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韋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人也,少以字行。
世為三輔着姓。
祖直善,魏馮翊、扶風二郡守。
父旭,武威郡守。
建義初,為大行台右丞,加輔國将軍、雍州大中正。
永安二年,拜右将軍、南(幽)〔豳〕州刺史。
時氐賊數為抄竊,旭随機招撫,并即歸附。
尋卒官。
贈司空、冀州刺史,谥曰文惠。
孝寬沉敏和正,涉獵經史。
弱冠,屬蕭寶夤作亂關右,乃詣阙,請為軍前驅。
朝廷嘉之,即拜統軍。
随馮翊公長孫承業西征,每戰有功。
拜國子博士,行華(一陰一)〔山〕郡事。
屬侍中楊侃為大都督,出鎮潼關,引孝寬為司馬。
侃奇其才,以女妻之。
永安中,授宣威将軍、給事中,尋賜爵山北縣男。
普泰中,以都督從荊州刺史源子恭鎮襄城,以功除(浙)〔析〕一陽一郡守。
時獨孤信為新野郡守,(司)〔同〕荊州,與孝寬情好款密,政術俱美,荊部吏人,号為聯璧。
孝武初,以都督鎮城。
文帝自原州赴雍州,命孝寬随軍。
及克潼關,即授弘農郡守。
從擒窦泰,兼左丞,節度宜一陽一兵馬事。
仍與獨孤信入洛一陽一城守。
複與宇文貴、怡峰應接颍州義徒,破東魏将任祥、堯雄于颍川。
孝寬又進平樂口,下豫州,獲刺史馮邕。
又從戰于河橋。
時大軍不利,邊境一騷一然,乃令孝寬以大将軍行宜一陽一郡事。
尋遷南兖州刺史。
是歲,東魏将段琚堯傑複據宜一陽一,遣其(揚)〔一陽一〕州刺史牛道恒扇誘邊民。
孝寬深患之,乃遣諜人訪獲道恒手迹,令善學書者僞作道恒與孝寬書,論歸款意,又為落燼燒迹,若火下書者,還令諜人送于琛營。
琛得書,果疑道恒,其所欲經略,皆不見用。
孝寬知其離阻,日出奇兵掩襲,擒道恒及琛等,崤、渑遂清。
大統五年,進爵為侯。
八年,轉晉州刺史,尋移鎮玉壁,兼攝南汾州事。
先是山胡負險,屢為劫盜,孝寬示以威信,州境肅然。
進授大都督。
十二年,齊神武傾山東之衆,志圖西入,以玉壁沖要,先命攻之。
連營數十裡,至于城下,乃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
當其山處,城上先有兩高樓。
孝寬更縛木接之,命極高峻,多積戰具以禦之。
齊神武使謂城中曰:“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
”遂于城南鑿地道。
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
孝寬複掘長塹,要其地道,仍饬戰士屯塹。
城外每穿至塹,戰士即擒殺之。
又于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伏地道内者,便下柴火,以皮韝吹之。
吹氣一沖,鹹即灼爛。
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
雖有排楯,莫之能抗。
孝寬乃縫布為缦,随其所向則張設之。
布既懸于空中,其車竟不能壞。
城外又縛松于竿,灌油加火,規以燒布,并欲焚樓。
孝寬複長作鐵鈎,利其鋒刃,火竿來,以鈎遙割之,松麻俱落。
外又于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于其中各施梁柱,作訖,以油灌柱,放火燒之,柱折,城并崩壞。
孝寬又随崩處豎木栅以扞之,敵不得入。
城外盡其攻擊之術,孝寬鹹拒破之。
神武無如之何,乃遣倉曹參軍祖孝征謂曰:“未聞救兵,何不降也?”孝寬報雲:“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
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
适憂爾衆有不反之危。
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将軍也。
”俄而孝征複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複可爾,自外軍士,何事相随入湯火中耶。
”乃射募格于城中雲:“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疋。
”孝寬手題書背,反射城外雲:“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
”孝寬弟子遷,先在山東,又鎖至城下,臨以白刃,雲若不早降,便行大戮。
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
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
神武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疾。
其夜遁去。
後因此忿恚,遂殂。
魏文帝嘉孝寬功,令殿中尚書長孫紹遠、左丞王悅至玉壁勞問,授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
廢帝二年,為雍州刺史。
先是,路側一裡置一土候,經雨頹毀,每須修之。
自孝寬臨州,乃勒部内當候處植槐樹代之。
既免修複,行旅又得庇蔭。
周文後見,怪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
”于是令諸州夾道一裡種一樹,十裡種三樹,百裡種五樹焉。
恭帝元年,以大将軍與燕國公于謹伐江陵,平之,以功封穰縣公。
