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覆之以米,集諸營軍士,人各持囊,遣官司部分,若欲給糧者。
因召側近村民,一陽一有所訪問,令于營外遙見,随即遣之。
瑱等聞之,良以為實。
乃據守要險,欲曠日以老敦師。
敦又增修營壘,造廬舍,示以持久。
湘、羅之間,遂廢農業。
瑱等無如之何。
初,土人亟乘輕船,載米粟及籠雞鴨以饷瑱軍。
敦患之,乃僞為土人,裝船伏甲士于中。
瑱兵人望見,謂饷船之至,逆來争齲敦甲士出而擒之。
敦軍數有叛人乘馬投瑱者,辄納之。
敦又别取一馬,牽以趣船,令船中逆以鞭鞭之。
如是者再三,馬便畏船不上。
後伏兵于江岸,遣人以招瑱軍,詐稱投附。
瑱便遣兵迎接,競來牽馬。
馬既畏船不上,敦發伏掩之,盡殪。
此後實有饋饷及亡命奔瑱者,猶謂敦之設詐,逆遣扞擊,并不敢受。
相持歲餘,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
敦慮其或詐,拒而弗許。
瑱複遣使謂敦曰:“骠騎在此既久,今欲給船相送,何為不去?”敦報雲:“湘州是我國家之地,為爾侵一逼一。
敦來之日,欲相平殄。
既未得一決,所以不去。
”瑱後日複遣使來,敦謂使者雲:“必須我還,可舍我百裡,當為汝去。
”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裡。
敦觇知非詐,徐理舟烜,勒衆而還。
在軍病死者十五六。
晉公護以敦失地無功,除名為民。
保定二年,拜工部中大夫。
尋出為金州總管、七州諸軍事、金州刺史。
三年,從柱國楊忠引突厥破齊長城,至并州而還,以敦為殿。
别封一子順義縣公,邑一千戶。
五年,除中州刺史,鎮函谷。
敦恃功負氣,顧其流輩皆為大将軍,敦獨未得,兼以湘州之役,全軍而反,不蒙旌賞,翻被除名,每懷怨怒。
屬有台使至,乃出怨言。
晉公護怒,遂征敦還,一逼一令自一殺。
時年四十九。
建德初,追贈大将軍。
谥曰烈。
子弼,有文武材略。
大象末,位至開府儀同大将軍、揚州刺史、襄邑縣公。
敦弟誼,亦知名。
官至柱國、海陵縣公。
權景宣字晖遠,天水顯親人也。
父昙騰,魏隴西郡守。
贈秦州刺史。
景宣少聰悟,有氣俠,宗一黨一皆歎異之。
年十七,魏行台蕭寶夤見而奇之,表為輕車将軍。
及寶夤敗,景宣歸鄉裡。
太祖平隴右,擢為行台郎中。
魏孝武西遷,授鎮遠将軍、步兵校尉,加平西将軍、秦州大中正。
大統初,轉祠部郎中。
景宣曉兵權,有智略。
從太祖拔弘農,破沙苑,皆先登陷陣。
轉外兵郎中。
從開府于謹援洛一陽一,景宣督課糧儲,軍以周濟。
時初複洛一陽一,将修繕宮室,景宣率徒三千,先出采運。
會東魏兵至,司州牧元季海等以衆少拔還,屬城悉叛,道路擁塞。
景宣将二十騎,且戰且走。
從騎略盡,景宣輕馬突圍,手斬數級,馳而獲免,因投民家自匿。
景宣以久藏非計,乃僞作太祖書,招募得五百餘人,保據宜一陽一,聲言大軍續至。
東魏将段琛等率衆至九曲,憚景宣,不敢進。
景宣恐琛審其虛實,乃将腹心自随,詐雲迎軍,因得西遁。
與儀同李延孫相會,攻孔城。
洛一陽一以南,尋亦來附。
太祖即留景宣守張白塢,節度東南義軍。
東魏将王元(凱)〔軌〕入洛,景宣與延孫等擊走之,以功授大行台右丞。
進屯宜一陽一,攻襄城,拔之,獲郡守王洪顯,俘斬五百餘人。
