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學雖博贍,讷于辭辯,故不為當時所稱。
撰孝經、喪服問疑各一卷,撰七經異同說三卷、義(經)〔綱〕略論并(月)〔目〕錄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熊安生字植之,長樂阜城人也。
少好學,勵一精一不倦。
初從陳達受三傳,又從房虬受周禮,并通大義。
後事徐遵明,服膺曆年。
東魏天平中,受禮于李寶鼎。
遂博通五經。
然專以三禮教授。
弟子自遠方至者,千餘人。
乃讨論圖緯,捃摭異聞,先儒所未悟者,皆發明之。
齊河清中,一陽一休之特奏為國子博士。
時朝廷既行周禮,公卿以下多習其業,有宿疑礩滞者數十條,皆莫能詳辨。
天和三年,齊請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
與齊人語及周禮,齊人不能對。
乃令安生至賓館與公正言。
公正有口辯,安生語所未至者,便撮機要而驟問之。
安生曰:“禮義弘深,自有條貫。
必欲升堂睹奧,甯可汩其先後。
但能留意,當為次第陳之。
”公正于是具問所疑,安生皆為一一演說,鹹究其根本。
公正深所嗟服,還,具言之于高祖。
高祖大欽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掃門。
家人怪而問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見我矣。
”俄而高祖幸其第,诏不聽拜,親執其手,引與同坐。
謂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為愧。
”安生曰:“黃帝尚有阪泉之戰,況陛下龔行天罰乎。
” 高祖又曰:“齊氏賦役繁興,竭民财力。
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
欲以府庫及三台雜物散之百姓,公以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發钜橋之粟。
陛下此诏,異代同美。
”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縣首白旗;陛下平齊,兵不血刃。
愚謂聖略為優。
”高祖大悅,賜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區,并賜象笏及九環金帶,自餘什物稱是。
又诏所司給安車驷馬,随駕入朝,并敕所在供給。
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參議五禮。
宣政元年,拜露門學博士、下大夫,其時年已八十餘。
尋緻仕,卒于家。
安生既學為儒宗,當時受其業擅名于後者,有馬榮伯、張黑奴、窦士榮、孔籠、劉焯、劉炫等,皆其門人焉。
所撰周禮義疏二十卷、禮記義疏四十卷、孝經義疏一卷,并行于世。
樂遜字遵賢,河東猗氏人也。
年在幼童,便有成一人之一操一。
弱冠,為郡主簿。
魏正光中,聞碩儒徐遵明領徒趙、魏,乃就學孝經、喪服、論語、詩、書、禮、易、左氏春秋大義。
尋而山東寇亂,學者散逸,遜于擾攘之中,猶志道不倦。
永安中,釋褐安西府長流參軍。
大統七年,除子都督。
九年,太尉李弼請遜教授諸子。
既而太祖盛選賢良,授以守令。
相府戶曹柳敏、行台郎中盧光、河東郡丞辛粲相繼舉遜,稱有牧民之才。
弼請留不遣。
十六年,加授建忠将軍、左中郎将,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都督,曆弼府西合祭酒、功曹谘議參軍。
魏廢帝二年,太祖召遜教授諸子。
在館六年,與諸儒分授經業。
遜講孝經、論語、一毛一詩及服虔所注春秋左氏傳。
魏恭帝二年,授太學助教。
孝闵帝踐阼,以遜有理務材,除秋官府上士。
其年,治太學博士,轉治小師氏下大夫。
自谯王儉以下,并束修行弟子之禮。
遜以經術教授,甚有訓導之方。
及衛公直鎮蒲州,以遜為直府主簿,加車騎将軍、左光祿大夫。
武成元年六月,以霖雨經時,诏百官上封事。
遜陳時宜一十四條,其五條切于政要。
其一,崇治方,曰:竊惟今之在官者,多求清身克濟,不至惠民一愛一物。
何者?比來守令年期既促,歲責有成。
蓋謂猛濟為賢,未甚優養。
此政既代,後者複然。
夫政之于民,過急則刻薄,傷緩則弛慢。
是以周失舒緩,秦敗急酷。
民非赤子,當以赤子遇之。
宜在舒疾得衷,不使勞擾。
頃承魏之衰政,人習逋違。
先王朝憲備行,民鹹識法。
但可宣風正俗,納民軌訓而已。
自非軍旅之中,何用過為迫切。
至于興邦緻治,事由德教,漸以成之,非在倉卒。
竊謂姬周盛德,治興文、武,政穆成、康。
自斯厥後,不能無事。
昔申侯将奔,楚子誨之曰“無适小國”。
言以政狹法峻,将不汝容。
敬仲入齊,稱曰“幸若獲宥,及于寬政”。
然關東諸州,淪陷日久,人在塗炭,當慕息肩。
若不布政優優,聞諸境外,将何以使彼勞民,歸就樂土。
其二,省造作,曰:頃者魏都洛一陽一,一時殷盛,貴勢之家,各營第宅,車服器玩,皆尚奢一靡一。
世逐浮競,人習澆薄,終使禍亂一交興,天下喪敗。
比來朝貢,器服稍華,百工造作,務盡奇巧。
