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吳興武康人也。
一性一聰悟,有異常童。
弱歲而孤,居喪合禮。
及長,專心儒學,從師不遠千裡,遂博覽群書,尤明詩、禮及左氏春秋。
梁大通三年,起家王國常侍。
梁武帝欲高置學官,以崇儒教。
中大通四年,乃革選,以重補國子助教。
大同二年,除五經博士。
梁元帝之在藩也,甚歎異之。
及即位,乃遣主書何武迎重西上。
及江陵平,重乃留事梁主蕭詧,除中書侍郎,兼中書舍人。
累遷員外散騎侍郎、廷尉卿,領江陵令。
還拜通直散騎常侍、都官尚書,領羽林監。
察又令重于合一歡殿講周禮。
高祖以重經明行修,乃遣宣納上士柳裘至梁征之。
仍緻書曰: 皇帝問梁都官尚書沉重。
觀夫八聖六君,七情十義,殊方所以會軌,異代于是率由。
莫不趣大順之遙塗,履中和之盛緻。
及青缃起焰,素篆從風,文逐世疏,義随運舛,大禮存于玉帛之間,至樂形于鐘鼓之外。
雖分蛇、聚緯,郁郁之辭蓋阙;當塗、典午,抑抑之旨無聞。
有周開基,爰蹤聖哲,拯蒼生之已淪,補文物之将墜。
天爵具修,人紀鹹理。
朕寅奉神器,恭惟寶阙。
常思複禮殷周之年,遷化唐虞之世。
懼三千尚乖于治俗,九變未協于移風。
欲定畫一之文,思杜二家之說。
知卿學冠儒宗,行标士則。
卞寶複潤于荊一陰一,随照更明于漢浦。
是用寤寐增勞,瞻望轸念。
爰緻束帛之聘,命翹車之招。
所望鳳舉鴻翻,俄而萃止。
明斯隐滞,合彼異同。
上庠弗墜于微言,中經罔阙于逸義。
近取無獨善之譏,遠應有兼濟之美。
可不盛欤。
昔申涪鲐背,方辭東國;公孫黃發,始造西京。
遂使道為藝基,功參治本。
今者一征,諒兼其二。
若居形聲而去影響,尚迷邦而忘觀國,非所謂也。
又敕襄州總管、衛公直敦喻遣之,在途供給,務從優厚。
保定末,重至于京師。
诏令讨論五經,并校定鐘律。
天和中,複于紫極殿講三教義。
朝士、儒生、桑門、道士至者二千餘人。
重辭義優洽,樞機明辯,凡所解釋,鹹為諸儒所推。
六年,授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露門博士。
仍于露門館為皇太子講論。
建德末,重自以入朝既久,且年過時制,表請還梁。
高祖優诏答之曰:“開府漢南杞梓,每轸虛衿;江東竹箭,亟疲延首。
故束帛聘申,蒲輪征伏。
加以梁朝舊齒,結绶三世,沐浴榮光,祗承一寵一渥,不忘戀本,深足嘉尚。
而楚材晉用,豈無先哲。
方事求賢,義乖來肅。
”重固請,乃許焉。
遣小司門上士楊(注)〔汪〕送之。
梁主蕭巋拜重散騎常侍、太常卿。
大象二年,來朝京師。
開皇三年,卒,年八十四。
隋文帝遣舍人蕭 子寶祭以少牢,贈使持節、上開府儀同三司、許州刺史。
重學業該博,為當世儒宗。
至于一陰陽一圖緯,道經釋典,一靡一不畢綜。
又多所撰述,鹹得其指要。
其行于世者,周禮義三十一卷、儀禮義三十五卷、禮記義三十卷、一毛一詩義二十八卷、喪服經義五卷、周禮音一卷、儀禮音一卷、禮記音二卷、一毛一詩音二卷。
樊深字文深,河東猗氏人也。
早喪母,事繼母甚謹。
弱冠好學,負書從師于三河,講習五經,晝夜不倦。
魏永安中,随軍征讨,以功除蕩寇将軍,累遷伏波、征虜将軍,中散大夫。
嘗讀書見吾丘子,遂歸侍養。
魏孝武西遷,樊、王二姓舉義,為東魏所誅。
深父保周、叔父歡周并被害。
深因避難,墜崖傷足,絕食再宿。
于後遇得一箪餅,欲食之;然念繼母年老患痹,或免虜掠,乃弗食。
夜中匍匐尋母,偶得相見,因以饋母。
還複遁去,改易姓名,遊學于汾、晉之間,習天文及算曆之術。
後為人所告,囚送河東。
屬魏将韓軌長史張曜重其儒學,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東,贈保周南郢州刺史,歡周儀同三司。
深歸葬其父,負土成墳。
尋而于謹引為其府參軍,令在館教授子孫。
除撫軍将軍、銀青光祿大夫,遷開府屬,轉從事中郎。
謹拜司空,以深為谘議。
大統十五年,行下邽縣事。
太祖置學東館,教諸将子弟,以深為博士。
深經學通贍,每解書,嘗多引漢、魏以來諸家義而說之。
故後生聽其言者,不能曉悟。
皆背而譏之曰:“樊生講書多門戶,不可解。
”然儒者推其博物。
一性一好學,老而不擔朝暮還往,常據鞍讀書,至馬驚墜地,損折支體,終亦不改。
後除國子博士,賜姓萬紐于氏。
六官建,拜大學助教,遷博士,加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天和二年,遷縣伯中大夫,加開府儀同三司。
建德元年,表乞骸鼻,诏許之。
朝廷有疑議,常召問焉。
後以疾卒。
深既專經,又讀諸史及蒼雅、篆籀、一陰陽一、蔔筮之書。
