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帶虛羸,劇職煩官,非其好也。
時晉公護擅權,搢紳等多谄附之,以圖仕進。
唯漢直道固守,八年不徙職。
一性一不飲酒,而雅好賓遊。
每良辰美景,必招引時彥,宴賞留連,間以篇什。
當時人物,以此重之。
自寬沒後,遂斷絕遊從,不聽琴瑟,歲時伏臘,哀恸而已。
撫養兄弟子,情甚笃至。
借人異書,必躬自錄本。
至于疹疾彌年,亦未嘗釋卷。
建德元年卒,時年五十九。
贈晉州刺史。
子鏡民,少聰敏,涉獵經史。
為大将軍、譚公會記室參軍。
後曆宋王寔侍讀,轉記室,遷司錄。
宣政初,吏部上士。
大象末,春官府都上士。
漢弟尼。
尼字景尼,一性一弘雅,有器局。
起家奉朝請。
除梁王東合祭酒,遷從事中郎,加通直散騎常侍。
隴西李際、範一陽一盧誕并有高名于世,與尼結忘年之交。
魏恭帝元年,以本官從于謹平江陵,大獲軍實,謹恣諸将校取之。
餘人皆競取珍玩,尼唯取梁元帝素琴一張而已。
謹深歎美之。
六官建,拜禦正下大夫。
尋以疾卒。
贈輔國将軍、随州刺史。
子之隐,趙王招府記室參軍。
之隐弟師民,好學有識度,見稱于時。
起家秦王(赟)〔贽〕府記室參軍,仍兼侍讀。
寬族弟鴻。
鴻少恭謹,有幹略,曆官内外。
孝闵帝踐阼,拜輔城公司馬,加儀同三司。
為晉公護雍州治中,累遷禦正中大夫,進位開府儀同三司,轉民部中大夫。
保定末,出為中州刺史、九曲城主。
鎮守邊鄙,甚有扞禦之能。
衛公直出鎮襄州,以鴻為襄州司馬。
天和初,拜郢州刺史,轉襄州總管府長史,賜爵高邑縣侯。
從直南征,軍敗,遂沒。
尋卒于陳。
朝廷哀之,贈豐資遂三州刺史。
楊敷字文衍,華山公寬之兄子也。
父暄,字景和。
一性一朗悟,有識學。
弱冠拜奉朝請,曆員外散騎侍郎、華州别駕、尚書右中兵郎中、輔國将軍、谏議大夫。
以别将從魏廣一陽一王深征葛榮,為榮所害。
贈殿中尚書、華夏二州諸軍事、鎮西将軍、華州刺史。
敷少有志一操一,重然諾。
每覽書傳,見忠臣烈士之事,常慨然景慕之。
魏建義初,襲祖鈞爵臨貞縣伯,邑四百戶。
除員外羽林監。
大統元年,拜奉車都尉。
曆尚書左士郎中、祠部郎中、大丞相府墨曹參軍、帥都督、平東将軍、太中大夫,加撫軍将軍、通直散騎常侍。
魏恭帝二年,遷廷尉少卿。
所斷之獄,号稱平允。
孝闵帝踐阼,進爵為侯,增邑并前八百戶。
除小載師下大夫,使北豫州迎司馬消難,還,授使持節、蒙州諸軍事、蒙州刺史。
先是蠻左等多受齊假署,數為亂逆。
敷推誠布信,随方慰撫,蠻左等感之,相率歸附。
敷乃送其首四十餘人赴阙,請因齊所假而授之。
諸蠻等愈更感悅,州境獲甯。
特降玺書勞問,加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保定中,征為司水中大夫。
夷夏吏民,乃荊州總管長孫儉并表請留之。
時議欲東讨,将委敷以舟艦轉輸之事,故弗許焉。
陳公純鎮陝(西)〔州〕,以敷為總管長史。
五年,轉司木中大夫、軍器副監。
敷明習吏事,所在以勤察著名,每歲奏課居最,累獲優賞。
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天和六年,出為汾州諸軍事、汾州刺史,進爵為公,增邑一千五百戶。