臣誠恐物逐好移,有損政俗。
如此等事,頗宜禁剩記言“無作一婬一巧,以蕩上心”。
傳稱“
撰孝經、喪服問疑各一卷,撰七經異同說三卷、義(經)〔綱〕略論并(月)〔目〕錄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熊安生字植之,長樂阜城人也。
少好學,勵一精一不倦。
初從陳達受三傳,又從房虬受周禮,并通大義。
後事徐遵明,服膺曆年。
東魏天平中,受禮于李寶鼎。
遂博通五經。
然專以三禮教授。
弟子自遠方至者,千餘人。
乃讨論圖緯,捃摭異聞,先儒所未悟者,皆發明之。
齊河清中,一陽一休之特奏為國子博士。
時朝廷既行周禮,公卿以下多習其業,有宿疑礩滞者數十條,皆莫能詳辨。
天和三年,齊請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
與齊人語及周禮,齊人不能對。
乃令安生至賓館與公正言。
公正有口辯,安生語所未至者,便撮機要而驟問之。
安生曰:“禮義弘深,自有條貫。
必欲升堂睹奧,甯可汩其先後。
但能留意,當為次第陳之。
”公正于是具問所疑,安生皆為一一演說,鹹究其根本。
公正深所嗟服,還,具言之于高祖。
高祖大欽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掃門。
家人怪而問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見我矣。
”俄而高祖幸其第,诏不聽拜,親執其手,引與同坐。
謂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為愧。
”安生曰:“黃帝尚有阪泉之戰,況陛下龔行天罰乎。
” 高祖又曰:“齊氏賦役繁興,竭民财力。
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
欲以府庫及三台雜物散之百姓,公以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發钜橋之粟。
陛下此诏,異代同美。
”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縣首白旗;陛下平齊,兵不血刃。
愚謂聖略為優。
”高祖大悅,賜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區,并賜象笏及九環金帶,自餘什物稱是。
又诏所司給安車驷馬,随駕入朝,并敕所在供給。
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參議五禮。
宣政元年,拜露門學博士、下大夫,其時年已八十餘。
尋緻仕,卒于家。
安生既學為儒宗,當時受其業擅名于後者,有馬榮伯、張黑奴、窦士榮、孔籠、劉焯、劉炫等,皆其門人焉。
所撰周禮義疏二十卷、禮記義疏四十卷、孝經義疏一卷,并行于世。
樂遜字遵賢,河東猗氏人也。
年在幼童,便有成一人之一操一。
弱冠,為郡主簿。
魏正光中,聞碩儒徐遵明領徒趙、魏,乃就學孝經、喪服、
尋而山東寇亂,學者散逸,遜于擾攘之中,猶志道不倦。
永安中,釋褐安西府長流參軍。
大統七年,除子都督。
九年,太尉李弼請遜教授諸子。
既而太祖盛選賢良,授以守令。
相府戶曹柳敏、行台郎中盧光、河東郡丞辛粲相繼舉遜,稱有牧民之才。
弼請留不遣。
十六年,加授建忠将軍、左中郎将,遷輔國将軍、中散大夫、都督,曆弼府西合祭酒、功曹谘議參軍。
魏廢帝二年,太祖召遜教授諸子。
在館六年,與諸儒分授經業。
遜講孝經、論語、一毛一詩及服虔所注春秋左氏傳。
魏恭帝二年,授太學助教。
孝闵帝踐阼,以遜有理務材,除秋官府上士。
其年,治太學博士,轉治小師氏下大夫。
自谯王儉以下,并束修行弟子之禮。
遜以經術教授,甚有訓導之方。
及衛公直鎮蒲州,以遜為直府主簿,加車騎将軍、左光祿大夫。
武成元年六月,以霖雨經時,诏百官上封事。
遜陳時宜一十四條,其五條切于政要。
其一,崇治方,曰:竊惟今之在官者,多求清身克濟,不至惠民一愛一物。
何者?比來守令年期既促,歲責有成。
蓋謂猛濟為賢,未甚優養。
此政既代,後者複然。
夫政之于民,過急則刻薄,傷緩則弛慢。
是以周失舒緩,秦敗急酷。
民非赤子,當以赤子遇之。
宜在舒疾得衷,不使勞擾。
頃承魏之衰政,人習逋違。
先王朝憲備行,民鹹識法。
但可宣風正俗,納民軌訓而已。
自非軍旅之中,何用過為迫切。
至于興邦緻治,事由德教,漸以成之,非在倉卒。
竊謂姬周盛德,治興文、武,政穆成、康。
自斯厥後,不能無事。
昔申侯将奔,楚子誨之曰“無适小國”。
言以政狹法峻,将不汝容。
敬仲入齊,稱曰“幸若獲宥,及于寬政”。
然關東諸州,淪陷日久,人在塗炭,當慕息肩。
若不布政優優,聞諸境外,将何以使彼勞民,歸就樂土。
其二,省造作,曰:頃者魏都洛一陽一,一時殷盛,貴勢之家,各營第宅,車服器玩,皆尚奢一靡一。
世逐浮競,人習澆薄,終使禍亂一交興,天下喪敗。
比來朝貢,器服稍華,百工造作,務盡奇巧。
臣誠恐物逐好移,有損政俗。
如此等事,頗宜禁剩記言“無作一婬一巧,以蕩上心”。
傳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