一性一聰悟,有異常童。
弱歲而孤,居喪合禮。
及長,專心儒學,從師不遠千裡,遂博覽群書,尤明詩、禮及左氏春秋。
梁大通三年,起家王國常侍。
梁武帝欲高置學官,以崇儒教。
中大通四年,乃革選,以重補國子助教。
大同二年,除五經博士。
梁元帝之在藩也,甚歎異之。
及即位,乃遣主書何武迎重西上。
及江陵平,重乃留事梁主蕭詧,除中書侍郎,兼中書舍人。
累遷員外散騎侍郎、廷尉卿,領江陵令。
還拜通直散騎常侍、都官
察又令重于合一歡殿講周禮。
高祖以重經明行修,乃遣宣納上士柳裘至梁征之。
仍緻書曰: 皇帝問梁都官尚書沉重。
觀夫八聖六君,七情十義,殊方所以會軌,異代于是率由。
莫不趣大順之遙塗,履中和之盛緻。
及青缃起焰,素篆從風,文逐世疏,義随運舛,大禮存于玉帛之間,至樂形于鐘鼓之外。
雖分蛇、聚緯,郁郁之辭蓋阙;當塗、典午,抑抑之旨無聞。
有周開基,爰蹤聖哲,拯蒼生之已淪,補文物之将墜。
天爵具修,人紀鹹理。
朕寅奉神器,恭惟寶阙。
常思複禮殷周之年,遷化唐虞之世。
懼三千尚乖于治俗,九變未協于移風。
欲定畫一之文,思杜二家之說。
知卿學冠儒宗,行标士則。
卞寶複潤于荊一陰一,随照更明于漢浦。
是用寤寐增勞,瞻望轸念。
爰緻束帛之聘,命翹車之招。
所望鳳舉鴻翻,俄而萃止。
明斯隐滞,合彼異同。
上庠弗墜于微言,中經罔阙于逸義。
近取無獨善之譏,遠應有兼濟之美。
可不盛欤。
昔申涪鲐背,方辭東國;公孫黃發,始造西京。
遂使道為藝基,功參治本。
今者一征,諒兼其二。
若居形聲而去影響,尚迷邦而忘觀國,非所謂也。
又敕襄州總管、衛公直敦喻遣之,在途供給,務從優厚。
保定末,重至于京師。
诏令讨論五經,并校定鐘律。
天和中,複于紫極殿講三教義。
朝士、儒生、桑門、道士至者二千餘人。
重辭義優洽,樞機明辯,凡所解釋,鹹為諸儒所推。
六年,授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露門博士。
仍于露門館為皇太子講論。
建德末,重自以入朝既久,且年過時制,表請還梁。
高祖優诏答之曰:“開府漢南杞梓,每轸虛衿;江東竹箭,亟疲延首。
故束帛聘申,蒲輪征伏。
加以梁朝舊齒,結绶三世,沐浴榮光,祗承一寵一渥,不忘戀本,深足嘉尚。
而楚材晉用,豈無先哲。
方事求賢,義乖來肅。
”重固請,乃許焉。
遣小司門上士楊(注)〔汪〕送之。
梁主蕭巋拜重散騎常侍、太常卿。
大象二年,來朝京師。
開皇三年,卒,年八十四。
隋文帝遣舍人蕭 子寶祭以少牢,贈使持節、上開府儀同三司、許州刺史。
重學業該博,為當世儒宗。
至于一陰陽一圖緯,道經釋典,一靡一不畢綜。
又多所撰述,鹹得其指要。
其行于世者,周禮義三十一卷、儀禮義三十五卷、禮記義三十卷、一毛一詩義二十八卷、喪服經義五卷、周禮音一卷、儀禮音一卷、禮記音二卷、一毛一詩音二卷。
樊深字文深,河東猗氏人也。
早喪母,事繼母甚謹。
弱冠好學,負書從師于三河,講習五經,晝夜不倦。
魏永安中,随軍征讨,以功除蕩寇将軍,累遷伏波、征虜将軍,中散大夫。
嘗讀書見吾丘子,遂歸侍養。
魏孝武西遷,樊、王二姓舉義,為東魏所誅。
深父保周、叔父歡周并被害。
深因避難,墜崖傷足,絕食再宿。
于後遇得一箪餅,欲食之;然念繼母年老患痹,或免虜掠,乃弗食。
夜中匍匐尋母,偶得相見,因以饋母。
還複遁去,改易姓名,遊學于汾、晉之間,習天文及算曆之術。
後為人所告,囚送河東。
屬魏将韓軌長史張曜重其儒學,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東,贈保周南郢州刺史,歡周儀同三司。
深歸葬其父,負土成墳。
尋而于謹引為其府參軍,令在館教授子孫。
除撫軍将軍、銀青光祿大夫,遷開府屬,轉從事中郎。
謹拜司空,以深為谘議。
大統十五年,行下邽縣事。
太祖置學東館,教諸将子弟,以深為博士。
深經學通贍,每解書,嘗多引漢、魏以來諸家義而說之。
故後生聽其言者,不能曉悟。
皆背而譏之曰:“樊生講書多門戶,不可解。
”然儒者推其博物。
一性一好學,老而不擔朝暮還往,常據鞍讀書,至馬驚墜地,損折支體,終亦不改。
後除國子博士,賜姓萬紐于氏。
六官建,拜大學助教,遷博士,加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天和二年,遷縣伯中大夫,加開府儀同三司。
建德元年,表乞骸鼻,诏許之。
朝廷有疑議,常召問焉。
後以疾卒。
深既專經,又讀諸史及蒼雅、篆籀、一陰陽一、蔔筮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