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九 列傳第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五方各有方領一人,以達率為之;郡将三人,以德率為之。
方統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
城之内外民庶及餘小城,鹹分(肄)〔隸〕焉。
其衣服,男子略同于高麗。
若朝拜祭祀,其冠兩廂加翅,戎事則不。
拜谒之禮,以兩手據地為敬。
婦人衣(以)〔似〕袍,而袖微大。
在室者,編發盤于首,後垂一道為飾;出嫁者,乃分為兩道焉。
兵有弓箭刀矛。
俗重騎射,兼一愛一墳史。
其秀異者,頗解屬文。
又解一陰陽一五行。
用宋元嘉曆,以建寅月為歲首。
亦解醫藥蔔筮占相之術。
有投壺、樗蒲等雜戲,然尤尚奕棋。
僧尼寺塔甚多,而無道士。
賦稅以布絹絲麻及米等,量歲豐儉,差等輸之。
其刑罰:反叛、退軍及殺人者,斬;盜者,流,其贓兩倍征之;婦人犯一奸一者,沒入夫家為婢。
婚娶之禮,略同華俗。
父母及夫死者,三年治服;餘親,則葬訖除之。
土田下濕,氣候溫暖。
五谷雜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藥品之屬,多同于内地。
唯無駝驢騾羊鵝鴨等。
其王以四仲之月,祭天及五帝之神。
又每歲四祠其始祖仇台之廟。
自晉、宋、齊、梁據江左,後魏宅中原,并遣使稱藩,兼受封拜。
齊氏擅東夏,其王隆亦通使焉。
隆死,子昌立。
建德六年,齊滅,昌始遣使獻方物。
宣政元年,又遣使來獻。
蠻者,盤瓠之後。
族類(番)〔蕃〕衍,散處江、淮之間,汝、豫之郡。
憑險作梗,世為寇亂。
逮魏人失馭,其暴滋甚。
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
餘則大者萬家,小者千戶。
更相崇樹,僭稱王侯,屯據三峽,斷遏水路,荊、蜀行人,至有假道者。
太祖略定伊、瀍,聲教南被,諸蠻畏威,一靡一然向風矣。
大統五年,蔡一陽一蠻王魯超明内屬,以為南雍州刺史,仍世襲焉。
十一年,蠻首梅勒特來貢其方物。
尋而蠻帥田杜清及沔、漢諸蠻擾動,大将軍楊忠擊破之。
其後蠻帥杜青和自稱巴州刺史,以州入附。
朝廷因其所稱而授之。
青和後遂反,攻圍東梁州。
其唐州蠻田魯嘉亦叛,自号豫州伯。
王雄、權景宣等前後讨平之。
語在泉仲遵及景宣傳。
魏廢帝初,蠻酋樊舍舉落内附,以為淮北三州諸軍事、淮州刺史、淮安郡公。
于謹等平江陵,諸蠻一騷一動,诏豆盧甯、蔡佑等讨破之。
魏恭帝二年,蠻酋宜民王田興彥、北荊州刺史梅季昌等相繼款附。
以興彥、季昌并為開府儀同三司,加季昌洛州刺史,賜爵石台縣公。
其後巴西人谯淹扇動群蠻,以附于梁。
蠻帥向鎮侯、向(日)〔白〕彪等應之。
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
田烏度、田都唐等抄斷江路。
文子榮複據荊州之汶一陽一郡,自稱仁州刺史。
并鄰州刺史蒲微亦舉兵逆命。
诏田弘、賀若敦、潘招、李遷哲讨破之。
語在敦及遷哲、(楊)〔一陽一〕雄等傳。
武成初,文州蠻叛,州選軍讨定之。
尋而冉令賢、向五子王等又攻陷白帝,殺開府楊長華,遂相率作亂。
前後遣開府元契、趙剛等總兵出讨,雖頗剪其族類,而元惡未除。
天和元年,诏開府陸騰督王亮、司馬裔等讨之。
騰水陸俱進,次于湯口,先遣喻之。
而令賢方增浚城池,嚴設扞禦。
遣其長子西黎、次子南王領其支屬,于江南險要之地置立十城,遠結涔一陽一蠻為其聲援。
令賢率其一精一卒,固守水邏城。
騰乃總集将帥,謀其進趣。
鹹欲先取水邏,然後經略江南。
騰言于衆曰:“令賢内恃水邏金湯之險,外托涔一陽一輔車之援,兼複資糧充實,器械一精一新。
以我懸軍攻其嚴壘,脫一戰不克,更成其氣。
不如頓軍湯口,先取江南,剪其羽一毛一,然後進軍水邏。
此制勝之計也。
”衆皆然之。
乃遣開府王亮率衆渡江,旬日攻拔其八城,兇一黨一奔散。
獲賊帥冉承公并生口三千人,降其部衆一千戶。
遂簡募骁勇,數道入攻水邏。
路經石壁城。
此城峻崄,四面壁立,故以名焉。
唯有一小路,緣梯而上。
蠻蜑以為峭絕,非兵衆所行。
騰被甲先登,衆軍繼進,備經危阻,累月乃得舊路。
且騰先任隆州總管,雅知蠻帥冉伯犁、冉安西與令賢有隙。
騰乃招誘伯犁等,結為父子,又多遺其金帛。
伯犁等悅,遂為鄉導。
水邏側又有石勝城者,亦是險要。
令賢使兄子龍真據之。
騰又密誘龍真雲,若平水邏,使其代令賢處。
龍真大悅,密遣其子詣騰。
