食缺少,都應救濟。
有的家庭雖然有田地,但由于貧困體弱而不能自力耕種,可鼓勵督促成年男子多的富裕人家相助。
要使留守的人有豐厚的貯積,服役在外的人無後顧之憂。
”十二日,司空、京兆尹、光祿大夫觀王楊雄去世。
三月十二日,兵部尚書、左候衛大将軍段文振去世。
十四日,皇上到軍中。
十五日,兩軍在遼水橋對陣。
十九日,大軍遭敵軍抵抗,未能渡過遼水。
右屯衛大将軍、左光祿大夫麥鐵杖,虎贲郎将錢士雄、孟金叉等,皆戰死。
十五日,皇上車駕渡過遼水。
兩軍大戰于東岸,擊破賊軍,進兵圍困遼東城。
乙未日,皇上大休息,看到兩隻鳥,有一丈多高,白身紅足,無拘無束地在水中遊泳。
皇上感到驚奇,命畫工描繪它,并立銘碑頌贊。
五月初四,納言楊達去世。
當時衆将領各奉皇上的凡事都必須奏聞的旨意,不敢自尋機會出擊。
不久高麗各城都固守,攻打不下來。
六月十一日,皇上到遼東城,怒責諸将領。
車駕停留在城西邊數裡地,又到六一合戰。
七月二十二日,宇文述等在薩水打了敗仗,右屯衛将軍辛世雄戰死。
各路軍隊全部被打敗,将帥奔亡逃回的僅兩千人。
癸卯,全軍撤回。
九月初三,皇上到東都。
十二日,下诏書說:“軍務與政事有不同的法度,文臣武将有
有三十多個國家的異族首領陪席。
二十三日,全國實行大赦。
凡開皇年間以來流放發配的人,一律放回故鄉,隻有晉一陽一叛逆集一團一,不在此之列。
隴西各郡,免除徭役一年。
皇上此次行經州縣,免除徭役二年。
秋七月初二,放置馬匹在青海中的小島上,用以求得良種馬,無效而中止。
九月十九日,皇上車駕進入長安。
冬十月二十九日,下诏令說:“優待品德高尚的人和尊崇老年人的做法,記載在前代的文獻典籍中。
尊奉德高望重的老人,認真地向他們求教,這一正确的做法應當在學校裡弘揚。
鬻熊做周文王的老師,所用的并不是他的筋骨氣力,方叔雖然老了,卻仍能定出宏偉計謀。
朕長久地效法古事,以期達到最完美的政治。
因此對眉發皆黃的老人,更要收錄叙用,務必給予優厚的待遇,不能虧缺了藥物飲食,庶可使他們卧治天下,盼望他們能有所增益。
今年前來京師彙集的老人,可在京師附近的郡裡安置,年齡在七十歲以上,身患重病,不能任職的,就賜給布帛,送回本郡;那些官位達到七品以上的,由官府酌量供給糧食,以終其天年。
”十一月十五日,皇上車駕莅臨東都。
大業六年(610)正月初一,早晨,有數十名強盜,都戴着白帽,穿白衣,點着香拿着花,自稱是彌勒佛,從建國門入城。
守城門的人都向他們叩頭緻意。
不一會他們搶奪衛士的兵器,準備作亂。
齊王楊..遇到了,就殺了他們。
于是京都進行大搜捕,相互牽連而判罪的有一千多家。
十五日,表演摔跤雜技在端門街,天下奇特怪異的技藝全部彙集,演了整整一個月才結束。
炀帝曾多次穿便服前去觀看。
二十七日,倭國派使臣前來貢獻土産。
二月十三日,虎贲郎将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攻打流求,擊敗了它,凱旋時獻俘虜一萬七千人,炀帝把他們分賜給百官為奴。
二十三日,下诏書說:“天子創業十分艱難,全仗大臣同心同德,借此來挽救那衰敗的命運,承受帝位,然後酬報功勞,大加賞賜,創建帝國,承繼家業,用山河立誓,要使國家政權永不衰敗。
近代喪亂,四海未一,受封的王侯頗多虛名,經曆了很長的時間,沒能變革。
先皇立國之初,百事剛剛起步,仍然依循舊制,無暇改立新制。
