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卒難攻取,将欲南轅,更圖經略。
彥以奉命出師,須與大軍相接。
若向江畔立功,更非朝廷本意。
固執不從,兼畫攻取之計。
會其刺史王士良妻弟董遠秀密遣送款,景宣乃從。
于是引軍圍之,士良遂出降。
仍以彥鎮豫州,增邑六百戶。
尋以洛一陽一班師,亦棄而不守。
屬純州刺史樊舍卒,其地既東接陳境,俗兼蠻左,初喪州将,境内一騷一然。
朝議以彥威信着于東南,便令鎮撫。
彥至,吏人畏而一愛一之。
天和元年,除益州總管府長史,轉隴右總管府長史。
四年,卒于位。
贈小司空、宜鄜丹三州刺史。
裴文舉字道裕,河東聞喜人也。
祖秀業,魏中散大夫、天水郡守,贈平州刺史。
父邃,一性一方嚴,為州裡所推挹。
解褐散騎常侍、奉車都尉,累遷谏議大夫、司空從事中郎。
大統三年,東魏來寇,邃乃糾合鄉人,分據險要以自固。
時東魏以正平為東雍州,遣其将司馬恭鎮之。
每遣間人,扇動百姓。
邃密遣都督韓僧明入城,喻其将士,即有五百餘人,許為内應。
期日未至,恭知之,乃棄城夜走。
因是東雍遂内屬。
及李弼略地東境,邃為之鄉導,多所降下。
太祖嘉之,特賞衣物,封澄城縣子,邑三百戶,進安東将軍、銀青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太尉府司馬,除正平郡守。
尋卒官。
贈儀同三司、定州刺史。
文舉少忠謹,涉獵經史。
大統十年,起家奉朝請,遷丞相府墨曹參軍。
時太祖諸子年幼,盛簡賓友。
文舉以選與諸公子遊,雅相欽敬,未嘗戲狎。
遷威烈将軍、著作郎、中外府參軍事。
魏恭帝二年,賜姓賀蘭氏。
孝闵帝踐阼,襲爵澄城縣子。
齊公憲初開幕府,以文舉為司錄。
世宗初,累遷帥都督、甯遠将軍、大都督。
及憲出鎮劍南,複以文舉為益州總管府中郎。
武成二年,就加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蜀土沃饒,商販百倍。
或有勸文舉以利者,文舉答之曰:“利之為貴,莫若安身。
身安則道隆,非貨之謂。
是以不為,非惡财也。
”憲矜其貧窭,每欲資給之。
文舉恒自謙遜,辭多受少。
保定三年,遷绛州刺史。
邃之往正平也,以廉約自守,每行春省俗,單車而已。
及文舉臨州,一遵其法。
百姓美而化之。
總管韋孝寬特相欽重,每與談論,不覺膝前于席。
天和初,進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尋為孝寬柱國府司馬。
六年,入為司憲中大夫,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戶。
俄轉軍司馬。
建德二年,又增邑七百戶。
文舉少喪父,其兄又在山東,唯與弟玑幼相訓養,友一愛一甚笃。
玑又早亡,文舉撫視遺孤,逾于己子。
時人以此稱之。
初,文舉叔父季和為曲沃令,卒于聞喜川,而叔母韋氏卒于正平縣。
屬東西分隔,韋氏墳壟在齊境。
及文舉在本州,每加賞募。
齊人感其孝義,潛相要結,以韋氏柩西歸,竟得合葬。
六年,除南青州刺史。
宣政元年,卒于位。
子冑嗣。
官至大都督,早卒。
時有高賓者,曆官内外,亦以幹用見稱。
賓,渤海修人也。
其先因官北邊,遂沒于遼左。
祖暠,以魏太和初,自遼東歸魏。
官至安定郡守、衛尉卿。
父季安,撫軍将軍、兖州刺史。
賓少聰穎,有文武幹用。
仕東魏,曆官至龍骧将軍、谏議大夫、立義都督。
同列有忌其能者,谮之于齊神武。
賓懼及于難,大統六年,乃棄家屬,間行歸阙。
太祖嘉之,授安東将軍、銀青光祿大夫。
稍遷通直散騎常侍、撫軍将軍、大都督。
世宗初,除鹹一陽一郡守。
政存簡惠,甚得民和。
世宗聞其能,賜田園于郡境。
賓既羁旅歸國,親屬在齊,常慮見疑,無以取信。
乃于所賜田内,多莳竹木,盛構堂宇,并鑿池沼以環之,有終焉之志。
朝廷以此知無貳焉。
加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賜姓獨孤氏。
武成元年,除禦正下大夫,兼小載師,出為益州總管府長史。
保定初,征拜計部中大夫,治中外府從事中郎,賜爵武一陽一縣伯。
賓敏于從政,果敢決斷,案牍雖繁,綽有餘裕。
轉太府中大夫、齊公憲府長史。
天和二年,除鄀州諸軍事、鄀州刺史,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治襄州總管府司錄。
六年,卒于州。
時年六十八。
子颎,為隋文帝佐命。
開皇中,贈賓禮部尚書、武一陽一公。
谥曰簡。
又有安定燎允,本姓牛氏,亦有器幹,知名于時。
曆官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臨泾縣公,賜姓宇文氏。
失其事,故不為傳。
允子弘,博學洽聞。
宣政中,内史下大夫、儀同大将軍。
大象末,複姓牛氏。
史臣曰:寇隽委質兩朝,以儒素見重。
韓褒奉事三帝,以忠厚知名。
趙肅平允當官。
張軌循良播美。
李彥譽流省合。
郭彥信着蠻陬。
曆官外内,并當時之選也。
文舉之在绛州,世載清德。