齊将段孝先率衆五萬來寇,梯沖地道,晝夜攻城。
敷親當矢石,随事扞禦,拒守累旬。
孝先攻之愈急。
時城中兵不滿二千,戰死者已十四五,糧儲又盡,公私窮蹙。
齊公憲總兵赴救,憚孝先,不敢進軍。
敷知必陷沒,乃召其衆謂之曰:“吾與卿等,俱在邊鎮,實願同心戮力,破賊全城。
但強寇四面攻圍日久,吾等糧食已盡,救援斷絕。
守死窮城,非丈夫也。
今勝兵之士,猶數百人,欲突圍出戰,死生一決。
傥或得免,猶冀生還,受罪阙庭,孰與死于寇乎!吾計決矣,于諸君意何如?”衆鹹涕泣從命。
敷乃率見兵夜出,擊殺齊軍數十人。
齊軍衆稍卻。
俄而孝先率諸軍盡銳圍之,敷殊死戰,矢盡,為孝先所擒。
齊人方欲任用之,敷不為之屈,遂以憂懼卒于邺。
高祖平齊,贈使持節、大将軍、淮廣複三州諸軍事、三州刺史,谥曰忠壯。
葬于華一陰一舊茔。
子素,有文武材略。
大象末,上柱國、清河郡公。
史臣曰:自三方鼎峙,群雄競逐,俊能馳骛,各吠非主。
争奮厲其智勇,思赴蹈于仁義。
臨危不顧,前哲所難。
趙善等或行彰于孝友,或誠顯于忠概,鹹躬志力,俱徇功名。
兵兇戰危,城孤援絕。
楊敷、趙善,類龐德之勢窮;元定、裴寬,同黃權之無路。
王旅不振,非其罪也。
敷少而慷慨,終能立節,仁而有勇,其最優乎。
楊摽屢有奇功,狃于數勝,輕敵無備,兵破一身囚,未能遠謀,良可嗟矣。
易曰:“師出以律,否臧兇。
”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其楊摽之謂也?
時晉公護擅權,搢紳等多谄附之,以圖仕進。
唯漢直道固守,八年不徙職。
一性一不飲酒,而雅好賓遊。
每良辰美景,必招引時彥,宴賞留連,間以篇什。
當時人物,以此重之。
自寬沒後,遂斷絕遊從,不聽琴瑟,歲時伏臘,哀恸而已。
撫養兄弟子,情甚笃至。
借人異書,必躬自錄本。
至于疹疾彌年,亦未嘗釋卷。
建德元年卒,時年五十九。
贈晉州刺史。
子鏡民,少聰敏,涉獵經史。
為大将軍、譚公會記室參軍。
後曆宋王寔侍讀,轉記室,遷司錄。
宣政初,吏部上士。
大象末,春官府都上士。
漢弟尼。
尼字景尼,一性一弘雅,有器局。
起家奉朝請。
除梁王東合祭酒,遷從事中郎,加通直散騎常侍。
隴西李際、範一陽一盧誕并有高名于世,與尼結忘年之交。
魏恭帝元年,以本官從于謹平江陵,大獲軍實,謹恣諸将校取之。
餘人皆競取珍玩,尼唯取梁元帝素琴一張而已。
謹深歎美之。
六官建,拜禦正下大夫。
尋以疾卒。
贈輔國将軍、随州刺史。
子之隐,趙王招府記室參軍。
之隐弟師民,好學有識度,見稱于時。
起家秦王(赟)〔贽〕府記室參軍,仍兼侍讀。
寬族弟鴻。
鴻少恭謹,有幹略,曆官内外。
孝闵帝踐阼,拜輔城公司馬,加儀同三司。
為晉公護雍州治中,累遷禦正中大夫,進位開府儀同三司,轉民部中大夫。
保定末,出為中州刺史、九曲城主。
鎮守邊鄙,甚有扞禦之能。
衛公直出鎮襄州,以鴻為襄州司馬。
天和初,拜郢州刺史,轉襄州總管府長史,賜爵高邑縣侯。
從直南征,軍敗,遂沒。
尋卒于陳。
朝廷哀之,贈豐資遂三州刺史。
楊敷字文衍,華山公寬之兄子也。