現在天下太平,文字車軌相同,應當遵循前代的典章制度,使先王的教令永遠流傳。
從今以後,隻有有功勳的人才能賜封,仍舊讓其子孫承襲。
”二十四日,,改封安德王楊雄為觀王,河間王的兒子楊慶為郇王。
二十八日,征調魏、齊、周、陳等地的歌舞藝人,全部分配到大常寺。
三月初二,皇上駕莅江都宮。
初三,任命鴻胪卿史祥為左骁衛大将軍。
四月十六日,宴請江淮以南父老,并頒發給不同的賞賜。
六月初一,室韋、赤土都派使臣來貢獻土産。
初二,雁門賊帥尉遲文通聚衆三千人,在莫壁谷據守。
派鷹揚郎将楊伯泉率部擊敗了賊寇。
二十四日,下诏江都太守的品第俸祿與京尹相同。
十月壬申日,刑部尚書梁毗去世。
十四日,民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長孫熾去世。
十二月初三,左光祿大夫、吏部尚書牛弘去世。
初五,朱崔人王萬昌起兵作亂,派隴西太守韓洪讨伐平定了它。
大業七年(611)正月十六日,左武衛大将軍、光祿大夫、真定侯郭衍去世。
二月初三,皇上登釣台,駕莅揚子津,大宴百官,按等級賞賜他們。
十六日,百濟派使臣前來朝貢。
十九日,皇上從江都乘龍舟駛入通濟渠,于是駕臨涿郡。
二十六日,下诏書說:“軍事工作有七件大事,首要的是安民。
政治有六件基礎的東西,要靠教授道義來振興。
高麗國的高元缺失了屬國應有的禮節,朕想前往遼東問罪,弘揚我克敵制勝的謀略。
雖然關懷高麗人民,但隻是從事視察地方的工作。
現在到涿郡去,巡視安一撫民心習俗。
黃河北部各郡及崤山東西部地區凡年滿九十的人,冊令授予太守官銜,滿八十歲的人,授予縣令官銜。
”三月初二,右光祿大夫、左屯衛大将軍姚辯去世。
四月十五日,炀帝到涿郡的臨朔宮。
五月初四,任命武威太守樊子蓋為民部尚書。
秋天,發水災,崤山以東、黃河以南地區淹沒了三十多郡,百姓多賣為奴婢。
十月初四,砥柱山崩塌,堵塞河道,迫使黃河水倒流數十裡。
初七,任命東平太守吐萬緒為左屯衛大将軍。
十二月初八,西面突厥處羅多利可汗前來朝見天子。
皇上大為高興,以特殊禮儀接待。
此時遼東戰士及運送物資的人堵塞在路上,晝夜不斷,苦于兵役徭役的人開始成群為盜。
十三日,責令都尉、鷹揚與郡縣配合追捕,一旦抓獲,随即斬決。
(下)大業八年(612)正月初一,大軍集結在涿郡。
任命兵部尚書段文振為左侯衛大将軍。
初二,下诏書說:天地對人類有大恩大德,也要在秋季降落濃霜;聖賢對人民極為仁一愛一,也要把武備戰争的事寫在法典上。
因此知道自然界所以有天氣寒冷草木枯落,意思是表明天地無私;帝王之所以動用幹戈,大概都是出于不得已。
版泉、丹浦之戰,無不是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征服暴亂颠覆昏君,全是順應人民的行動。
何況在甘地原野誓師讨伐有扈,夏啟承繼了大禹的事業;在商地郊野責問殷纣罪過,周發完成了文王的志願。
借鑒前代記載,征服昏王的使命恰好落在朕的肩上。
我堂堂隋朝膺受了神靈的旨意,尊有天地人三才而立德治國,統一天地四方而成為一家天下。
我管轄的封疆到的地方,已在細柳、盤桃之外;聲威教化所及,包括了紫舌、黃枝等地。
遠方歸順,近處安定,無不協和,功業告成,政治穩定,在此已成為現實。
然而高麗這小小醜類,卻糊塗昏愦不肯恭順,聚集在勃海,碣石之間,多次吞一食遼水、犭歲地之境。
