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引緻齊兵,大為民患。
景宣又破之,獲魯嘉,以其地為郡。
轉安州刺史。
梁定州刺史李洪遠初款後叛,景宣惡其懷貳,密襲破之,虜其家口及部衆。
洪遠脫身走免。
自是酋帥懾服,無敢叛者。
燕公于謹征江陵,景宣别破梁司空陸法和司馬羊亮于涢水。
又遣别帥攻拔魯山。
多造舟艦,益張旗幟,臨江欲度,以懼梁人。
梁将王琳在湘州,景宣遺之書,谕以禍福。
琳遂遣長史席壑因景宣請舉州款附。
孝闵帝踐阼,征為司憲中大夫,尋除基鄀硖平四州五防諸軍事、江陵防主,加大将軍。
保定四年,晉公護東讨,景宣别讨河南。
齊豫州刺史王士良、永州刺史蕭世怡并以城降。
景宣以開府謝徹守永州,開府郭彥守豫州,以士良、世怡及降卒一千人歸諸京師。
尋而洛一陽一不守,乃棄二州,拔其将士而還。
至昌州而羅一陽一蠻反,景宣回軍破之,斬首千級,獲生口二千、雜畜千頭,送阙。
還次灞上,晉公護親迎勞之。
天和初,授荊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進爵千金郡公。
陳湘州刺史華皎舉州款附,表請援兵。
敕景宣統水軍與皎俱下。
景宣到夏口,陳人已至。
而景宣以任遇隆重,遂驕傲恣縱,多自矜伐,兼納賄貨,指麾節度,朝出夕改。
将士憤怒,莫肯用命。
及水軍始交,一時奔北,船艦器仗,略無孑遺。
時衛公直總督諸軍,以景宣負敗,欲繩以軍法。
朝廷不忍加罪,遣使就軍赦之。
尋遇疾卒。
贈河渭鄯三州刺史,谥曰恭。
子如璋嗣。
位至開府、膠州刺史。
如璋弟如玖,儀同大将軍、廣川縣侯。
景宣之去樂口,南荊州刺史郭賢據魯一陽一以拒東魏。
賢字道因,趙興一陽一州人也。
父雲,涼州司馬。
賢一性一強記,學涉經史。
魏正光末,賊帥宿勤明達圍一逼一豳州,刺史畢晖補賢統軍,與之拒守。
後為州主簿,行北地郡事。
以征讨有功,授都督。
大統二年,齊神武襲陷夏州。
太祖慮其南下,與朝臣議之。
賢進曰:“高歡兵士雖衆,智勇已竭,策其舉措,必不敢遠來。
昔賀拔公初薨,關中振駭,而歡不能因利乘便,進取雍州,是其無智。
及銮駕西遷,六軍寡弱,一毛一鴻賓喪敗,關門不守,又不能乘此危機,以要一戰,是其無勇。
今上下同心,士民戮力,歡志沮喪,甯敢送死。
且豳夏荒阻,千裡無煙,縱一欲南侵,資糧莫繼。
以此而言,不來必矣。
”齊神武後果退,如賢所策。
尋加伏波将軍,從王思政鎮弘農。
授使持節、行義州事、當州都督。
轉行弘農郡事。
賢質直有算略,思政甚重之,禦邊之謀,多與賢參決。
十二年,除輔國将軍、南〔荊〕州刺史。
及侯景來附,思政遣賢先出三鴉,鎮于魯一陽一。
加大都督,封安武縣子,邑四百戶。
尋進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及颍川被圍,東魏遣蠻酋魯和扇動群蠻,規斷囗路。
和乃遣其從弟與和為漢廣郡守,率其部曲,侵擾州境。
賢密簡士馬,輕往掩襲,大破之,遂擒魯和。
既而颍川陷,權景宣等并拔軍西還,自魯一陽一以東,皆附東魏。
〔東魏〕将彭樂因之,遂來攻一逼一。
賢撫循将士,鹹為盡其力用,樂不能克,乃引軍退。
而東魏又以土民韋默兒為義州刺史,鎮父城以一逼一賢。
