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蕭撝字智遐,蘭陵人也。
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也。
一性一溫裕,有儀表。
年十二,入國學,博觀經史,雅好屬文。
在梁,封永豐縣侯,邑一千戶。
初為給事中,曆太子洗馬、中舍人。
東魏遣李諧、盧元明使于梁,梁武帝以撝辭令可觀,令兼中書侍郎,受币于賓館。
尋遷黃門侍郎。
出為甯遠将軍、宋甯宋興二郡守,轉輕車将軍、巴西梓潼二郡守。
及侯景作亂,武陵王紀承制授撝使持節、忠武将軍。
又遷平北将軍、散騎常侍,領益州刺史軍防事。
紀稱尊号于成都,除侍中、中書令,封秦郡王,邑三千戶,給鼓吹一部。
紀率衆東下,以撝為(中)〔尚〕書令、征西大将軍、都督益梁秦潼安泸青戎甯華信渠萬江新邑楚義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守成都。
又令梁州刺史楊幹運守潼州。
太祖知蜀兵寡弱,遣大将軍尉遲迥總衆讨之。
及迥入劍閣,幹運以州降。
蜀中因是大駭,無複抗拒之志。
迥長驅至成都,撝見兵不滿萬人,而倉庫空竭,軍無所資,遂為城守之計。
迥圍之五旬,撝屢遣其将出城挑戰,多被殺傷。
外援雖至,又為迥所破。
語在迥傳。
撝遂請降,迥許之。
撝于是率文武于益州城北,共迥升壇,歃血立盟,以城歸國。
魏恭帝元年,授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歸善縣公,邑一千戶。
孝闵帝踐阼,進爵黃台郡公,增邑一千戶。
武成中,世宗令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經史,仍撰世譜,撝亦預焉。
尋以母老,兼有疾疹,五日番上,便隔晨昏,請在外著書。
有诏許焉。
保定元年,授禮部中大夫。
又以撝有歸款之功,别賜食多陵縣五百戶,收其租賦。
三年,出為上州刺史。
為政仁恕,以禮讓為本。
嘗至元日,獄中所有囚系,悉放歸家,聽三日,然後赴獄。
主者固執不可。
撝曰:“昔王長、虞延見稱前史,吾雖寡德,竊懷景行。
導民以信,方自此始。
以之獲罪,彌所甘心,幸勿慮也。
”諸囚荷恩,并依限而至。
吏民稱其惠化。
秩滿當還,部民李漆等三百餘人上表,乞更留兩載。
诏雖弗許,甚嘉美之。
及撝入朝,屬置露門學。
高祖以撝與唐瑾、元偉、王褒等四人俱為文學博士。
撝以母老,表請歸養私門,曰:“臣聞出忠入孝,理深人紀;昏定晨省,事切天經。
伏惟陛下握鎮臨朝,垂衣禦宇,孝治天下,仁覃草木。
是以微臣冒陳至願。
臣母妾褚年過養禮,乞解今職,侍奉私庭。
伏願天慈,特垂矜許。
臣披款歸朝,十有六載,恩深海嶽,報淺涓埃。
肆師掌禮,竟無稱職;淅隈督察,空妨能官。
方辭違阙庭,屏迹闾裡,低佪系慕,戀悚兼深。
”高祖未許,诏曰:“開府梁之宗英,今則任等三事。
所謂楚雖有材,周實用之。
方藉謀猷,匡朕不逮。
然進思盡忠,退安侍養者,義在公私兼濟。
豈容全欲狥己,虧此至公,乖所望也。
”尋以母憂去職。
天和六年,授少保。
建德元年,轉少傅。
後改封蔡一陽一郡公,增邑通前三千四百戶。
二年卒,時年五十九。
高祖舉哀于正武殿,賜谷麥三百石、布帛三百匹,贈使持節、大将軍、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諸軍事、益州刺史,谥曰襄。
撝善草隸,名亞于王褒。
算數醫方,鹹亦留意。