雖然漢、魏兩代一再誅讨殺戮,他的巢一穴一暫時傾覆,但由于世事多難,關山阻隔,高麗部族得以再次集聚。
從前他們聚集于河川湖澤,流傳繁衍直到如今。
眼看那華夏的土地,将淪滅為夷狄的邦國。
經曆了長久歲月,他的罪惡已滿盈,上天的原則是降禍給惡人,看來高麗滅亡的征兆已顯現。
他們攪亂綱常敗壞道德,無法完全弄清;掩蓋過錯懷藏邪惡,隻覺日日不夠。
朝廷的文書告示,從未當面接受,朝拜皇帝的禮儀,不肯親自參與。
招誘接納逃亡叛變之徒,沒有辦法弄清其數。
這類人充斥邊地,使邊防哨所勞碌不堪,邊關巡夜的木梆子時常報警,不得安甯,人民因此而荒廢生業。
從前加以讨伐,天網疏漏,既寬免了他先前被擒後應遭的誅戮,又未讓他接受最晚所應得的刑罰,竟然不感念皇恩,反而經常作惡。
于是糾合契丹的同夥,掠殺我海防人員,穿上....族的衣服,侵襲遼西。
又青丘國以外地區,都全來貢,碧海之濱,一起實行我隋朝的曆法。
高麗竟又搶奪他人獻給天子的财寶,阻攔隔絕人們的往來,肆虐危及無辜,使那些誠心歸順的人遭禍害。
天子的使臣奉命出使,來到海東,沿途停留的地方,多經過屬國的境土。
而高麗竟然堵塞道路,拒絕帝王派出的使臣,簡直沒有侍奉君上的心思,這難道是做臣下應有的禮節!這種現象如果可以忍受,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呢!而且高麗國法令苛刻嚴酷,賦稅繁重,強臣豪族,都把持着國家的權力。
他們結一黨一營私,這已形成風俗。
公開行一賄,猶如市場上做買賣,人民的冤枉得不到昭雪,又加上連年兇災,家家餓肚子,征戰不停,無盡無休地服徭役,為運輸物資耗盡了一精一力,身死野外抛一屍一于溝壑。
百姓憂怨痛苦,不知道依從誰才好?國境之内,人民哀怨惶恐,實在承受不住這些沉重的災難。
他們回顧往事,而對國内當前的景象,都各懷保全一性一命的打算,老人幼兒,都發出了慘痛的歎息。
如今朕視察風俗,來到幽州北部,慰問人民,責問罪臣,不必等待第二次駕臨了。
于是親自統領軍隊,以制裁違逆王命的諸侯,拯救面臨危險的人民,順從天意,消滅這些不守法的醜類,繼承先賢的謀略。
現在應當命将出征,分發旌旗上路,大軍要如迅雷震擊一般突襲勃氵解,像閃電掠過一樣飛過夫餘。
擺好隊伍,誓師然後出發,三令五申,要有必勝把握才開戰。
左路第一軍往镂方道,第二軍往長岑道,第三軍往海冥道,第四軍往蓋馬道,第五軍往建安道,第六軍往南蘇道,第七軍往遼東道,第八軍往玄菟道,第九軍往扶餘道,第十軍往朝鮮道,第十一軍往沃沮道,第十二軍往樂一浪一道。
右路第一軍往黏蟬道,第二軍往含資道,第三軍往渾彌道,第四軍往臨屯道,第五軍往候城道,第六軍往提奚道,第七軍往踏頓道,第八軍往肅慎道,第九軍往碣石道,第十軍往東日施道,第十一軍往帶方道,第十二軍往襄平道。
凡是此次出征的各軍,首先要遵循朝廷的作戰方略,然後絡繹出發,在平壤會師。
我軍将士無不像豺豹那樣勇一猛,具有百戰百勝的雄心,眼睛一瞪就會使山嶽崩塌,大聲怒吼就會讓風雲升騰,同心同德,猛士俱在。
朕親自擔任元帥,為軍隊指揮調度,渡過遼水向東進發,沿着大海西邊進軍。
解救邊遠地區處境極端困苦危急的人民,慰問亡國之民的疾苦。
此外,那些輕裝前進遊一動于敵軍的空隙中的部隊,應當見機行一事,趕赴戰場,藏好铠甲,銜枚噤聲,出其不意進行突然襲擊。
還有海上一路軍隊,船隻首尾相接,長達千裡,風帆高揚,迅如閃電,巨艦奔馳,疾若雲飛,大小船隻截斷氵貝江,迳直開赴平壤,敵人躲進島嶼的希望已絕,像青蛙那樣藏入廢井的路子已斷。