太祖嘉之,征入朝。
錄前後功,封顯親縣男,邑三百戶。
除南一陽一郡守。
郡鄰敵境,舊制,發民守防三十五處,多廢農桑,而一奸一宄猶作。
景宣至,并除之,唯修起城樓,多備器械,寇盜斂迹,民得肄業。
百姓稱之,立碑頌德。
太祖特賞粟帛,以旌其能。
遷廣州刺史。
侯景舉河南來附,景宣從仆射王思政經略應接。
既而侯景南叛,恐東魏複有其地,以景宣為大都督、豫州刺史,鎮樂口。
東魏亦遣張伯德為刺史。
伯德令其将劉貴平率其戍卒及山蠻,屢來攻一逼一。
景宣兵不滿千人,随機奮擊,前後擒斬三千餘級,貴平乃退走。
進授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颍川陷後,太祖以樂口等諸城道路阻絕,悉令拔還。
襄州刺史杞秀以狼狽得罪。
景宣号令嚴明,戎旅整肅,所部全濟,獨被優賞。
仍留鎮荊州,委以鴉南之事。
初,梁嶽一陽一王蕭詧将以襄一陽一歸朝,仍勒兵攻梁元帝于江陵。
察叛将杜岸乘虛襲之。
景宣乃率騎三千,助察破岸。
察因是乃送其妻王氏及子嶚入質。
景宣又與開府楊忠取梁将柳仲禮,拔安陸、随郡。
久之,随州城民吳士英等殺刺史黃道玉,因聚為寇。
景宣以英等小賊,可以計取之,若聲其罪,恐同惡者衆。
乃與英書,僞稱道玉兇暴,歸功英等。
英果信之,遂相率而至。
景宣執而戮之,散其一黨一與。
進攻應城,拔之,獲夏侯珍洽。
于是應、禮、安、随并平。
朝議以景宣威行南服,乃授并安肆郢新應六州諸軍事、并州刺史。
尋進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兼督江北司二州諸軍事,進爵為伯,邑五百戶。
唐州蠻田魯嘉自号豫州伯
因召側近村民,一陽一有所訪問,令于營外遙見,随即遣之。
瑱等聞之,良以為實。
乃據守要險,欲曠日以老敦師。
敦又增修營壘,造廬舍,示以持久。
湘、羅之間,遂廢農業。
瑱等無如之何。
初,土人亟乘輕船,載米粟及籠雞鴨以饷瑱軍。
敦患之,乃僞為土人,裝船伏甲士于中。
瑱兵人望見,謂饷船之至,逆來争齲敦甲士出而擒之。
敦軍數有叛人乘馬投瑱者,辄納之。
敦又别取一馬,牽以趣船,令船中逆以鞭鞭之。
如是者再三,馬便畏船不上。
後伏兵于江岸,遣人以招瑱軍,詐稱投附。
瑱便遣兵迎接,競來牽馬。
馬既畏船不上,敦發伏掩之,盡殪。
此後實有饋饷及亡命奔瑱者,猶謂敦之設詐,逆遣扞擊,并不敢受。
相持歲餘,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
敦慮其或詐,拒而弗許。
瑱複遣使謂敦曰:“骠騎在此既久,今欲給船相送,何為不去?”敦報雲:“湘州是我國家之地,為爾侵一逼一。
敦來之日,欲相平殄。
既未得一決,所以不去。
”瑱後日複遣使來,敦謂使者雲:“必須我還,可舍我百裡,當為汝去。
”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裡。
敦觇知非詐,徐理舟烜,勒衆而還。
在軍病死者十五六。
晉公護以敦失地無功,除名為民。
保定二年,拜工部中大夫。
尋出為金州總管、七州諸軍事、金州刺史。
三年,從柱國楊忠引突厥破齊長城,至并州而還,以敦為殿。
别封一子順義縣公,邑一千戶。
五年,除中州刺史,鎮函谷。
