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以功授都督。
從迎魏孝武,封永平縣子,邑三百戶。
擒窦泰,複弘農,并有戰功。
沙苑之捷,穆又言于太祖曰:“高歡今日已喪膽矣,請速逐之,則歡可擒也。
”太祖不聽。
論前後功,進爵為公。
河橋之戰,太祖所乘馬中流矢驚逸,太祖墜于地,軍中大擾。
敵人追及之,左右皆奔散,穆乃以策抶太祖,因大罵曰:“爾曹主何在?爾獨住此!”敵人不疑是貴人也,遂舍之而過。
穆以馬授太祖,遂得俱免。
是日微穆,太祖已不濟矣。
自是恩盼更攏擢授武衛将軍,加大都督、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進爵(武)安〔武〕郡公,增邑一千七百戶。
前後賞賜,不可勝計。
久之,太祖美其志節,乃歎曰:“人之所貴,唯身命耳,李穆遂能輕身命之重,濟孤于難。
雖複加之以爵位,賞之以玉帛,未足為報也。
”乃特賜鐵券,恕以十死。
進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
初,穆授太祖以骢馬,其後中廄有此色馬者,悉以賜之。
又賜穆世子惇安樂郡公,姊一人為郡君,餘姊妹并為縣君,兄弟子侄及缌麻以上親并舅氏,皆沾厚賜。
其見褒崇如此。
從解玉壁圍,拜安定國中尉。
尋授同州刺史,入為太仆卿。
征江陵功,封一子長城縣侯,邑千戶。
尋進位大将軍,賜姓拓拔氏。
俄除原州刺史,又以賢子為平高郡守,遠子為平高縣令,并加鼓吹。
穆自以叔侄一家三人,皆牧宰鄉裡,恩遇過隆,固辭不拜。
太祖不許。
後轉雍州刺史,入為小冢宰。
孝闵帝踐阼,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戶,又别封一子為縣伯。
穆請回封賢子孝軌,許之。
及遠子植謀害晉公護,植誅死,穆亦坐除名。
時植弟基任淅州刺史,例合從坐。
穆頻詣護,請以子惇、怡等代基死,辭理酸切,聞者莫不動容。
護矜之,遂特免基死。
世宗即位,拜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安武郡公、直州刺史。
武成二年,拜少保。
保定二年,進位大将軍。
三年,從随公楊忠東伐。
還,拜小司徒,遷柱國大将軍,别封一子郡公,邑二千戶。
五年,遷大司空。
天和二年,進封申國公,邑五千戶,舊爵回授一子。
建德元年,遷太保。
尋出為原州總管。
四年,高祖東征,令穆率兵三萬,别攻轵關及河北諸縣,并破之。
後以帝疾班師,棄而不守。
六年,進位上柱國,除并州總管。
時東夏再平,人情尚擾,穆鎮之以靜,百姓懷之。
大象元年,遷大左輔,總管如舊。
二年,加太傅,仍總管。
及尉遲迥舉兵,穆子榮欲應之。
穆弗聽曰:“周德既衰,愚智共悉。
天時若此,吾豈能違天。
”乃遣使谒隋文帝,并上十三環金帶,蓋天子之服也,以微申其意。
時迥子誼為朔州刺史,亦執送京師。
迥令其所署行台韓長業攻陷潞州,執刺史趙威,署城民郭子勝為刺史。
穆遣兵讨之,獲子勝。
隋文帝嘉之,以穆勞效同破邺城第一勳,加三轉,聽分授其二子榮、才及兄賢子孝軌。
榮及才并儀同大将軍,孝軌進開府儀同大将軍。
又别封子雄為密國公,邑三千戶。
穆長子惇,字士宇。
大統四年,以穆功賜爵安平縣侯,尋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進爵為公。
太祖令功臣世子并與略一陽一公遊處,惇于時輩之中,特被引接。
每有遐方服玩,異域珍奇,無不班錫。
俄(受)〔授〕小武伯,進爵安樂郡公。
天和三年,遷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鳳州刺史。
卒于位。
贈大将軍、原靈豳三州刺史。
史臣曰:窦熾儀表魁梧,器識雄遠。
入參朝政,則嘉謀以陳;出總蕃條,則惠政斯洽。
窦毅忠肅奉上,溫恭接下,茂實彰于本朝,義聲揚于殊俗。
并以國華民望,論道當官,榮映一時,慶流來葉。
及熾遲疑勸進,有送故之心,雖王公恨恨,何以加此。
語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然則效忠之迹或殊,處臣之理斯一,榷言指要,其維緻命乎。
是以典午擅朝,葛公休為之投袂;新都篡盜,翟仲文所以稱兵。
及東郡誅夷,竟速漢朝之禍;淮南覆敗,無救魏室之亡。
而烈士貞臣,赴蹈不已,豈忠義所感,視死如歸者欤。
于、李之送往事居,有曲于此。
翼既功臣之子,地即姻親;穆乃早着勳庸,深寄肺腑。
并兼文武之任,荷累世之恩,理宜與存與亡,同休同戚。
加以受扞城之托,總戎馬之權,勢力足以勤王,智能足以衛難。
乃宴安一寵一祿,曾無釋位之心;報使獻誠,但務随時之義。
弘名節以高貴,豈所望于二公。
若舍彼天時,征諸人事,顯慶起晉一陽一之甲,文若發幽薊之兵,協契岷峨,約從漳滏,北控沙漠,西指崤函,則成敗之數,未可量也。
