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八

關燈
護猶思其純孝,收可妻子于京城,恒給其衣食。

    秦族,上郡洛川人也。

    祖白、父雚,并有至一性一,聞于闾裡。

    魏太和中,闆白颍州刺史。

    大統中,闆雚鄜城郡守。

     族一性一至孝,事親竭力,為鄉裡所稱。

    及其父喪,哀毀過禮,每一痛哭,酸感行路。

    既以母在,恒抑割哀情,以慰其母意。

    四時珍羞,未嘗匮乏。

    與弟榮先,複相友一愛一,閨門之中,怡怡如也。

    尋而其母又沒,哭泣無時,唯飲水食菜而已。

    終喪之後,猶蔬食,不入房室二十許年。

    鄉裡鹹歎異之。

    其邑人王元達等七十餘人上其狀,有诏表其門闾。

     榮先亦至孝。

    遭母喪,哀慕不已,遂以毀卒。

    邑裡化其孝行。

    世宗嘉之,乃下诏曰:“孝為政本,德乃化先,既表天經,又明地義。

    榮先居喪緻疾,至感過人,窮号不反,迄乎滅一性一。

    行标當世,理鏡幽明。

    此而不顯,道将何述。

    可贈滄州刺史,以旌厥異。

    ” 皇甫遐字永覽,河東汾一陰一人也。

    累世寒微,而鄉裡稱其和睦。

    遐一性一純至,少喪父,事母以孝聞。

    保定末,又遭母喪,乃廬于墓側,負土為墳。

    後于墓南作一禅窟,一陰一雨則穿窟,晴霁則營墓,曉夕勤力,未嘗暫停。

    積以歲年,墳高數丈,周回五十餘步。

    禅窟重台兩匝,總成十有二室,中間行道,可容百人。

    遐食粥枕塊,栉風沐雨,形容枯悴,家人不識。

    當其營墓之初,乃有鸱烏各一,徘徊悲鳴,不離墓側,若助遐者,經月餘日乃去。

    遠近聞其至孝,競以米面遺之。

    遐皆受而不食,悉以營佛齋焉。

    郡縣表上其狀,有诏旌異之。

     張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

    祖成,假平一陽一郡守。

    父延隽,仕州郡,累為功曹、主簿。

    并以純至,為鄉裡所推。

     元一性一謙謹,有孝行。

    微涉經史,然一精一修釋典。

    年六歲,其祖以夏中熱甚,欲将元就井裕元固不肯從。

    祖謂其貪戲,乃以杖擊其頭曰:“汝何為不肯洗浴?”元對曰:“衣以蓋形,為覆其亵。

    元不能亵露其體于白日之下。

    ”祖異而舍之。

    南鄰有二杏樹,杏熟,多落元園中。

    諸小兒競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還其主。

    村陌有狗子為人所棄者,元見,即收而養之。

    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将欲更棄之。

    元對曰:“有生之類,莫不重其一性一命。

    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

    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

    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

    是以收而養之。

    ”叔父感其言,遂許焉。

    未幾,乃有狗母銜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喪明三年,元恒憂泣,晝夜讀佛經,禮拜以祈福佑。

    後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然七燈,七日七夜,轉藥師經行道。

    每言:“天人師乎!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

    今以燈光普施法界,願祖目見明,元求代闇。

    ”如此經七日。

    其夜,夢見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

    謂元曰:“勿憂悲也,三日之後,汝祖目必差。

    ”元于夢中喜躍,遂即驚覺,乃遍告家人。

    居三日,祖果目明。

     其後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

    及祖殁,号踴,絕而複蘇。

    複喪其父,水漿不入口三日。

    鄉裡鹹歎異之。

    縣博士楊軌等二百餘人上其狀,有诏表其門闾。

     史臣曰:李棠、柳桧并臨危不撓,視死如歸,其壯志貞情可與青松白玉比質也。

    然桧恩隆加等,棠禮阙飾終,有周之政,于是乎偏矣。

    雄亮銜戴天之痛,叔毗切同氣之悲,援白刃而不顧,雪家冤于辇毂。

    觀其志節,處死固為易也。

    荊可、秦族之徒,生自隴畝,曾無師資之訓,因心而成孝友,乘理而蹈禮節。

    如使舉世若茲,則羲、農何遠之有。

    若乃誠感天地,孝通神明,見之于張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