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寇俊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
祖贊,魏南雍州刺史。
父臻,安遠将軍、郢州刺史。
隽一性一寬雅,幼有識量,好學強記。
兄祖訓、祖禮及隽,并有志行。
閨門雍睦,白首同一居。
父亡雖久,而猶于平生所處堂宇,備設帷帳幾杖,以時節列拜,垂涕陳薦,若宗廟焉。
吉兇之事,必先啟告,遠行往返,亦如之。
一性一又廉恕,不以财利為心。
家人曾賣物與人,而剩得絹五匹。
隽于後知之,乃曰:“惡木之一陰一,不可暫息;盜泉之水,無容誤飲。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遂訪主還之。
其雅志如此。
以選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請。
大乘賊起,燕齊擾亂,隽參護軍事東讨,以功授員外散騎侍郎,遷尚書左民郎中。
以母憂不拜。
正光三年,拜輕(騎)〔車〕将軍,遷揚烈将軍、司空府功曹參軍,轉主簿。
時靈太後臨朝,減食祿官十分之一,造永甯佛寺,令隽典之。
資費巨萬,主吏不能欺隐。
寺成,又極壯麗。
靈太後嘉之,除左軍将軍。
孝昌中,朝議以國用不足,乃置鹽池都将,秩比上郡。
前後居職者,多有侵隐。
乃以隽為之。
加龍骧将軍,仍主簿。
永安初,華州民史底與司徒楊椿訟田。
長史以下,以椿勢貴,皆言椿直,欲以田給椿。
隽曰:“史底窮民,楊公橫奪其地。
若欲損不足以給有餘,見使雷同,未敢聞命。
”遂以地還史底。
孝莊帝後知之,嘉隽守正不撓,即拜司馬,賜帛百匹。
其附椿者,鹹譴責焉。
二年,出為左将軍、(涼)〔梁〕州刺史。
民俗荒犷,多為盜賊。
隽乃令郡縣立庠序,勸其耕桑,敦以禮讓,數年之中,風俗頓革。
梁遣其将曹琰之鎮魏興,繼日版築。
琰之屢擾疆埸,邊人患之。
隽遣長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
琰之即梁大将軍景宗之季弟也。
于是梁人憚焉。
屬魏室多故,州又僻遠,梁人知無外援,遂遣大兵頓魏興,志圖攻齲隽撫勵将士,人思效命。
梁人知其得衆心也,弗之敢一逼一。
隽在州清苦,不治産業。
秩滿,其子等并徒步而還。
吏人送隽,留連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大統二年,東魏授隽洛州刺史,隽因此乃謀歸阙。
五年,将家及親屬四百餘口入關,拜秘書監。
時軍國草創,墳典散逸,隽始選置令史,抄集經籍,四部群書,稍得周備。
加鎮東将軍,封西安縣男,邑二百戶。
十七年,除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隽以年老乞骸鼻,太祖弗許。
遂稱疾笃,不複朝觐。
魏恭帝三年,賜姓若口引氏。
孝闵帝踐阼,進爵為子,增邑五百戶。
武成元年,進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增邑并前二千戶。
隽年齒雖邁,而志識未衰,教授子孫,必先禮典。
世宗尚儒重道,特欽賞之,數加恩錫,思與相見。
隽不得已,乃入朝。
世宗與同席而坐,因顧訪洛一陽一故事。
隽身長八尺,須鬓皓然,容止端詳,音韻清朗。
帝與之談論,不覺屢為前膝。
及隽辭還,帝親執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欽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
宜數相見,以慰虛想。
”以禦輿令于帝前乘出。
顧謂左右曰:“如此之事,唯積善者可以緻之。
何止見重于今,亦将傳之萬古。
”時人鹹以為榮。
保定三年卒,時年八十。
高祖歎惜之,贈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谥曰元。
隽笃于仁義,期功之有孤者,衣食豐約,俱與之同。
少為司徒崔光所知,光命其子勵與隽結友。
隽每造光,常清言移日。
小宗伯盧辯以隽業行俱崇,待以師友之禮。
每有閑暇,辄詣隽燕語彌日。
恒謂人曰:“不見西安君,煩憂不遣。
”其為通人所敬重如此。
子奉,位至儀同三司、大将軍、順一陽一郡守、洵州刺史、昌國縣公。
奉弟颙,少好學,最知名。
居喪哀毀。
曆官儀同大将軍,掌朝、布憲、典祀下大夫,小納言,濩澤郡公。
韓褒字弘業,其先颍川颍一陽一人也。
徙居昌黎。
祖瑰,魏鎮西将軍、平涼郡守,安定郡公。
父演,征虜将軍、中散大夫、恒州刺史。
褒少有志尚,好學而不守章句。
其師怪而問之。
對曰:“文字之間,常奉訓誘。
至于商較異同,請從所好。
”師因此大奇之。
及長,涉獵經史,深沉有遠略。
魏建明中,起家奉朝請。
加強一弩一将軍,遷太中大夫。
屬魏室喪亂,褒避地于夏州。
時太祖為刺史,素聞其名,待以客禮。
及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諸将遣使迎太祖。
太祖問以去留之計。
褒曰:“方今王室淩遲,海内鼎沸。
使君天資英武,恩結士心。
賀拔公奄及于難,物情危駭。
寇洛自知庸懦,委身而托使君。
若總兵權,據有關中之地,此天授也,何疑乎!且侯莫陳悅亂常速禍,乃不乘勝進取平涼,反自遁逃,屯營洛水。
