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被識遇。
開皇中,官至吏部侍郎。
後坐事被誅。
蕭圓肅字明恭,梁武帝之孫,武陵王紀之子也。
風度淹雅,敏而好學。
紀稱尊号,封宜都郡王,邑三千戶,除侍中、甯遠将軍。
紀率兵下峽,令蕭撝守成都,以圓肅為之副。
及尉遲迥至,圓肅與撝俱降。
授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封安化縣公,邑一千戶。
世宗初,進封棘城郡公,增邑一千戶。
以圓肅有歸款之勳,别賜食思君縣五百戶,收其租賦。
保定三年,除畿伯中大夫。
五年,拜鹹一陽一郡守。
圓肅寬猛相濟,甚有政績。
天和四年,遷陵州刺史,尋诏令随衛國公直鎮襄一陽一,遂不之部。
建德三年,授太子少傅,增邑九百戶。
圓肅以任當師傅,調護是職。
乃作少傅箴曰: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莫不援立太子,為皇之罰是以易稱明兩,禮雲上嗣。
東序養德,震方主器。
束發就學,宵雅更肄。
朝讀百篇,乙夜乃寐。
一愛一日惜力,寸一陰一無棄。
視膳再飯,寝門三至。
小心翼翼,大孝蒸蒸。
謀谟計慮,問對疑丞。
安樂必敬,無忘戰兢。
夫天道益謙,人道惡盈。
漢嗣不絕乎馳道,魏儲回環于邺城。
前史攸載,後世揚名。
三善既備,萬國以貞。
姬周長久,實賴元良。
嬴秦短祚,誠由少一陽一。
雖蔔年七百,有德過曆而昌;數世萬(一),無德不及而亡。
敬之敬之,天惟顯思。
光副皇極,永固洪基。
觀德審谕,授告職司。
太子見而悅之,緻書勞問。
六年,授豐州刺史,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戶。
尋進位上開府儀同大将軍。
宣政元年,入為司宗中大夫,俄授洛州刺史。
大象末,進位大将軍。
隋開皇初,授貝州刺史。
以母老請歸就養,隋文帝許之。
四年,卒,時年四十六。
有文集十卷,又撰時人詩筆為文海四十卷,廣堪十卷,淮海亂離志四卷,行于世。
蕭大圜字仁顯,梁簡文帝之子也。
幼而聰敏,神情俊悟。
年四歲,能誦三都賦及孝經、論語。
七歲居母喪,便有成一人之一性一。
梁大寶元年,封樂梁郡王,邑二千戶,除宣惠将軍、丹一陽一尹。
屬侯景肆虐,簡文見弒,大圜潛遁獲免。
明年,景平,大圜歸建康。
時既喪亂之後,無所依托,乃寓居善覺佛寺。
人有以告王僧辯者。
僧辯乃給船饩,得往江陵。
梁元帝見之甚悅,賜以越衫胡帶等。
改封晉熙郡王,邑二千戶,除甯遠将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時梁元帝既有克複之功,而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猶未通谒。
梁元帝一性一既忌刻,甚恨望之。
乃謂大圜曰:“汝兩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
”大圜即日曉谕兩兄,相繼出谒,元帝乃安之。
大圜以世多故,恐讒愬生焉,乃屏絕人事。
門客左右不過三兩人,不妄遊狎。
兄姊之間,止箋疏而已。
恒以讀詩、禮、書、易為事。
元帝嘗自問五經要事數十條,大圜辭約指明,應答無滞。
元帝甚歎美之。
因曰:“昔河間好學,爾既有之,臨淄好文,爾亦兼之。
然有東平為善,彌高前載,吾重之一愛一之,爾當效焉。
”及于謹軍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請和,大圜副焉,其實質也。
出至軍所,信宿,元帝降。
魏恭帝二年,客長安,太祖以客禮待之。
保定二年,诏曰:“梁汝南王蕭大封、晉熙王蕭大圜等,梁國子孫,宜存優禮,式遺茅土,寔允舊章。
大封可封晉陵縣公,大圜封始甯縣公,邑各一千戶。
”尋加大圜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并賜田宅、奴婢、牛馬、粟帛等。
俄而開麟趾殿,招集學士。
大圜預焉。
梁武帝集四十卷,簡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後,并藏秘合。
大圜既入麟趾,方得見之。
乃手寫二集,一年并畢。
識者稱歎之。
大圜深信因果,心安閑放。
嘗言之曰: 拂衣褰裳,無吞舟之漏網;挂冠懸節,慮我志之未從。
傥獲展禽之免,有美慈明之進。
如蒙北叟之放,實勝濟南之征。
其故何哉?夫闾閻者有優遊之美,朝廷者有簪佩之累,蓋由來久矣。
留侯追蹤于松子,陶朱成術于辛文,良有以焉。
況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
豈如知足知止,蕭然無累。
北山之北,棄絕人間,南山之南,超踰世網。
面修原而帶流水,倚郊甸而枕平臯,築蝸舍于叢林,構環堵于幽保近瞻煙霧,遠睇風雲。
藉纖草以蔭長松,結幽蘭而援芳桂。
仰翔禽于百仞,俯泳鱗于千浔。
果園在後,開窗以臨花卉;蔬圃居前,坐檐而看灌甽。
二頃以供饘粥,十畝以給絲麻。
侍兒五三,可充纴織;家僮數四,足代耕耘。
沽酪牧羊,協潘生之志;畜雞種黍,應莊叟之言。
獲菽尋泛氏之書,露葵征尹君之錄。
烹羔豚而介春酒,迎伏臘而候歲時。
披良書,探至赜,歌纂纂,唱烏烏,可以娛神,可以散慮。
有朋自遠,揚搉
