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申徽字世儀,魏郡人也。
六世祖鐘,為後趙司徒。
冉闵末,中原喪亂,鐘子邃避地江左。
曾祖爽仕宋,位雍州刺史。
祖隆道,宋北兖州刺史。
父明仁,郡功曹,早卒。
徽少與母居,盡心孝養。
及長,好經史。
一性一審慎,不妄交遊。
遭母憂,喪畢,乃歸于魏。
元颢入洛,以元邃為東徐州刺史,邃引徽為主簿。
颢敗,邃被檻車送洛一陽一,故吏賓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及邃得免,乃廣集賓友,歎徽有古人風。
尋除太尉府行參軍。
孝武初,徽以洛一陽一兵難未已,遂間行入關見文帝。
文帝與語,奇之,薦之于賀拔嶽。
嶽亦雅相敬待,引為賓客。
文帝臨夏州,以徽為記室參軍,兼府主簿。
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
乃為大行台郎中。
時軍國草創,幕府務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辭也。
以迎孝武功,封博平縣子,本州大中正。
大統初,進爵為侯。
四年,拜中書舍人,修起居注。
河橋之役,大軍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衆,徽獨不離左右。
魏帝稱歎之。
十年,遷給事黃門侍郎。
先是,東一陽一王元榮為瓜州刺史,其女婿劉彥随焉。
及榮死,瓜州首望表榮子康為刺史,彥遂殺康而取其位。
屬四方多難,朝廷不遑問罪,因授彥刺史。
頻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渾,将圖叛逆。
文帝難于動衆,欲以權略緻之。
乃以徽為河西大使,密令圖彥。
徽輕以五十騎行,既至,止于賓館。
彥見徽單使,不以為疑。
徽乃遣一人微勸彥歸朝,以揣其意。
彥不從。
徽又使贊成其住計,彥便從之,遂來至館。
徽先與瓜州豪右密謀執彥,遂叱而縛之。
彥辭無罪。
徽數之曰:“君無尺寸之功,濫居方嶽之重。
恃遠背誕,不恭貢職,戮辱使人,輕忽诏命。
計君之咎,實不容誅。
但授诏之日,本令相送歸阙,所恨不得申明罰以謝邊遠耳。
”于是宣诏慰勞吏人及彥所部,複雲大軍續至,城内無敢動者。
使還,遷都官尚書。
十二年,瓜州刺史成慶為城人張保所殺,都督令狐延等起義逐保,啟請刺史。
以徽信洽西土,拜假節、瓜州刺史。
徽在州五稔,儉約率下,邊人樂而安之。
十六年,征兼尚書右仆射,加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廢帝二年,進爵為公,正右仆射,賜姓宇文氏。
徽一性一勤敏,凡所居官,案牍無大小,皆親自省覽。
以是事無稽滞,吏不得為一奸一。
後雖曆公卿,此志不懈。
出為襄州刺史。
時南方初附,舊俗,官人皆通饷遺。
徽一性一廉慎,乃畫楊震像于寝室以自戒。
及代還,人吏送者數十裡不絕。
徽自以無德于人,慨然懷愧,因賦詩題于清水亭。
長幼聞之,競來就讀。
遞相謂曰:“此是申使君手迹。
”并寫誦之。
明帝以禦正任總絲綸,更崇其秩為上大夫,員四人,号大禦正,又以徽為之。
曆小司空、少保,出為荊州刺史,入為小司徒、小宗伯。
天和六年,上疏乞骸鼻,诏許之。
薨,贈泗州刺史,谥曰章。
子康嗣。
位泸州刺史,司織下大夫、上開府。
康弟敦,汝南郡守。
敦弟靜,齊安郡守。
靜弟處,上開府、同昌縣侯。
卒。
陸通字仲明,吳郡人也。
曾祖載,從宋武帝平關中,軍還,留載随其子義真鎮長安,遂沒赫連氏。
魏太武平赫連氏,載仕魏任中山郡守。
父政,一性一至孝。
其母吳人,好食魚,北土魚少,政求之常苦難。
後宅側忽有泉出而有魚,遂得以供膳。
時人以為孝感所緻,因謂其泉為孝魚泉。
初從爾朱天光讨伐,及天光敗,歸文帝。
文帝為行台,以政為行台左丞、原州長史,賜爵中都縣伯。
大統中,卒。
通少敦敏好學,有志節。
幼從在河西,遂逢寇難,與政相失。
通乃自拔東歸,從爾朱榮。
榮死,又從爾朱兆。
及爾朱氏滅,乃入關。
文帝時在夏州,引為帳内督。
頃之,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時有傳(兵)〔嶽〕軍府已亡散者,文帝憂之,通以為不然。
居數日,問至,果如所策。
自是愈見親禮,遂晝夜陪侍,家人罕見其面。
通雖處機密,愈自恭謹,文帝以此重之。
後以迎孝武功,封都昌縣伯。
大統元年,進爵為侯。
從禽窦泰,複弘農。
沙苑之役,力戰有功。
又從解洛一陽一圍。
軍還,屬趙青雀反于長安,文帝将讨之,以人馬疲弊,不可速行。
又謂青雀等一時陸梁,不足為慮。
乃雲:“我到長安,但輕騎臨之,必當面縛。
”通進曰:“青雀等既以大軍不利,謂朝廷傾危,同惡相求,遂成反亂。
然其逆謀久定,必無遷善之心。
且其詐言大軍敗績,東寇将至,若以輕騎往,百姓謂為信然,更沮兆庶之望。
