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遣騎赴救。
神舉以奇兵擊之,突厥敗走,稽胡于是款服。
即授并潞肆石等四州十二鎮諸軍〔事〕、并州總管。
初,神舉見待于高祖,遂處心腹之任。
王軌、宇文孝伯等屢言皇太子之短,神舉亦頗與焉。
及宣帝即位,荒一婬一無度,神舉懼及于禍,懷不自安。
初定範一陽一之後,威聲甚振。
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賜之,薨于馬邑。
時年四十八。
神舉偉風儀,善辭令,博涉經史,一性一愛篇章,尤工騎射。
臨戎對寇,勇而有謀。
莅職當官,每着聲績。
兼好施一愛一士,以雄豪自居。
故得任兼文武,聲彰中外。
百僚無不仰其風則,先輩舊齒至于今而稱之。
子同嗣。
位至儀同大将軍。
神舉弟神慶,少有壯志,武藝絕倫。
大象末,位至柱國、汝南郡公。
宇文孝伯字胡三,吏部安化公深之子也。
其生與高祖同日,太祖甚一愛一之,養于第内。
及長,又與高祖同學。
武成元年,拜宗師上士。
時年十六。
孝伯一性一沉正謇谔,好直言。
高祖即位,欲引置左右。
時政在冢臣,不得專制,乃托言少與孝伯同業受經,思相啟發。
由是晉公護弗之猜也,得入為右侍上士,恒侍讀書。
天和元年,遷小宗師,領右侍儀同。
及遭父憂,诏令于服中襲爵。
高祖嘗從容謂之曰:“公之于我,猶漢高之與盧绾也。
”乃賜以十三環金帶。
自是恒侍左右,出入卧内,朝之機務,皆得預焉。
孝伯亦竭心盡力,無所回避。
至于時政得失,及外間細事,皆以奏聞。
高祖深委信之,當時莫與為比。
及高祖将誅晉公護,密與衛王直圖之。
唯孝伯及王軌、宇文神舉等頗得參預。
護誅,授開府儀同三司,曆司會中大夫、左右小爆伯、東宮左宮正。
建德之後,皇太子稍長,既無令德,唯昵近小人。
孝伯白高祖曰:“皇太子四海所屬,而德聲未聞。
臣忝宮官,寔當其責。
且春秋尚少,志業未成,請妙選正人,為其師友,調護聖質,猶望日就月将。
如或不然,悔無及矣。
”帝斂容曰:“卿世載鲠直,竭誠所事。
觀卿此言,有家風矣。
”孝伯拜謝曰:“非言之難,受之難也。
深願陛下思之。
”帝曰:“正人豈複過君。
”于是以尉遲運為右宮正,孝伯仍為左宮正。
尋拜宗師中大夫。
及吐谷渾入寇,诏皇太子征之。
軍中之事,多決于孝伯。
俄授京兆尹,入為左宮伯,轉右宮伯。
嘗因侍坐,帝問之曰:“我兒比來漸長進不?”答曰:“皇太子比懼天威,更無罪失。
”及王軌因内宴捋帝須,言太子之不善,帝罷酒,責孝伯曰:“公常語我,雲太子無過。
今軌有此言,公為诳矣。
”孝伯再拜曰:“臣聞父子之際,人所難言。
臣知陛下不能割情忍一愛一,遂爾結舌。
”帝知其意,默然久之,乃曰:“朕已委公矣,公其勉之。
” 五年,大軍東讨,拜内史下大夫,令掌留台事。
軍還,帝曰:“居守之重,無忝戰功。
”于是加授大将軍,進爵廣陵郡公,邑三千戶,并賜金帛及女一妓一等。
六年,複為宗師。
每車駕巡幸,常令居守。
其後高祖北讨,至雲一陽一宮,遂寝疾。
驿召孝伯赴行在所。
帝執其手曰:“吾自量必無濟理,以後事付君。
”是夜,授司衛上大夫,總宿衛兵馬事。
又令馳驿入京鎮守,以備非常。
宣帝即位,授小冢宰。
帝忌齊王憲,意欲除之。
謂孝伯曰:“公能為朕圖齊王,當以其官位相授。
”孝伯叩頭曰:“先帝遺诏,不許濫誅骨肉。
齊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重臣,棟梁所寄。
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順旨曲從,則臣為不忠之臣,陛下為不孝之子也。
”帝不怿,因漸疏之。
乃與于智、王端、鄭譯等密圖其事。
後令智告憲謀逆,遣孝伯召憲入,遂誅之。
帝之西征也,在軍有過行,鄭譯時亦預焉。
軍還,孝伯及王軌盡以白,高祖怒,撻帝數十,仍除譯名。
至是,譯又被帝親一昵。
帝既追憾被杖,乃問譯曰:“我腳上杖痕,誰所為也?”譯答曰:“事由宇文孝伯及王軌。
”譯又因說王軌捋須事。
帝乃誅軌。
尉遲運懼,私謂孝伯曰:“吾徒必不免禍,為之奈何?”孝伯對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臣為子,知欲何之。
且委質事人,本徇名義,谏而不入,将焉逃死。
足下若為身計,宜且遠之。
”于是各行其志。
運尋出為秦州總管。
然帝荒一婬一日甚,誅戮無度,朝章弛紊,無複綱紀。
孝伯又頻切谏,皆不見從。
由是益疏斥之。
後稽胡反,令孝伯為行軍總管,從越王盛讨平之。
及軍還,帝将殺之,乃托以齊王之事,诮之曰:“公知齊王謀反,何以不言?”孝伯對曰:“臣知齊王