開皇中,官至吏部侍郎。
後坐事被誅。
蕭圓肅字明恭,梁武帝之孫,武陵王紀之子也。
風度淹雅,敏而好學。
紀稱尊号,封宜都郡王,邑三千戶,除侍中、甯遠将軍。
紀率兵下峽,令蕭撝守成都,以圓肅為之副。
及尉遲迥至,圓肅與撝俱降。
授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封安化縣公,邑一千戶。
世宗初,進封棘城郡公,增邑一千戶。
以圓肅有歸款之勳,别賜食思君縣五百戶,收其租賦。
保定三年,除畿伯中大夫。
五年,拜鹹一陽一郡守。
圓肅寬猛相濟,甚有政績。
天和四年,遷陵州刺史,尋诏令随衛國公直鎮襄一陽一,遂不之部。
建德三年,授太子少傅,增邑九百戶。
圓肅以任當師傅,調護是職。
乃作少傅箴曰: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
左
莫不援立太子,為皇之罰是以易稱明兩,禮雲上嗣。
東序養德,震方主器。
束發就學,宵雅更肄。
朝讀百篇,乙夜乃寐。
一愛一日惜力,寸一陰一無棄。
視膳再飯,寝門三至。
小心翼翼,大孝蒸蒸。
謀谟計慮,問對疑丞。
安樂必敬,無忘戰兢。
夫天道益謙,人道惡盈。
漢嗣不絕乎馳道,魏儲回環于邺城。
前史攸載,後世揚名。
三善既備,萬國以貞。
姬周長久,實賴元良。
嬴秦短祚,誠由少一陽一。
雖蔔年七百,有德過曆而昌;數世萬(一),無德不及而亡。
敬之敬之,天惟顯思。
光副皇極,永固洪基。
觀德審谕,授告職司。
太子見而悅之,緻書勞問。
六年,授豐州刺史,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戶。
尋進位上開府儀同大将軍。
宣政元年,入為司宗中大夫,俄授洛州刺史。
大象末,進位大将軍。
隋開皇初,授貝州刺史。
以母老請歸就養,隋文帝許之。
四年,卒,時年四十六。
有文集十卷,又撰時人詩筆為文海四十卷,廣堪十卷,淮海亂離志四卷,行于世。
蕭大圜字仁顯,梁簡文帝之子也。
幼而聰敏,神情俊悟。
年四歲,能誦三都賦及孝經、
七歲居母喪,便有成一人之一性一。
梁大寶元年,封樂梁郡王,邑二千戶,除宣惠将軍、丹一陽一尹。
屬侯景肆虐,簡文見弒,大圜潛遁獲免。
明年,景平,大圜歸建康。
時既喪亂之後,無所依托,乃寓居善覺佛寺。
人有以告王僧辯者。
僧辯乃給船饩,得往江陵。
梁元帝見之甚悅,賜以越衫胡帶等。
改封晉熙郡王,邑二千戶,除甯遠将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時梁元帝既有克複之功,而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猶未通谒。
梁元帝一性一既忌刻,甚恨望之。
乃謂大圜曰:“汝兩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
”大圜即日曉谕兩兄,相繼出谒,元帝乃安之。
大圜以世多故,恐讒愬生焉,乃屏絕人事。
門客左右不過三兩人,不妄遊狎。
兄姊之間,止箋疏而已。
恒以讀詩、禮、書、易為事。
元帝嘗自問五經要事數十條,大圜辭約指明,應答無滞。
元帝甚歎美之。
因曰:“昔河間好學,爾既有之,臨淄好文,爾亦兼之。
然有東平為善,彌高前載,吾重之一愛一之,爾當效焉。
”及于謹軍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請和,大圜副焉,其實質也。
出至軍所,信宿,元帝降。
魏恭帝二年,客長安,太祖以客禮待之。
保定二年,诏曰:“梁汝南王蕭大封、晉熙王蕭大圜等,梁國子孫,宜存優禮,式遺茅土,寔允舊章。
大封可封晉陵縣公,大圜封始甯縣公,邑各一千戶。
”尋加大圜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并賜田宅、奴婢、牛馬、粟帛等。
俄而開麟趾殿,招集學士。
大圜預焉。
梁武帝集四十卷,簡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後,并藏秘合。
大圜既入麟趾,方得見之。
乃手寫二集,一年并畢。
識者稱歎之。
大圜深信因果,心安閑放。
嘗言之曰: 拂衣褰裳,無吞舟之漏網;挂冠懸節,慮我志之未從。
傥獲展禽之免,有美慈明之進。
如蒙北叟之放,實勝濟南之征。
其故何哉?夫闾閻者有優遊之美,朝廷者有簪佩之累,蓋由來久矣。
留侯追蹤于松子,陶朱成術于辛文,良有以焉。
況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
豈如知足知止,蕭然無累。
北山之北,棄絕人間,南山之南,超踰世網。
面修原而帶流水,倚郊甸而枕平臯,築蝸舍于叢林,構環堵于幽保近瞻煙霧,遠睇風雲。
藉纖草以蔭長松,結幽蘭而援芳桂。
仰翔禽于百仞,俯泳鱗于千浔。
果園在後,開窗以臨花卉;蔬圃居前,坐檐而看灌甽。
二頃以供饘粥,十畝以給絲麻。
侍兒五三,可充纴織;家僮數四,足代耕耘。
沽酪牧羊,協潘生之志;畜雞種黍,應莊叟之言。
獲菽尋泛氏之書,露葵征尹君之錄。
烹羔豚而介春酒,迎伏臘而候歲時。
披良書,探至赜,歌纂纂,唱烏烏,可以娛神,可以散慮。
有朋自遠,揚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