賢又率軍攻默兒,擒之。
轉廣州刺史。
後從尉遲迥伐蜀,行安州事。
魏恭帝元年,行甯蜀郡事,兼益州長史。
以平蜀勳,進爵為伯,增邑五百戶。
轉行始州事。
孝闵帝踐阼,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侯,增邑通前一千四百戶。
世宗初,除(迎)〔匠〕師中大夫。
尋出為勳州刺史,鎮玉壁。
武成二年,遷安應等十二州諸軍事、安州刺史,進爵樂昌縣公。
賢在官雖無明察之譽,以廉平待物,去後頗亦見思。
保定三年,轉陝州刺史。
天和元年,卒于位。
贈少保、甯蔚朔三州刺史,谥曰節。
賢衣服飲食雖以儉約自處,而居家豐麗,室有餘赀。
時論譏其詐雲。
子正嗣。
史臣曰:昔耿恭抗勁虜于疏勒,馬敦拒群兵于汧城,雖以生易死,終賴王師之助,其嘉聲峻節,亦見稱于良史焉。
賀若敦志節慷慨,深入敵境,勍敵絕其糧道,長江阻其歸塗,勢危而策出無方,事迫而雄心彌厲。
故能使士卒感其義,敵人畏其威,利涉死地,全師而返。
非夫忘生以徇國者,其孰能若此者乎。
俯窺元定之傳,曾糞土之不若也。
誠宜裂地以賞之,分職以授之;而茂勳莫紀,嚴刑已及。
嗟乎!政之纰缪,一至于此!天下是以知宇文護不能終其位焉。
史甯、權景宣并以将帥之才,受内外之一寵一。
總戎薄伐,着克敵之功;布政莅民,垂稱職之譽。
若此者,豈非有國之良翰欤。
然而史在末年,貨财虧其雅志。
權亦晚節矜驕,喪其威聲。
傳曰“終之實難”,其斯之謂矣。
陸騰志氣懔然,雅仗名節。
及授戎律,建藩麾,席卷巴梁,則功着銘典;雲撤江漢,則聲流帝籍。
身名俱劭,其最優乎。
景宣又破之,獲魯嘉,以其地為郡。
轉安州刺史。
梁定州刺史李洪遠初款後叛,景宣惡其懷貳,密襲破之,虜其家口及部衆。
洪遠脫身走免。
自是酋帥懾服,無敢叛者。
燕公于謹征江陵,景宣别破梁司空陸法和司馬羊亮于涢水。
又遣别帥攻拔魯山。
多造舟艦,益張旗幟,臨江欲度,以懼梁人。
梁将王琳在湘州,景宣遺之書,谕以禍福。
琳遂遣長史席壑因景宣請舉州款附。
孝闵帝踐阼,征為司憲中大夫,尋除基鄀硖平四州五防諸軍事、江陵防主,加大将軍。
保定四年,晉公護東讨,景宣别讨河南。
齊豫州刺史王士良、永州刺史蕭世怡并以城降。
景宣以開府謝徹守永州,開府郭彥守豫州,以士良、世怡及降卒一千人歸諸京師。
尋而洛一陽一不守,乃棄二州,拔其将士而還。
至昌州而羅一陽一蠻反,景宣回軍破之,斬首千級,獲生口二千、雜畜千頭,送阙。
還次灞上,晉公護親迎勞之。
天和初,授荊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進爵千金郡公。
陳湘州刺史華皎舉州款附,表請援兵。
敕景宣統水軍與皎俱下。
景宣到夏口,陳人已至。
而景宣以任遇隆重,遂驕傲恣縱,多自矜伐,兼納賄貨,指麾節度,朝出夕改。
将士憤怒,莫肯用命。
及水軍始交,一時奔北,船艦器仗,略無孑遺。
時衛公直總督諸軍,以景宣負敗,欲繩以軍法。
朝廷不忍加罪,遣使就軍赦之。
尋遇疾卒。
贈河渭鄯三州刺史,谥曰恭。
子如璋嗣。
位至開府、膠州刺史。
如璋弟如玖,儀同大将軍、廣川縣侯。
景宣之去樂口,南荊州刺史郭賢據魯一陽一以拒東魏。
賢字道因,趙興一陽一州人也。
