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太祖受命之始,屬天下分崩,于時戎馬交馳,而學術之士蓋寡,故曲藝末技,鹹見引納。
至若冀隽、蔣升、趙文深之徒,雖才愧昔人,而名著當世。
及克定鄢、郢,俊異畢集。
樂茂雅、蕭吉以一陰陽一顯,庾季才以天官稱,史元華相術擅奇,許奭、姚僧垣方藥特妙,斯皆一時之美也。
茂雅、元華、許奭,史失其傳。
季才、蕭吉,官成于隋。
自餘紀于此篇,以備遺阙雲爾。
冀隽字僧隽,太原一陽一邑人也。
一性一沉謹,善隸書,特工模寫。
魏太昌初,為賀拔嶽墨曹參軍。
及嶽被害,太祖引為記室。
時侯莫陳悅阻兵隴右,太祖志在平之。
乃令隽僞為魏帝敕書與費也頭,令将兵助太祖讨悅。
隽依舊敕模寫,及代舍人、主書等署,與真無異。
太祖大悅。
費也頭已曾得魏帝敕書,及見此敕,不以為疑。
遂遣步騎一千,受太祖節度。
大統初,除丞相府城局參軍,封長安縣男,邑二百戶。
從複弘農,戰沙苑,進爵為子,出為華州中正。
十三年,遷襄樂郡守。
尋征教世宗及宋獻公等隸書。
時俗入書學者,亦行束修之禮,謂之謝章。
隽以書字所興,起自蒼颉,若同常俗,未為合禮。
遂啟太祖,釋奠蒼颉及先聖、先師。
除黃門侍郎、本州大中正。
累遷撫軍将軍、右金紫光祿大夫、都督、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世宗二年,以本官為大使,巡曆州郡,察風俗,理冤滞。
還,拜小禦正。
尋出為湖州刺史。
一性一退靜,每以清約自處,前後所曆,頗有聲稱。
尋加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昌樂縣伯。
又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一千六百戶。
後以疾卒。
蔣升字鳳起,楚國平河人也。
父隽,魏南平王府從事中郎、趙興郡守。
升一性一恬靜,少好天文玄象之學。
太祖雅信待之,常侍左右,以備顧問。
大統三年,東魏将窦泰入寇,濟自風陵,頓軍潼關。
太祖出師馬牧澤。
時西南有黃紫氣抱日,從未至酉。
太祖謂升曰:“此何祥也?”升曰:“西南未地,主土。
土王四季,秦之分也。
今大軍既出,喜氣下臨,必有大慶。
”于是進軍與窦泰戰,擒之。
自後遂降河東,克弘農,破沙苑。
由此愈被親禮。
九年,高仲密以北豫州來附。
太祖欲遣兵援之,又以問升。
升對曰:“春王在東,熒惑又在井、鬼之分,行軍非便。
”太祖不從,軍遂東行。
至邙山,不利而還。
太師賀拔勝怒,白太祖曰:“蔣升罪合萬死。
”太祖曰:“蔣升固谏,雲出師不利。
此敗也,孤自取之,非升過也。
” 魏恭帝元年,以前後功,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封高城縣子,邑五百戶。
保定二年,增邑三百戶,除河東郡守。
尋入為太史中大夫。
以老請緻仕,诏許之。
加定州刺史。
卒于家。
姚僧垣字法衛,吳興武康人,吳太常信之八世孫也。
曾祖郢,宋員外散騎常侍、五城侯。
父菩提,梁高平令。
嘗嬰疾曆年,乃留心醫藥。
梁武帝一性一又好之,每召菩提讨論方術,言多會意,由是頗禮之。
僧垣幼通洽,居喪盡禮。
年二十四,即傳家業。
梁武帝召入禁中,面加讨試。
僧垣酬對無滞。
梁武帝甚奇之。
大通六年,解褐臨川嗣王國左常侍。
大同五年,除骠騎廬陵王府田曹參軍。
九年,還領殿中醫師。
時武陵王所生葛修華,宿患積時,方術莫效。
梁武帝乃令僧垣視之。
還,具說其狀,并記增損時候。
梁武帝歎曰:“卿用意綿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
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術,是以每恒留情,頗識治體。
今聞卿說,益開人意。
”十一年,轉領太醫正,加文德主帥、直合将軍。
梁武帝嘗因發一熱,欲服大黃。
僧垣曰:“大黃乃是快藥。
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
”帝弗從,遂至危笃。
梁簡文帝在東宮,甚禮之。
四時伏臘,每有賞賜。
太清元年,轉鎮西湘東王府中記室參軍。
僧垣少好文史,不留意于章句。
時商略今古,則為學者所稱。
及侯景圍建業,僧垣乃棄妻子赴難。
梁武帝嘉之,授戎昭将軍、湘東王府記室參軍。
及宮城陷,百官逃散。
僧垣假道歸,至吳興,谒郡守張(嵘)〔嵊〕。
嵊見僧垣流涕曰:“吾過荷朝恩,今報之以死。
君是此邦大族,又朝廷舊臣。
今日得君,吾事辦矣。
”俄而景兵大至,攻戰累日,郡城遂陷。
僧垣竄避久之,乃被拘執。
景将侯子鑒素聞其名,深相器遇,因此獲免。
及梁簡文嗣位,僧垣還建業,以本官兼中書舍人。
子鑒尋鎮廣陵,僧垣又随至江北。
梁元帝平侯景,召僧垣赴荊州,改授晉安王府谘議。
其時雖克平大亂,而任用非才,朝政混淆,無複綱紀。
僧垣每深憂之。
謂故人曰:“吾觀此形勢,禍敗不久。
今時上策,莫若近關。
”聞者皆掩口竊笑。