敦恃功負氣,顧其流輩皆為大将軍,敦獨未得,兼以湘州之役,全軍而反,不蒙旌賞,翻被除名,每懷怨怒。
屬有台使至,乃出怨言。
晉公護怒,遂征敦還,一逼一令自一殺。
時年四十九。
建德初,追贈大将軍。
谥曰烈。
子弼,有文武材略。
大象末,位至開府儀同大将軍、揚州刺史、襄邑縣公。
敦弟誼,亦知名。
官至柱國、海陵縣公。
權景宣字晖遠,天水顯親人也。
父昙騰,魏隴西郡守。
贈秦州刺史。
景宣少聰悟,有氣俠,宗一黨一皆歎異之。
年十七,魏行台蕭寶夤見而奇之,表為輕車将軍。
及寶夤敗,景宣歸鄉裡。
太祖平隴右,擢為行台郎中。
魏孝武西遷,授鎮遠将軍、步兵校尉,加平西将軍、秦州大中正。
大統初,轉祠部郎中。
景宣曉兵權,有智略。
從太祖拔弘農,破沙苑,皆先登陷陣。
轉外兵郎中。
從開府于謹援洛一陽一,景宣督課糧儲,軍以周濟。
時初複洛一陽一,将修繕宮室,景宣率徒三千,先出采運。
會東魏兵至,司州牧元季海等以衆少拔還,屬城悉叛,道路擁塞。
景宣将二十騎,且戰且走。
從騎略盡,景宣輕馬突圍,手斬數級,馳而獲免,因投民家自匿。
景宣以久藏非計,乃僞作太祖書,招募得五百餘人,保據宜一陽一,聲言大軍續至。
東魏将段琛等率衆至九曲,憚景宣,不敢進。
景宣恐琛審其虛實,乃将腹心自随,詐雲迎軍,因得西遁。
與儀同李延孫相會,攻孔城。
洛一陽一以南,尋亦來附。
太祖即留景宣守張白塢,節度東南義軍。
東魏将王元(凱)〔軌〕入洛,景宣與延孫等擊走之,以功授大行台右丞。
進屯宜一陽一,攻襄城,拔之,獲郡守王洪顯,俘斬五百餘人。
太祖嘉之,征入朝。
錄前後功,封顯親縣男,邑三百戶。
除南一陽一郡守。
郡鄰敵境,舊制,發民守防三十五處,多廢農桑,而一奸一宄猶作。
景宣至,并除之,唯修起城樓,多備器械,寇盜斂迹,民得肄業。
百姓稱之,立碑頌德。
太祖特賞粟帛,以旌其能。
遷廣州刺史。
侯景舉河南來附,景宣從仆射王思政經略應接。
既而侯景南叛,恐東魏複有其地,以景宣為大都督、豫州刺史,鎮樂口。
東魏亦遣張伯德為刺史。
伯德令其将劉貴平率其戍卒及山蠻,屢來攻一逼一。
景宣兵不滿千人,随機奮擊,前後擒斬三千餘級,貴平乃退走。
進授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颍川陷後,太祖以樂口等諸城道路阻絕,悉令拔還。
襄州刺史杞秀以狼狽得罪。
景宣号令嚴明,戎旅整肅,所部全濟,獨被優賞。
仍留鎮荊州,委以鴉南之事。
初,梁嶽一陽一王蕭詧将以襄一陽一歸朝,仍勒兵攻梁元帝于江陵。
察叛将杜岸乘虛襲之。
景宣乃率騎三千,助察破岸。
察因是乃送其妻王氏及子嶚入質。
景宣又與開府楊忠取梁将柳仲禮,拔安陸、随郡。
久之,随州城民吳士英等殺刺史黃道玉,因聚為寇。
景宣以英等小賊,可以計取之,若聲其罪,恐同惡者衆。
乃與英書,僞稱道玉兇暴,歸功英等。
英果信之,遂相率而至。
景宣執而戮之,散其一黨一與。
進攻應城,拔之,獲夏侯珍洽。
于是應、禮、安、随并平。
朝議以景宣威行南服,乃授并安肆郢新應六州諸軍事、并州刺史。
尋進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兼督江北司二州諸軍事,進爵為伯,邑五百戶。
唐州蠻田魯嘉自号豫州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