以功授都督。
從迎魏孝武,封永平縣子,邑三百戶。
擒窦泰,複弘農,并有戰功。
沙苑之捷,穆又言于太祖曰:“高歡今日已喪膽矣,請速逐之,則歡可擒也。
”太祖不聽。
論前後功,進爵為公。
河橋之戰,太祖所乘馬中流矢驚逸,太祖墜于地,軍中大擾。
敵人追及之,左右皆奔散,穆乃以策抶太祖,因大罵曰:“爾曹主何在?爾獨住此!”敵人不疑是貴人也,遂舍之而過。
穆以馬授太祖,遂得俱免。
是日微穆,太祖已不濟矣。
自是恩盼更攏擢授武衛将軍,加大都督、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進爵(武)安〔武〕郡公,增邑一千七百戶。
前後賞賜,不可勝計。
久之,太祖美其志節,乃歎曰:“人之所貴,唯身命耳,李穆遂能輕身命之重,濟孤于難。
雖複加之以爵位,賞之以玉帛,未足為報也。
”乃特賜鐵券,恕以十死。
進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
初,穆授太祖以骢馬,其後中廄有此色馬者,悉以賜之。
又賜穆世子惇安樂郡公,姊一人為郡君,餘姊妹并為縣君,兄弟子侄及缌麻以上親并舅氏,皆沾厚賜。
其見褒崇如此。
從解玉壁圍,拜安定國中尉。
尋授同州刺史,入為太仆卿。
征江陵功,封一子長城縣侯,邑千戶。
尋進位大将軍,賜姓拓拔氏。
俄除原州刺史,又以賢子為平高郡守,遠子為平高縣令,并加鼓吹。
穆自以叔侄一家三人,皆牧宰鄉裡,恩遇過隆,固辭不拜。
太祖不許。
後轉雍州刺史,入為小冢宰。
孝闵帝踐阼,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戶,又别封一子為縣伯。
穆請回封賢子孝軌,許之。
及遠子植謀害晉公護,植誅死,穆亦坐除名。
時植弟基任淅州刺史,例合從坐。
穆頻詣護,請以子惇、怡等代基死,辭理酸切,聞者莫不動容。
護矜之,遂特免基死。
世宗即位,拜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安武郡公、直州刺史。
武成二年,拜少保。
保定二年,進位大将軍。
三年,從随公楊忠東伐。
還,拜小司徒,遷柱國大将軍,别封一子郡公,邑二千戶。
五年,遷大司空。
天和二年,進封申國公,邑五千戶,舊爵回授一子。
建德元年,遷太保。
尋出為原州總管。
四年,高祖東征,令穆率兵三萬,别攻轵關及河北諸縣,并破之。
後以帝疾班師,棄而不守。
六年,進位上柱國,除并州總管。
時東夏再平,人情尚擾,穆鎮之以靜,百姓懷之。
大象元年,遷大左輔,總管如舊。
二年,加太傅,仍總管。
及尉遲迥舉兵,穆子榮欲應之。
穆弗聽曰:“周德既衰,愚智共悉。
天時若此,吾豈能違天。
”乃遣使谒隋文帝,并上十三環金帶,蓋天子之服也,以微申其意。
時迥子誼為朔州刺史,亦執送京師。
迥令其所署行台韓長業攻陷潞州,執刺史趙威,署城民郭子勝為刺史。
穆遣兵讨之,獲子勝。
隋文帝嘉之,以穆勞效同破邺城第一勳,加三轉,聽分授其二子榮、才及兄賢子孝軌。
榮及才并儀同大将軍,孝軌進開府儀同大将軍。
又别封子雄為密國公,邑三千戶。
穆長子惇,字士宇。
大統四年,以穆功賜爵安平縣侯,尋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進爵為公。
太祖令功臣世子并與略一陽一公遊處,惇于時輩之中,特被引接。
每有遐方服玩,異域珍奇,無不班錫。
俄(受)〔授〕小武伯,進爵安樂郡公。
天和三年,遷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鳳州刺史。
卒于位。
贈大将軍、原靈豳三州刺史。
史臣曰:窦熾儀表魁梧,器識雄遠。
入參朝政,則嘉謀以陳;出總蕃條,則惠政斯洽。
窦毅忠肅奉上,溫恭接下,茂實彰于本朝,義聲揚于殊俗。
并以國華民望,論道當官,榮映一時,慶流來葉。
及熾遲疑勸進,有送故之心,雖王公恨恨,何以加此。
語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然則效忠之迹或殊,處臣之理斯一,榷言指要,其維緻命乎。
是以典午擅朝,葛公休為之投袂;新都篡盜,翟仲文所以稱兵。
及東郡誅夷,竟速漢朝之禍;淮南覆敗,無救魏室之亡。
而烈士貞臣,赴蹈不已,豈忠義所感,視死如歸者欤。
于、李之送往事居,有曲于此。
翼既功臣之子,地即姻親;穆乃早着勳庸,深寄肺腑。
并兼文武之任,荷累世之恩,理宜與存與亡,同休同戚。
加以受扞城之托,總戎馬之權,勢力足以勤王,智能足以衛難。
乃宴安一寵一祿,曾無釋位之心;報使獻誠,但務随時之義。
弘名節以高貴,豈所望于二公。
若舍彼天時,征諸人事,顯慶起晉一陽一之甲,文若發幽薊之兵,協契岷峨,約從漳滏,北控沙漠,西指崤函,則成敗之數,未可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