神舉以奇兵擊之,突厥敗走,稽胡于是款服。
即授并潞肆石等四州十二鎮諸軍〔事〕、并州總管。
初,神舉見待于高祖,遂處心腹之任。
王軌、宇文孝伯等屢言皇太子之短,神舉亦頗與焉。
及宣帝即位,荒一婬一無度,神舉懼及于禍,懷不自安。
初定範一陽一之後,威聲甚振。
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賜之,薨于馬邑。
時年四十八。
神舉偉風儀,善辭令,博涉經史,一性一愛篇章,尤工騎射。
臨戎對寇,勇而有謀。
莅職當官,每着聲績。
兼好施一愛一士,以雄豪自居。
故得任兼文武,聲彰中外。
百僚無不仰其風則,先輩舊齒至于今而稱之。
子同嗣。
位至儀同大将軍。
神舉弟神慶,少有壯志,武藝絕倫。
大象末,位至柱國、汝南郡公。
宇文孝伯字胡三,吏部安化公深之子也。
其生與高祖同日,太祖甚一愛一之,養于第内。
及長,又與高祖同學。
武成元年,拜宗師上士。
時年十六。
孝伯一性一沉正謇谔,好直言。
高祖即位,欲引置左右。
時政在冢臣,不得專制,乃托言少與孝伯同業受經,思相啟發。
由是晉公護弗之猜也,得入為右侍上士,恒侍讀書。
天和元年,遷小宗師,領右侍儀同。
及遭父憂,诏令于服中襲爵。
高祖嘗從容謂之曰:“公之于我,猶漢高之與盧绾也。
”乃賜以十三環金帶。
自是恒侍左右,出入卧内,朝之機務,皆得預焉。
孝伯亦竭心盡力,無所回避。
至于時政得失,及外間細事,皆以奏聞。
高祖深委信之,當時莫與為比。
及高祖将誅晉公護,密與衛王直圖之。
唯孝伯及王軌、宇文神舉等頗得參預。
護誅,授開府儀同三司,曆司會中大夫、左右小爆伯、東宮左宮正。
建德之後,皇太子稍長,既無令德,唯昵近小人。
孝伯白高祖曰:“皇太子四海所屬,而德聲未聞。
臣忝宮官,寔當其責。
且春秋尚少,志業未成,請妙選正人,為其師友,調護聖質,猶望日就月将。
如或不然,悔無及矣。
”帝斂容曰:“卿世載鲠直,竭誠所事。
觀卿此言,有家風矣。
”孝伯拜謝曰:“非言之難,受之難也。
深願陛下思之。
”帝曰:“正人豈複過君。
”于是以尉遲運為右宮正,孝伯仍為左宮正。
尋拜宗師中大夫。
及吐谷渾入寇,诏皇太子征之。
軍中之事,多決于孝伯。
俄授京兆尹,入為左宮伯,轉右宮伯。
嘗因侍坐,帝問之曰:“我兒比來漸長進不?”答曰:“皇太子比懼天威,更無罪失。
”及王軌因内宴捋帝須,言太子之不善,帝罷酒,責孝伯曰:“公常語我,雲太子無過。
今軌有此言,公為诳矣。
”孝伯再拜曰:“臣聞父子之際,人所難言。
臣知陛下不能割情忍一愛一,遂爾結舌。
”帝知其意,默然久之,乃曰:“朕已委公矣,公其勉之。
” 五年,大軍東讨,拜内史下大夫,令掌留台事。
軍還,帝曰:“居守之重,無忝戰功。
”于是加授大将軍,進爵廣陵郡公,邑三千戶,并賜金帛及女一妓一等。
六年,複為宗師。
每車駕巡幸,常令居守。
其後高祖北讨,至雲一陽一宮,遂寝疾。
驿召孝伯赴行在所。
帝執其手曰:“吾自量必無濟理,以後事付君。
”是夜,授司衛上大夫,總宿衛兵馬事。
又令馳驿入京鎮守,以備非常。
宣帝即位,授小冢宰。
帝忌齊王憲,意欲除之。
謂孝伯曰:“公能為朕圖齊王,當以其官位相授。
”孝伯叩頭曰:“先帝遺诏,不許濫誅骨肉。
齊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重臣,棟梁所寄。
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順旨曲從,則臣為不忠之臣,陛下為不孝之子也。
”帝不怿,因漸疏之。
乃與于智、王端、鄭譯等密圖其事。
後令智告憲謀逆,遣孝伯召憲入,遂誅之。
帝之西征也,在軍有過行,鄭譯時亦預焉。
軍還,孝伯及王軌盡以白,高祖怒,撻帝數十,仍除譯名。
至是,譯又被帝親一昵。
帝既追憾被杖,乃問譯曰:“我腳上杖痕,誰所為也?”譯答曰:“事由宇文孝伯及王軌。
”譯又因說王軌捋須事。
帝乃誅軌。
尉遲運懼,私謂孝伯曰:“吾徒必不免禍,為之奈何?”孝伯對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臣為子,知欲何之。
且委質事人,本徇名義,谏而不入,将焉逃死。
足下若為身計,宜且遠之。
”于是各行其志。
運尋出為秦州總管。
然帝荒一婬一日甚,誅戮無度,朝章弛紊,無複綱紀。
孝伯又頻切谏,皆不見從。
由是益疏斥之。
後稽胡反,令孝伯為行軍總管,從越王盛讨平之。
及軍還,帝将殺之,乃托以齊王之事,诮之曰:“公知齊王謀反,何以不言?”孝伯對曰:“臣知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