大兵雖疲弊,一精一銳猶多
六世祖鐘,為後趙司徒。
冉闵末,中原喪亂,鐘子邃避地江左。
曾祖爽仕宋,位雍州刺史。
祖隆道,宋北兖州刺史。
父明仁,郡功曹,早卒。
徽少與母居,盡心孝養。
及長,好經史。
一性一審慎,不妄交遊。
遭母憂,喪畢,乃歸于魏。
元颢入洛,以元邃為東徐州刺史,邃引徽為主簿。
颢敗,邃被檻車送洛一陽一,故吏賓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及邃得免,乃廣集賓友,歎徽有古人風。
尋除太尉府行參軍。
孝武初,徽以洛一陽一兵難未已,遂間行入關見文帝。
文帝與語,奇之,薦之于賀拔嶽。
嶽亦雅相敬待,引為賓客。
文帝臨夏州,以徽為記室參軍,兼府主簿。
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
乃為大行台郎中。
時軍國草創,幕府務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辭也。
以迎孝武功,封博平縣子,本州大中正。
大統初,進爵為侯。
四年,拜中書舍人,修起居注。
河橋之役,大軍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衆,徽獨不離左右。
魏帝稱歎之。
十年,遷給事黃門侍郎。
先是,東一陽一王元榮為瓜州刺史,其女婿劉彥随焉。
及榮死,瓜州首望表榮子康為刺史,彥遂殺康而取其位。
屬四方多難,朝廷不遑問罪,因授彥刺史。
頻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渾,将圖叛逆。
文帝難于動衆,欲以權略緻之。
乃以徽為河西大使,密令圖彥。
徽輕以五十騎行,既至,止于賓館。
彥見徽單使,不以為疑。
徽乃遣一人微勸彥歸朝,以揣其意。
彥不從。
徽又使贊成其住計,彥便從之,遂來至館。
徽先與瓜州豪右密謀執彥,遂叱而縛之。
彥辭無罪。
徽數之曰:“君無尺寸之功,濫居方嶽之重。
恃遠背誕,不恭貢職,戮辱使人,輕忽诏命。
計君之咎,實不容誅。
但授诏之日,本令相送歸阙,所恨不得申明罰以謝邊遠耳。
”于是宣诏慰勞吏人及彥所部,複雲大軍續至,城内無敢動者。
使還,遷都官
十二年,瓜州刺史成慶為城人張保所殺,都督令狐延等起義逐保,啟請刺史。
以徽信洽西土,拜假節、瓜州刺史。
徽在州五稔,儉約率下,邊人樂而安之。
十六年,征兼尚書右仆射,加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廢帝二年,進爵為公,正右仆射,賜姓宇文氏。
徽一性一勤敏,凡所居官,案牍無大小,皆親自省覽。
以是事無稽滞,吏不得為一奸一。
後雖曆公卿,此志不懈。
出為襄州刺史。
時南方初附,舊俗,官人皆通饷遺。
徽一性一廉慎,乃畫楊震像于寝室以自戒。
及代還,人吏送者數十裡不絕。
徽自以無德于人,慨然懷愧,因賦詩題于清水亭。
長幼聞之,競來就讀。
遞相謂曰:“此是申使君手迹。
”并寫誦之。
明帝以禦正任總絲綸,更崇其秩為上大夫,員四人,号大禦正,又以徽為之。
曆小司空、少保,出為荊州刺史,入為小司徒、小宗伯。
天和六年,上疏乞骸鼻,诏許之。
薨,贈泗州刺史,谥曰章。
子康嗣。
位泸州刺史,司織下大夫、上開府。
康弟敦,汝南郡守。
敦弟靜,齊安郡守。
靜弟處,上開府、同昌縣侯。
卒。
陸通字仲明,吳郡人也。
曾祖載,從宋武帝平關中,軍還,留載随其子義真鎮長安,遂沒赫連氏。
魏太武平赫連氏,載仕魏任中山郡守。
父政,一性一至孝。
其母吳人,好食魚,北土魚少,政求之常苦難。
後宅側忽有泉出而有魚,遂得以供膳。
時人以為孝感所緻,因謂其泉為孝魚泉。
初從爾朱天光讨伐,及天光敗,歸文帝。
文帝為行台,以政為行台左丞、原州長史,賜爵中都縣伯。
大統中,卒。
通少敦敏好學,有志節。
幼從在河西,遂逢寇難,與政相失。
通乃自拔東歸,從爾朱榮。
榮死,又從爾朱兆。
及爾朱氏滅,乃入關。
文帝時在夏州,引為帳内督。
頃之,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時有傳(兵)〔嶽〕軍府已亡散者,文帝憂之,通以為不然。
居數日,問至,果如所策。
自是愈見親禮,遂晝夜陪侍,家人罕見其面。
通雖處機密,愈自恭謹,文帝以此重之。
後以迎孝武功,封都昌縣伯。
大統元年,進爵為侯。
從禽窦泰,複弘農。
沙苑之役,力戰有功。
又從解洛一陽一圍。
軍還,屬趙青雀反于長安,文帝将讨之,以人馬疲弊,不可速行。
又謂青雀等一時陸梁,不足為慮。
乃雲:“我到長安,但輕騎臨之,必當面縛。
”通進曰:“青雀等既以大軍不利,謂朝廷傾危,同惡相求,遂成反亂。
然其逆謀久定,必無遷善之心。
且其詐言大軍敗績,東寇将至,若以輕騎往,百姓謂為信然,更沮兆庶之望。
大兵雖疲弊,一精一銳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