父暄,字景和。
一性一朗悟,有識學。
弱冠拜奉朝請,曆員外散騎侍郎、華州别駕、尚書右中兵郎中、輔國将軍、谏議大夫。
以别将從魏廣一陽一王深征葛榮,為榮所害。
贈殿中尚書、華夏二州諸軍事、鎮西将軍、華州刺史。
敷少有志一操一,重然諾。
每覽書傳,見忠臣烈士之事,常慨然景慕之。
魏建義初,襲祖鈞爵臨貞縣伯,邑四百戶。
除員外羽林監。
大統元年,拜奉車都尉。
曆尚書左士郎中、祠部郎中、大丞相府墨曹參軍、帥都督、平東将軍、太中大夫,加撫軍将軍、通直散騎常侍。
魏恭帝二年,遷廷尉少卿。
所斷之獄,号稱平允。
孝闵帝踐阼,進爵為侯,增邑并前八百戶。
除小載師下大夫,使北豫州迎司馬消難,還,授使持節、蒙州諸軍事、蒙州刺史。
先是蠻左等多受齊假署,數為亂逆。
敷推誠布信,随方慰撫,蠻左等感之,相率歸附。
敷乃送其首四十餘人赴阙,請因齊所假而授之。
諸蠻等愈更感悅,州境獲甯。
特降玺書勞問,加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保定中,征為司水中大夫。
夷夏吏民,乃荊州總管長孫儉并表請留之。
時議欲東讨,将委敷以舟艦轉輸之事,故弗許焉。
陳公純鎮陝(西)〔州〕,以敷為總管長史。
五年,轉司木中大夫、軍器副監。
敷明習吏事,所在以勤察著名,每歲奏課居最,累獲優賞。
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天和六年,出為汾州諸軍事、汾州刺史,進爵為公,增邑一千五百戶。
齊将段孝先率衆五萬來寇,梯沖地道,晝夜攻城。
敷親當矢石,随事扞禦,拒守累旬。
孝先攻之愈急。
時城中兵不滿二千,戰死者已十四五,糧儲又盡,公私窮蹙。
齊公憲總兵赴救,憚孝先,不敢進軍。
敷知必陷沒,乃召其衆謂之曰:“吾與卿等,俱在邊鎮,實願同心戮力,破賊全城。
但強寇四面攻圍日久,吾等糧食已盡,救援斷絕。
守死窮城,非丈夫也。
今勝兵之士,猶數百人,欲突圍出戰,死生一決。
傥或得免,猶冀生還,受罪阙庭,孰與死于寇乎!吾計決矣,于諸君意何如?”衆鹹涕泣從命。
敷乃率見兵夜出,擊殺齊軍數十人。
齊軍衆稍卻。
俄而孝先率諸軍盡銳圍之,敷殊死戰,矢盡,為孝先所擒。
齊人方欲任用之,敷不為之屈,遂以憂懼卒于邺。
高祖平齊,贈使持節、大将軍、淮廣複三州諸軍事、三州刺史,谥曰忠壯。
葬于華一陰一舊茔。
子素,有文武材略。
大象末,上柱國、清河郡公。
史臣曰:自三方鼎峙,群雄競逐,俊能馳骛,各吠非主。
争奮厲其智勇,思赴蹈于仁義。
臨危不顧,前哲所難。
趙善等或行彰于孝友,或誠顯于忠概,鹹躬志力,俱徇功名。
兵兇戰危,城孤援絕。
楊敷、趙善,類龐德之勢窮;元定、裴寬,同黃權之無路。
王旅不振,非其罪也。
敷少而慷慨,終能立節,仁而有勇,其最優乎。
楊摽屢有奇功,狃于數勝,輕敵無備,兵破一身囚,未能遠謀,良可嗟矣。
易曰:“師出以律,否臧兇。
”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其楊摽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