所着詩賦雜文數萬言,頗行于世。
子濟嗣。
濟字德成,少仁厚,頗好屬文。
蕭紀承制,授貞威将軍、蜀郡太守,遷東中郎将。
從紀東下。
至巴東,聞迥圍成都,紀命濟率所部赴援。
比至,撝已降。
仍從撝入朝。
孝闵帝踐阼,除中外府記室參軍。
後至蒲一陽一郡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蕭世怡,梁武帝弟鄱一陽一王恢之子也。
以名犯太祖諱,故稱字焉。
幼而聰慧,頗涉經史。
梁大同元年,封豐城縣侯,邑五百戶。
除給事中,轉太子洗馬。
尋入直殿省,轉太子中舍人。
出為持節、仁威将軍、谯州刺史。
及侯景為亂,路由城下,襲而陷之,世怡遂被執。
尋遁逃得免,至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授侍中。
及平侯景,以世怡為兼太宰、太常卿,與中衛長史樂子雲拜谒山陵。
承聖二年,授使持節、平西将軍、臨川内史。
既以陸納據湘川,道路擁塞,改授平南将軍、桂一陽一内史。
未至郡,屬于謹平江陵,遂随兄修在郢州。
及修卒,即以世怡為刺史。
湘州刺史王琳率舟師襲世怡,世怡以州輸琳。
時陳武帝執政,征為侍中。
世怡疑而不就,乃奔于齊。
除車騎大将軍、散騎常侍。
尋出為永州刺史。
保定四年,晉公護東伐,大将軍權景宣略地河南。
世怡聞豫州刺史王士良已降,遂來歸款。
五年,拜使持節、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義興郡公,邑一千三百戶。
天和二年,授蔡州刺史。
政存簡惠,不尚苛察,深為吏民所安。
三年,卒于州。
贈本官、加并洛永三州刺史。
子子寶嗣。
子寶美風儀,善談笑,年未弱冠,名重一時。
隋文帝輔政,引為丞相府典簽,深
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也。
一性一溫裕,有儀表。
年十二,入國學,博觀經史,雅好屬文。
在梁,封永豐縣侯,邑一千戶。
初為給事中,曆太子洗馬、中舍人。
東魏遣李諧、盧元明使于梁,梁武帝以撝辭令可觀,令兼中書侍郎,受币于賓館。
尋遷黃門侍郎。
出為甯遠将軍、宋甯宋興二郡守,轉輕車将軍、巴西梓潼二郡守。
及侯景作亂,武陵王紀承制授撝使持節、忠武将軍。
又遷平北将軍、散騎常侍,領益州刺史軍防事。
紀稱尊号于成都,除侍中、中書令,封秦郡王,邑三千戶,給鼓吹一部。
紀率衆東下,以撝為(中)〔尚〕書令、征西大将軍、都督益梁秦潼安泸青戎甯華信渠萬江新邑楚義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守成都。
又令梁州刺史楊幹運守潼州。
太祖知蜀兵寡弱,遣大将軍尉遲迥總衆讨之。
及迥入劍閣,幹運以州降。
蜀中因是大駭,無複抗拒之志。
迥長驅至成都,撝見兵不滿萬人,而倉庫空竭,軍無所資,遂為城守之計。
迥圍之五旬,撝屢遣其将出城挑戰,多被殺傷。
外援雖至,又為迥所破。
語在迥傳。
撝遂請降,迥許之。
撝于是率文武于益州城北,共迥升壇,歃血立盟,以城歸國。
魏恭帝元年,授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歸善縣公,邑一千戶。
孝闵帝踐阼,進爵黃台郡公,增邑一千戶。
武成中,世宗令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經史,仍撰世譜,撝亦預焉。
尋以母老,兼有疾疹,五日番上,便隔晨昏,請在外著書。