辭多受少,有廉讓之風焉。
彥以奉命出師,須與大軍相接。
若向江畔立功,更非朝廷本意。
固執不從,兼畫攻取之計。
會其刺史王士良妻弟董遠秀密遣送款,景宣乃從。
于是引軍圍之,士良遂出降。
仍以彥鎮豫州,增邑六百戶。
尋以洛一陽一班師,亦棄而不守。
屬純州刺史樊舍卒,其地既東接陳境,俗兼蠻左,初喪州将,境内一騷一然。
朝議以彥威信着于東南,便令鎮撫。
彥至,吏人畏而一愛一之。
天和元年,除益州總管府長史,轉隴右總管府長史。
四年,卒于位。
贈小司空、宜鄜丹三州刺史。
裴文舉字道裕,河東聞喜人也。
祖秀業,魏中散大夫、天水郡守,贈平州刺史。
父邃,一性一方嚴,為州裡所推挹。
解褐散騎常侍、奉車都尉,累遷谏議大夫、司空從事中郎。
大統三年,東魏來寇,邃乃糾合鄉人,分據險要以自固。
時東魏以正平為東雍州,遣其将司馬恭鎮之。
每遣間人,扇動百姓。
邃密遣都督韓僧明入城,喻其将士,即有五百餘人,許為内應。
期日未至,恭知之,乃棄城夜走。
因是東雍遂内屬。
及李弼略地東境,邃為之鄉導,多所降下。
太祖嘉之,特賞衣物,封澄城縣子,邑三百戶,進安東将軍、銀青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太尉府司馬,除正平郡守。
尋卒官。
贈儀同三司、定州刺史。
文舉少忠謹,涉獵經史。
大統十年,起家奉朝請,遷丞相府墨曹參軍。
時太祖諸子年幼,盛簡賓友。
文舉以選與諸公子遊,雅相欽敬,未嘗戲狎。
遷威烈将軍、著作郎、中外府參軍事。
魏恭帝二年,賜姓賀蘭氏。
孝闵帝踐阼,襲爵澄城縣子。
齊公憲初開幕府,以文舉為司錄。
世宗初,累遷帥都督、甯遠将軍、大都督。
及憲出鎮劍南,複以文舉為益州總管府中郎。
武成二年,就加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蜀土沃饒,商販百倍。
或有勸文舉以利者,文舉答之曰:“利之為貴,莫若安身。
身安則道隆,非貨之謂。
是以不為,非惡财也。
”憲矜其貧窭,每欲資給之。
文舉恒自謙遜,辭多受少。
保定三年,遷绛州刺史。
邃之往正平也,以廉約自守,每行春省俗,單車而已。
及文舉臨州,一遵其法。
百姓美而化之。
總管韋孝寬特相欽重,每與談論,不覺膝前于席。
天和初,進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尋為孝寬柱國府司馬。
六年,入為司憲中大夫,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戶。
俄轉軍司馬。
建德二年,又增邑七百戶。
文舉少喪父,其兄又在山東,唯與弟玑幼相訓養,友一愛一甚笃。
玑又早亡,文舉撫視遺孤,逾于己子。
時人以此稱之。
初,文舉叔父季和為曲沃令,卒于聞喜川,而叔母韋氏卒于正平縣。
屬東西分隔,韋氏墳壟在齊境。
及文舉在本州,每加賞募。
齊人感其孝義,潛相要結,以韋氏柩西歸,竟得合葬。
六年,除南青州刺史。
宣政元年,卒于位。
子冑嗣。
官至大都督,早卒。
時有高賓者,曆官内外,亦以幹用見稱。
賓,渤海修人也。
其先因官北邊,遂沒于遼左。
祖暠,以魏太和初,自遼東歸魏。
官至安定郡守、衛尉卿。
父季安,撫軍将軍、兖州刺史。
賓少聰穎,有文武幹用。
仕東魏,曆官至龍骧将軍、谏議大夫、立義都督。
同列有忌其能者,谮之于齊神武。
賓懼及于難,大統六年,乃棄家屬,間行歸阙。
太祖嘉之,授安東将軍、銀青光祿大夫。
稍遷通直散騎常侍、撫軍将軍、大都督。
世宗初,除鹹一陽一郡守。
政存簡惠,甚得民和。
世宗聞其能,賜田園于郡境。
賓既羁旅歸國,親屬在齊,常慮見疑,無以取信。
乃于所賜田内,多莳竹木,盛構堂宇,并鑿池沼以環之,有終焉之志。
朝廷以此知無貳焉。
加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賜姓獨孤氏。
武成元年,除禦正下大夫,兼小載師,出為益州總管府長史。
保定初,征拜計部中大夫,治中外府從事中郎,賜爵武一陽一縣伯。
賓敏于從政,果敢決斷,案牍雖繁,綽有餘裕。
轉太府中大夫、齊公憲府長史。
天和二年,除鄀州諸軍事、鄀州刺史,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治襄州總管府司錄。
六年,卒于州。
時年六十八。
子颎,為隋文帝佐命。
開皇中,贈賓禮部尚書、武一陽一公。
谥曰簡。
又有安定燎允,本姓牛氏,亦有器幹,知名于時。
曆官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臨泾縣公,賜姓宇文氏。
失其事,故不為傳。
允子弘,博學洽聞。
宣政中,内史下大夫、儀同大将軍。
大象末,複姓牛氏。
史臣曰:寇隽委質兩朝,以儒素見重。
韓褒奉事三帝,以忠厚知名。
趙肅平允當官。
張軌循良播美。
李彥譽流省合。
郭彥信着蠻陬。
曆官外内,并當時之選也。
文舉之在绛州,世載清德。
辭多受少,有廉讓之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