父雲,涼州司馬。
賢一性一強記,學涉經史。
魏正光末,賊帥宿勤明達圍一逼一豳州,刺史畢晖補賢統軍,與之拒守。
後為州主簿,行北地郡事。
以征讨有功,授都督。
大統二年,齊神武襲陷夏州。
太祖慮其南下,與朝臣議之。
賢進曰:“高歡兵士雖衆,智勇已竭,策其舉措,必不敢遠來。
昔賀拔公初薨,關中振駭,而歡不能因利乘便,進取雍州,是其無智。
及銮駕西遷,六軍寡弱,一毛一鴻賓喪敗,關門不守,又不能乘此危機,以要一戰,是其無勇。
今上下同心,士民戮力,歡志沮喪,甯敢送死。
且豳夏荒阻,千裡無煙,縱一欲南侵,資糧莫繼。
以此而言,不來必矣。
”齊神武後果退,如賢所策。
尋加伏波将軍,從王思政鎮弘農。
授使持節、行義州事、當州都督。
轉行弘農郡事。
賢質直有算略,思政甚重之,禦邊之謀,多與賢參決。
十二年,除輔國将軍、南〔荊〕州刺史。
及侯景來附,思政遣賢先出三鴉,鎮于魯一陽一。
加大都督,封安武縣子,邑四百戶。
尋進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及颍川被圍,東魏遣蠻酋魯和扇動群蠻,規斷囗路。
和乃遣其從弟與和為漢廣郡守,率其部曲,侵擾州境。
賢密簡士馬,輕往掩襲,大破之,遂擒魯和。
既而颍川陷,權景宣等并拔軍西還,自魯一陽一以東,皆附東魏。
〔東魏〕将彭樂因之,遂來攻一逼一。
賢撫循将士,鹹為盡其力用,樂不能克,乃引軍退。
而東魏又以土民韋默兒為義州刺史,鎮父城以一逼一賢。
賢又率軍攻默兒,擒之。
轉廣州刺史。
後從尉遲迥伐蜀,行安州事。
魏恭帝元年,行甯蜀郡事,兼益州長史。
以平蜀勳,進爵為伯,增邑五百戶。
轉行始州事。
孝闵帝踐阼,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侯,增邑通前一千四百戶。
世宗初,除(迎)〔匠〕師中大夫。
尋出為勳州刺史,鎮玉壁。
武成二年,遷安應等十二州諸軍事、安州刺史,進爵樂昌縣公。
賢在官雖無明察之譽,以廉平待物,去後頗亦見思。
保定三年,轉陝州刺史。
天和元年,卒于位。
贈少保、甯蔚朔三州刺史,谥曰節。
賢衣服飲食雖以儉約自處,而居家豐麗,室有餘赀。
時論譏其詐雲。
子正嗣。
史臣曰:昔耿恭抗勁虜于疏勒,馬敦拒群兵于汧城,雖以生易死,終賴王師之助,其嘉聲峻節,亦見稱于良史焉。
賀若敦志節慷慨,深入敵境,勍敵絕其糧道,長江阻其歸塗,勢危而策出無方,事迫而雄心彌厲。
故能使士卒感其義,敵人畏其威,利涉死地,全師而返。
非夫忘生以徇國者,其孰能若此者乎。
俯窺元定之傳,曾糞土之不若也。
誠宜裂地以賞之,分職以授之;而茂勳莫紀,嚴刑已及。
嗟乎!政之纰缪,一至于此!天下是以知宇文護不能終其位焉。
史甯、權景宣并以将帥之才,受内外之一寵一。
總戎薄伐,着克敵之功;布政莅民,垂稱職之譽。
若此者,豈非有國之良翰欤。
然而史在末年,貨财虧其雅志。
權亦晚節矜驕,喪其威聲。
傳曰“終之實難”,其斯之謂矣。
陸騰志氣懔然,雅仗名節。
及授戎律,建藩麾,席卷巴梁,則功着銘典;雲撤江漢,則聲流帝籍。
身名俱劭,其最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