有诏許焉。
保定元年,授禮部中大夫。
又以撝有歸款之功,别賜食多陵縣五百戶,收其租賦。
三年,出為上州刺史。
為政仁恕,以禮讓為本。
嘗至元日,獄中所有囚系,悉放歸家,聽三日,然後赴獄。
主者固執不可。
撝曰:“昔王長、虞延見稱前史,吾雖寡德,竊懷景行。
導民以信,方自此始。
以之獲罪,彌所甘心,幸勿慮也。
”諸囚荷恩,并依限而至。
吏民稱其惠化。
秩滿當還,部民李漆等三百餘人上表,乞更留兩載。
诏雖弗許,甚嘉美之。
及撝入朝,屬置露門學。
高祖以撝與唐瑾、元偉、王褒等四人俱為文學博士。
撝以母老,表請歸養私門,曰:“臣聞出忠入孝,理深人紀;昏定晨省,事切天經。
伏惟陛下握鎮臨朝,垂衣禦宇,孝治天下,仁覃草木。
是以微臣冒陳至願。
臣母妾褚年過養禮,乞解今職,侍奉私庭。
伏願天慈,特垂矜許。
臣披款歸朝,十有六載,恩深海嶽,報淺涓埃。
肆師掌禮,竟無稱職;淅隈督察,空妨能官。
方辭違阙庭,屏迹闾裡,低佪系慕,戀悚兼深。
”高祖未許,诏曰:“開府梁之宗英,今則任等三事。
所謂楚雖有材,周實用之。
方藉謀猷,匡朕不逮。
然進思盡忠,退安侍養者,義在公私兼濟。
豈容全欲狥己,虧此至公,乖所望也。
”尋以母憂去職。
天和六年,授少保。
建德元年,轉少傅。
後改封蔡一陽一郡公,增邑通前三千四百戶。
二年卒,時年五十九。
高祖舉哀于正武殿,賜谷麥三百石、布帛三百匹,贈使持節、大将軍、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諸軍事、益州刺史,谥曰襄。
撝善草隸,名亞于王褒。
算數醫方,鹹亦留意。
所着詩賦雜文數萬言,頗行于世。
子濟嗣。
濟字德成,少仁厚,頗好屬文。
蕭紀承制,授貞威将軍、蜀郡太守,遷東中郎将。
從紀東下。
至巴東,聞迥圍成都,紀命濟率所部赴援。
比至,撝已降。
仍從撝入朝。
孝闵帝踐阼,除中外府記室參軍。
後至蒲一陽一郡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蕭世怡,梁武帝弟鄱一陽一王恢之子也。
以名犯太祖諱,故稱字焉。
幼而聰慧,頗涉經史。
梁大同元年,封豐城縣侯,邑五百戶。
除給事中,轉太子洗馬。
尋入直殿省,轉太子中舍人。
出為持節、仁威将軍、谯州刺史。
及侯景為亂,路由城下,襲而陷之,世怡遂被執。
尋遁逃得免,至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授侍中。
及平侯景,以世怡為兼太宰、太常卿,與中衛長史樂子雲拜谒山陵。
承聖二年,授使持節、平西将軍、臨川内史。
既以陸納據湘川,道路擁塞,改授平南将軍、桂一陽一内史。
未至郡,屬于謹平江陵,遂随兄修在郢州。
及修卒,即以世怡為刺史。
湘州刺史王琳率舟師襲世怡,世怡以州輸琳。
時陳武帝執政,征為侍中。
世怡疑而不就,乃奔于齊。
除車騎大将軍、散騎常侍。
尋出為永州刺史。
保定四年,晉公護東伐,大将軍權景宣略地河南。
世怡聞豫州刺史王士良已降,遂來歸款。
五年,拜使持節、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義興郡公,邑一千三百戶。
天和二年,授蔡州刺史。
政存簡惠,不尚苛察,深為吏民所安。
三年,卒于州。
贈本官、加并洛永三州刺史。
子子寶嗣。
子寶美風儀,善談笑,年未弱冠,名重一時。
隋文帝輔政,引為丞相府典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