斯乃井中蛙耳,使君往必擒之。
不世之勳,在斯一舉。
時者,難得
祖贊,魏南雍州刺史。
父臻,安遠将軍、郢州刺史。
隽一性一寬雅,幼有識量,好學強記。
兄祖訓、祖禮及隽,并有志行。
閨門雍睦,白首同一居。
父亡雖久,而猶于平生所處堂宇,備設帷帳幾杖,以時節列拜,垂涕陳薦,若宗廟焉。
吉兇之事,必先啟告,遠行往返,亦如之。
一性一又廉恕,不以财利為心。
家人曾賣物與人,而剩得絹五匹。
隽于後知之,乃曰:“惡木之一陰一,不可暫息;盜泉之水,無容誤飲。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遂訪主還之。
其雅志如此。
以選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請。
大乘賊起,燕齊擾亂,隽參護軍事東讨,以功授員外散騎侍郎,遷
以母憂不拜。
正光三年,拜輕(騎)〔車〕将軍,遷揚烈将軍、司空府功曹參軍,轉主簿。
時靈太後臨朝,減食祿官十分之一,造永甯佛寺,令隽典之。
資費巨萬,主吏不能欺隐。
寺成,又極壯麗。
靈太後嘉之,除左軍将軍。
孝昌中,朝議以國用不足,乃置鹽池都将,秩比上郡。
前後居職者,多有侵隐。
乃以隽為之。
加龍骧将軍,仍主簿。
永安初,華州民史底與司徒楊椿訟田。
長史以下,以椿勢貴,皆言椿直,欲以田給椿。
隽曰:“史底窮民,楊公橫奪其地。
若欲損不足以給有餘,見使雷同,未敢聞命。
”遂以地還史底。
孝莊帝後知之,嘉隽守正不撓,即拜司馬,賜帛百匹。
其附椿者,鹹譴責焉。
二年,出為左将軍、(涼)〔梁〕州刺史。
民俗荒犷,多為盜賊。
隽乃令郡縣立庠序,勸其耕桑,敦以禮讓,數年之中,風俗頓革。
梁遣其将曹琰之鎮魏興,繼日版築。
琰之屢擾疆埸,邊人患之。
隽遣長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
琰之即梁大将軍景宗之季弟也。
于是梁人憚焉。
屬魏室多故,州又僻遠,梁人知無外援,遂遣大兵頓魏興,志圖攻齲隽撫勵将士,人思效命。
梁人知其得衆心也,弗之敢一逼一。
隽在州清苦,不治産業。
秩滿,其子等并徒步而還。
吏人送隽,留連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大統二年,東魏授隽洛州刺史,隽因此乃謀歸阙。
五年,将家及親屬四百餘口入關,拜秘書監。
時軍國草創,墳典散逸,隽始選置令史,抄集經籍,四部群書,稍得周備。
加鎮東将軍,封西安縣男,邑二百戶。
十七年,除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隽以年老乞骸鼻,太祖弗許。
遂稱疾笃,不複朝觐。
魏恭帝三年,賜姓若口引氏。
孝闵帝踐阼,進爵為子,增邑五百戶。
武成元年,進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增邑并前二千戶。
隽年齒雖邁,而志識未衰,教授子孫,必先禮典。
世宗尚儒重道,特欽賞之,數加恩錫,思與相見。
隽不得已,乃入朝。
世宗與同席而坐,因顧訪洛一陽一故事。
隽身長八尺,須鬓皓然,容止端詳,音韻清朗。
帝與之談論,不覺屢為前膝。
及隽辭還,帝親執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欽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
宜數相見,以慰虛想。
”以禦輿令于帝前乘出。
顧謂左右曰:“如此之事,唯積善者可以緻之。
何止見重于今,亦将傳之萬古。
”時人鹹以為榮。
保定三年卒,時年八十。
高祖歎惜之,贈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谥曰元。
隽笃于仁義,期功之有孤者,衣食豐約,俱與之同。
少為司徒崔光所知,光命其子勵與隽結友。
隽每造光,常清言移日。
小宗伯盧辯以隽業行俱崇,待以師友之禮。
每有閑暇,辄詣隽燕語彌日。
恒謂人曰:“不見西安君,煩憂不遣。
”其為通人所敬重如此。
子奉,位至儀同三司、大将軍、順一陽一郡守、洵州刺史、昌國縣公。
奉弟颙,少好學,最知名。
居喪哀毀。
曆官儀同大将軍,掌朝、布憲、典祀下大夫,小納言,濩澤郡公。
韓褒字弘業,其先颍川颍一陽一人也。
徙居昌黎。
祖瑰,魏鎮西将軍、平涼郡守,安定郡公。
父演,征虜将軍、中散大夫、恒州刺史。
褒少有志尚,好學而不守章句。
其師怪而問之。
對曰:“文字之間,常奉訓誘。
至于商較異同,請從所好。
”師因此大奇之。
及長,涉獵經史,深沉有遠略。
魏建明中,起家奉朝請。
加強一弩一将軍,遷太中大夫。
屬魏室喪亂,褒避地于夏州。
時太祖為刺史,素聞其名,待以客禮。
及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諸将遣使迎太祖。
太祖問以去留之計。
褒曰:“方今王室淩遲,海内鼎沸。
使君天資英武,恩結士心。
賀拔公奄及于難,物情危駭。
寇洛自知庸懦,委身而托使君。
若總兵權,據有關中之地,此天授也,何疑乎!且侯莫陳悅亂常速禍,乃不乘勝進取平涼,反自遁逃,屯營洛水。
斯乃井中蛙耳,使君往必擒之。
不世之勳,在斯一舉。
時者,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