騰乃厚加禮接,賜以金帛。
蠻貪利既深,仍請立效。
乃謂騰曰:“欲翻所據城,恐
方統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
城之内外民庶及餘小城,鹹分(肄)〔隸〕焉。
其衣服,男子略同于高麗。
若朝拜祭祀,其冠兩廂加翅,戎事則不。
拜谒之禮,以兩手據地為敬。
婦人衣(以)〔似〕袍,而袖微大。
在室者,編發盤于首,後垂一道為飾;出嫁者,乃分為兩道焉。
兵有弓箭刀矛。
俗重騎射,兼一愛一墳史。
其秀異者,頗解屬文。
又解一陰陽一五行。
用宋元嘉曆,以建寅月為歲首。
亦解醫藥蔔筮占相之術。
有投壺、樗蒲等雜戲,然尤尚奕棋。
僧尼寺塔甚多,而無道士。
賦稅以布絹絲麻及米等,量歲豐儉,差等輸之。
其刑罰:反叛、退軍及殺人者,斬;盜者,流,其贓兩倍征之;婦人犯一奸一者,沒入夫家為婢。
婚娶之禮,略同華俗。
父母及夫死者,三年治服;餘親,則葬訖除之。
土田下濕,氣候溫暖。
五谷雜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藥品之屬,多同于内地。
唯無駝驢騾羊鵝鴨等。
其王以四仲之月,祭天及五帝之神。
又每歲四祠其始祖仇台之廟。
自晉、宋、齊、梁據江左,後魏宅中原,并遣使稱藩,兼受封拜。
齊氏擅東夏,其王隆亦通使焉。
隆死,子昌立。
建德六年,齊滅,昌始遣使獻方物。
宣政元年,又遣使來獻。
蠻者,盤瓠之後。
族類(番)〔蕃〕衍,散處江、淮之間,汝、豫之郡。
憑險作梗,世為寇亂。
逮魏人失馭,其暴滋甚。
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
餘則大者萬家,小者千戶。
更相崇樹,僭稱王侯,屯據三峽,斷遏水路,荊、蜀行人,至有假道者。
太祖略定伊、瀍,聲教南被,諸蠻畏威,一靡一然向風矣。
大統五年,蔡一陽一蠻王魯超明内屬,以為南雍州刺史,仍世襲焉。
十一年,蠻首梅勒特來貢其方物。
尋而蠻帥田杜清及沔、漢諸蠻擾動,大将軍楊忠擊破之。
其後蠻帥杜青和自稱巴州刺史,以州入附。
朝廷因其所稱而授之。
青和後遂反,攻圍東梁州。
其唐州蠻田魯嘉亦叛,自号豫州伯。
王雄、權景宣等前後讨平之。
語在泉仲遵及景宣傳。
魏廢帝初,蠻酋樊舍舉落内附,以為淮北三州諸軍事、淮州刺史、淮安郡公。
于謹等平江陵,諸蠻一騷一動,诏豆盧甯、蔡佑等讨破之。
魏恭帝二年,蠻酋宜民王田興彥、北荊州刺史梅季昌等相繼款附。
以興彥、季昌并為開府儀同三司,加季昌洛州刺史,賜爵石台縣公。
其後巴西人谯淹扇動群蠻,以附于梁。
蠻帥向鎮侯、向(日)〔白〕彪等應之。
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
田烏度、田都唐等抄斷江路。
文子榮複據荊州之汶一陽一郡,自稱仁州刺史。
并鄰州刺史蒲微亦舉兵逆命。
诏田弘、賀若敦、潘招、李遷哲讨破之。
語在敦及遷哲、(楊)〔一陽一〕雄等傳。
武成初,文州蠻叛,州選軍讨定之。
尋而冉令賢、向五子王等又攻陷白帝,殺開府楊長華,遂相率作亂。
前後遣開府元契、趙剛等總兵出讨,雖頗剪其族類,而元惡未除。
天和元年,诏開府陸騰督王亮、司馬裔等讨之。
騰水陸俱進,次于湯口,先遣喻之。
而令賢方增浚城池,嚴設扞禦。
遣其長子西黎、次子南王領其支屬,于江南險要之地置立十城,遠結涔一陽一蠻為其聲援。
令賢率其一精一卒,固守水邏城。
騰乃總集将帥,謀其進趣。
鹹欲先取水邏,然後經略江南。
騰言于衆曰:“令賢内恃水邏金湯之險,外托涔一陽一輔車之援,兼複資糧充實,器械一精一新。
以我懸軍攻其嚴壘,脫一戰不克,更成其氣。
不如頓軍湯口,先取江南,剪其羽一毛一,然後進軍水邏。
此制勝之計也。
”衆皆然之。
乃遣開府王亮率衆渡江,旬日攻拔其八城,兇一黨一奔散。
獲賊帥冉承公并生口三千人,降其部衆一千戶。
遂簡募骁勇,數道入攻水邏。
路經石壁城。
此城峻崄,四面壁立,故以名焉。
唯有一小路,緣梯而上。
蠻蜑以為峭絕,非兵衆所行。
騰被甲先登,衆軍繼進,備經危阻,累月乃得舊路。
且騰先任隆州總管,雅知蠻帥冉伯犁、冉安西與令賢有隙。
騰乃招誘伯犁等,結為父子,又多遺其金帛。
伯犁等悅,遂為鄉導。
水邏側又有石勝城者,亦是險要。
令賢使兄子龍真據之。
騰又密誘龍真雲,若平水邏,使其代令賢處。
龍真大悅,密遣其子詣騰。
騰乃厚加禮接,賜以金帛。
蠻貪利既深,仍請立效。
乃謂騰曰:“欲翻所據城,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