還,拜尚書右仆射,賜姓宇文氏。
(二)年,周文北巡,命孝寬還鎮玉壁。
周孝闵帝踐阼,拜小司徒。
明帝初,參麟
世為三輔着姓。
祖直善,魏馮翊、扶風二郡守。
父旭,武威郡守。
建義初,為大行台右丞,加輔國将軍、雍州大中正。
永安二年,拜右将軍、南(幽)〔豳〕州刺史。
時氐賊數為抄竊,旭随機招撫,并即歸附。
尋卒官。
贈司空、冀州刺史,谥曰文惠。
孝寬沉敏和正,涉獵經史。
弱冠,屬蕭寶夤作亂關右,乃詣阙,請為軍前驅。
朝廷嘉之,即拜統軍。
随馮翊公長孫承業西征,每戰有功。
拜國子博士,行華(一陰一)〔山〕郡事。
屬侍中楊侃為大都督,出鎮潼關,引孝寬為司馬。
侃奇其才,以女妻之。
永安中,授宣威将軍、給事中,尋賜爵山北縣男。
普泰中,以都督從荊州刺史源子恭鎮襄城,以功除(浙)〔析〕一陽一郡守。
時獨孤信為新野郡守,(司)〔同〕荊州,與孝寬情好款密,政術俱美,荊部吏人,号為聯璧。
孝武初,以都督鎮城。
文帝自原州赴雍州,命孝寬随軍。
及克潼關,即授弘農郡守。
從擒窦泰,兼左丞,節度宜一陽一兵馬事。
仍與獨孤信入洛一陽一城守。
複與宇文貴、怡峰應接颍州義徒,破東魏将任祥、堯雄于颍川。
孝寬又進平樂口,下豫州,獲刺史馮邕。
又從戰于河橋。
時大軍不利,邊境一騷一然,乃令孝寬以大将軍行宜一陽一郡事。
尋遷南兖州刺史。
是歲,東魏将段琚堯傑複據宜一陽一,遣其(揚)〔一陽一〕州刺史牛道恒扇誘邊民。
孝寬深患之,乃遣諜人訪獲道恒手迹,令善學書者僞作道恒與孝寬書,論歸款意,又為落燼燒迹,若火下書者,還令諜人送于琛營。
琛得書,果疑道恒,其所欲經略,皆不見用。
孝寬知其離阻,日出奇兵掩襲,擒道恒及琛等,崤、渑遂清。
大統五年,進爵為侯。
八年,轉晉州刺史,尋移鎮玉壁,兼攝南汾州事。
先是山胡負險,屢為劫盜,孝寬示以威信,州境肅然。
進授大都督。
十二年,齊神武傾山東之衆,志圖西入,以玉壁沖要,先命攻之。
連營數十裡,至于城下,乃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
當其山處,城上先有兩高樓。
孝寬更縛木接之,命極高峻,多積戰具以禦之。
齊神武使謂城中曰:“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
”遂于城南鑿地道。
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
孝寬複掘長塹,要其地道,仍饬戰士屯塹。
城外每穿至塹,戰士即擒殺之。
又于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伏地道内者,便下柴火,以皮韝吹之。
吹氣一沖,鹹即灼爛。
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
雖有排楯,莫之能抗。
孝寬乃縫布為缦,随其所向則張設之。
布既懸于空中,其車竟不能壞。
城外又縛松于竿,灌油加火,規以燒布,并欲焚樓。
孝寬複長作鐵鈎,利其鋒刃,火竿來,以鈎遙割之,松麻俱落。
外又于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于其中各施梁柱,作訖,以油灌柱,放火燒之,柱折,城并崩壞。
孝寬又随崩處豎木栅以扞之,敵不得入。
城外盡其攻擊之術,孝寬鹹拒破之。
神武無如之何,乃遣倉曹參軍祖孝征謂曰:“未聞救兵,何不降也?”孝寬報雲:“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
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
适憂爾衆有不反之危。
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将軍也。
”俄而孝征複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複可爾,自外軍士,何事相随入湯火中耶。
”乃射募格于城中雲:“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疋。
”孝寬手題書背,反射城外雲:“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
”孝寬弟子遷,先在山東,又鎖至城下,臨以白刃,雲若不早降,便行大戮。
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
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
神武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疾。
其夜遁去。
後因此忿恚,遂殂。
魏文帝嘉孝寬功,令殿中
廢帝二年,為雍州刺史。
先是,路側一裡置一土候,經雨頹毀,每須修之。
自孝寬臨州,乃勒部内當候處植槐樹代之。
既免修複,行旅又得庇蔭。
周文後見,怪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
”于是令諸州夾道一裡種一樹,十裡種三樹,百裡種五樹焉。
恭帝元年,以大将軍與燕國公于謹伐江陵,平之,以功封穰縣公。
還,拜尚書右仆射,賜姓宇文氏。
(二)年,周文北巡,命孝寬還鎮玉壁。
周孝闵帝踐阼,拜小司徒。
明帝初,參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