梁元帝嘗有心腹疾,乃召諸醫議治療之方。
鹹謂至尊至貴,不可輕
至若冀隽、蔣升、趙文深之徒,雖才愧昔人,而名著當世。
及克定鄢、郢,俊異畢集。
樂茂雅、蕭吉以一陰陽一顯,庾季才以天官稱,史元華相術擅奇,許奭、姚僧垣方藥特妙,斯皆一時之美也。
茂雅、元華、許奭,史失其傳。
季才、蕭吉,官成于隋。
自餘紀于此篇,以備遺阙雲爾。
冀隽字僧隽,太原一陽一邑人也。
一性一沉謹,善隸書,特工模寫。
魏太昌初,為賀拔嶽墨曹參軍。
及嶽被害,太祖引為記室。
時侯莫陳悅阻兵隴右,太祖志在平之。
乃令隽僞為魏帝敕書與費也頭,令将兵助太祖讨悅。
隽依舊敕模寫,及代舍人、主書等署,與真無異。
太祖大悅。
費也頭已曾得魏帝敕書,及見此敕,不以為疑。
遂遣步騎一千,受太祖節度。
大統初,除丞相府城局參軍,封長安縣男,邑二百戶。
從複弘農,戰沙苑,進爵為子,出為華州中正。
十三年,遷襄樂郡守。
尋征教世宗及宋獻公等隸書。
時俗入書學者,亦行束修之禮,謂之謝章。
隽以書字所興,起自蒼颉,若同常俗,未為合禮。
遂啟太祖,釋奠蒼颉及先聖、先師。
除黃門侍郎、本州大中正。
累遷撫軍将軍、右金紫光祿大夫、都督、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世宗二年,以本官為大使,巡曆州郡,察風俗,理冤滞。
還,拜小禦正。
尋出為湖州刺史。
一性一退靜,每以清約自處,前後所曆,頗有聲稱。
尋加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昌樂縣伯。
又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一千六百戶。
後以疾卒。
蔣升字鳳起,楚國平河人也。
父隽,魏南平王府從事中郎、趙興郡守。
升一性一恬靜,少好天文玄象之學。
太祖雅信待之,常侍左右,以備顧問。
大統三年,東魏将窦泰入寇,濟自風陵,頓軍潼關。
太祖出師馬牧澤。
時西南有黃紫氣抱日,從未至酉。
太祖謂升曰:“此何祥也?”升曰:“西南未地,主土。
土王四季,秦之分也。
今大軍既出,喜氣下臨,必有大慶。
”于是進軍與窦泰戰,擒之。
自後遂降河東,克弘農,破沙苑。
由此愈被親禮。
九年,高仲密以北豫州來附。
太祖欲遣兵援之,又以問升。
升對曰:“春王在東,熒惑又在井、鬼之分,行軍非便。
”太祖不從,軍遂東行。
至邙山,不利而還。
太師賀拔勝怒,白太祖曰:“蔣升罪合萬死。
”太祖曰:“蔣升固谏,雲出師不利。
此敗也,孤自取之,非升過也。
” 魏恭帝元年,以前後功,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封高城縣子,邑五百戶。
保定二年,增邑三百戶,除河東郡守。
尋入為太史中大夫。
以老請緻仕,诏許之。
加定州刺史。
卒于家。
姚僧垣字法衛,吳興武康人,吳太常信之八世孫也。
曾祖郢,宋員外散騎常侍、五城侯。
父菩提,梁高平令。
嘗嬰疾曆年,乃留心醫藥。
梁武帝一性一又好之,每召菩提讨論方術,言多會意,由是頗禮之。
僧垣幼通洽,居喪盡禮。
年二十四,即傳家業。
梁武帝召入禁中,面加讨試。
僧垣酬對無滞。
梁武帝甚奇之。
大通六年,解褐臨川嗣王國左常侍。
大同五年,除骠騎廬陵王府田曹參軍。
九年,還領殿中醫師。
時武陵王所生葛修華,宿患積時,方術莫效。
梁武帝乃令僧垣視之。
還,具說其狀,并記增損時候。
梁武帝歎曰:“卿用意綿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
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術,是以每恒留情,頗識治體。
今聞卿說,益開人意。
”十一年,轉領太醫正,加文德主帥、直合将軍。
梁武帝嘗因發一熱,欲服大黃。
僧垣曰:“大黃乃是快藥。
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
”帝弗從,遂至危笃。
梁簡文帝在東宮,甚禮之。
四時伏臘,每有賞賜。
太清元年,轉鎮西湘東王府中記室參軍。
僧垣少好文史,不留意于章句。
時商略今古,則為學者所稱。
及侯景圍建業,僧垣乃棄妻子赴難。
梁武帝嘉之,授戎昭将軍、湘東王府記室參軍。
及宮城陷,百官逃散。
僧垣假道歸,至吳興,谒郡守張(嵘)〔嵊〕。
嵊見僧垣流涕曰:“吾過荷朝恩,今報之以死。
君是此邦大族,又朝廷舊臣。
今日得君,吾事辦矣。
”俄而景兵大至,攻戰累日,郡城遂陷。
僧垣竄避久之,乃被拘執。
景将侯子鑒素聞其名,深相器遇,因此獲免。
及梁簡文嗣位,僧垣還建業,以本官兼中書舍人。
子鑒尋鎮廣陵,僧垣又随至江北。
梁元帝平侯景,召僧垣赴荊州,改授晉安王府谘議。
其時雖克平大亂,而任用非才,朝政混淆,無複綱紀。
僧垣每深憂之。
謂故人曰:“吾觀此形勢,禍敗不久。
今時上策,莫若近關。
”聞者皆掩口竊笑。
梁元帝嘗有心腹疾,乃召諸醫議治療之方。
鹹謂至尊至貴,不可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