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

關燈
蘇亮字景順,武功人也。

    祖權,魏中書侍郎、玉一門郡守。

    父佑,泰山郡守。

     亮少通敏,博學,好屬文,善章奏。

    初舉秀才,至洛一陽一,遇河内常景。

    景深器之,退而謂人曰:“秦中才學可以抗山東者,将此人乎。

    ”魏齊王蕭寶夤引為參軍。

    後寶夤開府,複為其府主保從寶夤西征,轉記室參軍。

    寶夤遷大将軍,仍為之掾。

    寶夤雅知重亮,凡有文檄謀議,皆以委之。

    尋行武功郡事,甚着聲績。

    寶夤作亂,以亮為黃門侍郎。

    亮善處人間,與物無忤。

    及寶夤敗,從之者遇禍,唯亮獲全。

    乃長孫稚、爾朱天光等西讨,并以亮為郎中,專典文翰。

    累遷鎮軍将軍、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岐州大中正。

    賀拔嶽為關西行台,引亮為左丞,典機密。

    魏孝武西遷,除吏部郎中,加衛将軍、右光祿大夫。

    大統二年,拜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

    魏文帝子宜都王式為秦州刺史,以亮為司馬。

    帝謂亮曰:“黃門侍郎豈可為秦州司馬,直以朕一愛一子出蕃,故以心腹相委,勿以為恨。

    ”臨辭,賜以禦馬。

    七年,複為黃門郎,加骠騎将軍。

    八年,遷都官尚書、使持節、行北華州刺史,封臨泾縣子,邑三百戶。

    除中書監,領著作,修國史。

    亮有機辯,善談笑。

    太祖甚重之。

    有所籌議,率多會旨。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薦達後進,常如弗及。

    故當世敬慕焉。

    十四年,除秘書監、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尋拜大行台尚書,出為岐州刺史。

    朝廷以其作牧本州,特給路車、鼓吹,先還其宅,并給騎士三千。

    列羽儀,遊鄉一黨一,經過故人,歡飲旬日,然後入州。

    世以為榮。

    十七年,征拜侍中。

    卒于位。

    贈本官。

     亮少與從弟綽俱知名。

    然綽文章少不逮亮,至于經畫進趣,亮又減之。

    故世稱二蘇焉。

    亮自大統以來,無歲不轉官,一年或至三遷。

    佥曰才至,不怪其速也。

    所着文筆數十篇,頗行于世。

    子師嗣。

    以亮名重于時,起家為黃門侍郎。

     亮弟湛,字景隽。

    少有志行,與亮俱著名西土。

    年二十餘,舉秀才,除奉朝請,領侍禦史,加員外散騎侍郎。

    蕭寶夤西讨,以湛為行台郎中,深見委任。

    及寶夤将謀叛逆,湛時卧疾于家。

    寶夤乃令湛從母弟天水姜儉謂湛曰:“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為身計,不複作魏臣也。

    與卿死生榮辱,方當共之,故以相報。

    ”湛聞之,舉聲大哭。

    儉遽止之曰:“何得便爾?”湛曰:“阖門百口,實時屠滅,雲何不哭。

    ”哭數十聲,徐謂儉曰:“為我白齊王,王本以窮而歸人,賴朝廷假王羽翼,遂得榮一寵一至此。

    既屬國步多虞,不能竭誠報德,豈可乘人間隙,便有問鼎之心乎。

    今魏德雖衰,天命未改。

    王之恩義,未洽于民,破亡之期,必不旋踵。

    蘇湛終不能以積世忠貞之基,一旦為王族滅也。

    ”寶夤複令儉謂湛曰:“此是救命之計,不得不爾。

    ”湛複曰:“凡舉大事,當得天下奇士。

    今但共長安博徒小兒輩為此計,豈有辦哉。

    湛不忍見荊棘生王戶庭也。

    願賜骸鼻還舊裡,庶歸全地下,無愧先人。

    ”寶夤素重之,知必不為己用,遂聽還武功。

    寶夤後果敗。

     孝莊帝即位,征拜尚書郎。

    帝嘗謂之曰:“聞卿答蕭寶夤,甚有美辭,可為我說之也。

    ”湛頓首謝曰:“臣自惟言辭不如伍被遠矣,然始終不易,竊謂過之。

    但臣與寶夤周旋契闊,言得盡心,而不能令其守節,此臣之罪也。

    ”孝莊大悅,加授散騎侍郎。

    尋遷中書侍郎。

     孝武初,以疾還鄉裡,終于家。

    贈散騎常侍、鎮西将軍、雍州刺史。

    湛弟讓,字景耍幼聰敏,好學,頗有人倫鑒識。

    初為本州主薄,稍遷别駕、武都郡守、鎮遠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及太祖為丞相,引為府屬,甚見親待。

    出為衛将軍、南汾州刺史。

    治有善政。

    尋卒官。

    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泾州刺史。

    柳虬字仲蟠,司會慶之兄也。

    年十三,便專一精一好學。

    時貴遊子弟就學者,并車服華盛,唯虬不事容飾。

    遍(授)〔受〕五經,略通大義,兼博涉子史,雅好屬文。

    孝昌中,揚州刺史李憲舉虬秀才,兖州刺史馮隽引虬為府主保既而樊子鹄為吏部尚書,其兄義為揚州。

    治中,加鎮遠将軍,非其好也,遂棄官還洛一陽一。

    屬天下喪亂,乃退耕于一陽一城,有終焉之志。

     大統三年,馮翊王元季海、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