其他随朕出征的異族部隊,無不拉弓待發,微、盧、彭、濮等地的軍隊,不用商量就衆人一辭。
依仗天意,讨伐叛逆,人人都百倍勇敢,憑借這樣壯大的隊伍來同敵人作戰,那勢頭就等于摧枯拉朽。
然而,實行王道的軍隊,它的宗旨在于制止殺戮,聖人教誨我們,如果一定要動用武力,也隻是打敗兇殘的人,使其不能作惡。
上天懲罰有罪的人,本在處治元兇,至于多數人的一毛一病,作為脅從就不必懲處了。
假如高麗首領高元以泥塗首,到軍營門口請罪,到司寇那裡去自首的話,就應解一開他的綁繩,燒掉棺材,擴大給他的恩惠。
其餘臣民歸附朝廷恭敬順從的,都要加以安慰撫恤,讓他們各安其業,根據才能予以任用,不要有夷夏的分别。
軍營駐紮的地方,務必整齊嚴肅,禁止攪擾百姓,做到秋毫無犯,宣告朝廷為何施恩恕罪,向他們說明怎樣才能遠禍求福。
如果他相助為惡,抗拒官軍,那麼依照國家的刑法,将使他們中不再有存活的人。
以上種種,要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們,這才符合朕的心意。
這次出兵總共有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号稱二百萬人,那些運送物資的人還要加倍。
癸未,第一軍出發,四十天後,所率部隊才全部上路,旌旗綿亘千裡。
近古以來,出兵打仗從來沒有這麼盛大的規模。
十五日,任命右侯衛大将軍衛玄為刑部尚書。
二十四日,内史令元壽去世。
二月初四,下诏書說:“朕在燕地觀察民風得失,在遼河之濱興師問罪。
文臣武将,同心協力,助手親信,均思奮勉,無不手持兵器為王室盡力,舍家服役,家中糧倉裡沒存多少糧食,又耽擱了播種栽植的家活。
朕因此戎慎恐懼,老惦念着那些匮乏的人家。
雖然以素食果腹的民衆,忘卻私利,但對那些愉快受命、離家遠征的人應當給予優厚的待遇。
衆位出征的人,凡副一品以下應募的勇士以上人員的家屬,郡縣應當經常慰問。
若有人糧食缺少,都應救濟。
有的家庭雖然有田地,但由于貧困體弱而不能自力耕種,可鼓勵督促成年男子多的富裕人家相助。
要使留守的人有豐厚的貯積,服役在外的人無後顧之憂。
”十二日,司空、京兆尹、光祿大夫觀王楊雄去世。
三月十二日,兵部尚書、左候衛大将軍段文振去世。
十四日,皇上到軍中。
十五日,兩軍在遼水橋對陣。
十九日,大軍遭敵軍抵抗,未能渡過遼水。
右屯衛大将軍、左光祿大夫麥鐵杖,虎贲郎将錢士雄、孟金叉等,皆戰死。
十五日,皇上車駕渡過遼水。
兩軍大戰于東岸,擊破賊軍,進兵圍困遼東城。
乙未日,皇上大休息,看到兩隻鳥,有一丈多高,白身紅足,無拘無束地在水中遊泳。
皇上感到驚奇,命畫工描繪它,并立銘碑頌贊。
五月初四,納言楊達去世。
當時衆将領各奉皇上的凡事都必須奏聞的旨意,不敢自尋機會出擊。
不久高麗各城都固守,攻打不下來。
六月十一日,皇上到遼東城,怒責諸将領。
車駕停留在城西邊數裡地,又到六一合戰。
七月二十二日,宇文述等在薩水打了敗仗,右屯衛将軍辛世雄戰死。
各路軍隊全部被打敗,将帥奔亡逃回的僅兩千人。
癸卯,全軍撤回。
九月初三,皇上到東都。
十二日,下诏書說:“軍務與政事有不同的法度,文臣武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