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十五 列傳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因此拔弘農,擒東魏陝州刺史李(征)〔徽〕伯。
齊神武至沙苑,謹從太祖與諸将力戰,破之,進爵常山郡公,增邑一千戶。
又從戰河橋。
拜大丞相府長史,兼大行台尚書。
稽胡帥夏州刺史劉平叛,謹率衆讨平之。
除大都督、恒并燕肆雲五州諸軍事、大将軍、恒州刺史。
入為太子太師。
九年,複從太祖東征,别攻柏谷塢,拔之。
邙山之戰,大軍不利,謹率其麾下僞降,立于路左。
齊神武軍乘勝逐北,不以為虞。
追騎過盡,謹乃自後擊之,敵人一大駭。
獨孤信又集兵士于後奮擊,齊神武軍遂亂,以此大軍得全。
十二年,拜尚書左仆射,領司農卿。
及侯景款附,請兵為援,太祖命李弼率兵應之。
謹谏曰:“侯景少習兵權,情實難測。
且宜厚其禮秩,以觀其變。
即欲遣兵,良用未可。
”太祖不聽。
尋複兼大行台尚書、丞相府長史,率兵鎮潼關,加授華州刺史,贈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戶。
十五年,進位柱國大将軍。
齊氏稱帝,太祖征之,以謹為後軍大都督。
别封一子鹽亭縣侯,邑一千戶。
魏恭帝元年,除雍州刺史。
初,梁元帝平侯景之後,于江陵嗣位,密與齊氏通使,将謀侵轶。
其兄子嶽一陽一王察時為雍州刺史,以梁元帝殺〔其〕兄譽,遂結雠隙。
據襄一陽一來附,仍請王師。
乃令謹率衆出讨。
太祖餞于青泥谷。
長孫儉問謹曰:“為蕭繹之計,将欲如何?”謹曰:“耀兵漢、沔,席卷渡江,直據丹一陽一,是其上策;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至,是其中策;若難于移動,據守羅郭,是其下策。
”儉曰:“揣繹定出何策?”謹曰:“必用下策。
”儉曰:“彼棄上而用下,何也?”對曰:“蕭氏保據江南,綿曆數紀。
屬中原多故,未遑外略。
又以我有齊氏之患,必謂力不能分。
且繹懦而無謀,多疑少斷。
愚民難與慮始,皆戀邑居,既惡遷移,當保羅郭。
所以用下策也。
”謹乃令中山公護及大将軍楊忠等,率一精一騎先據江津,斷其走路。
梁人豎木栅于外城,廣輪六十裡。
尋而謹至,悉衆圍之。
梁主屢遣兵于城南出戰,辄為謹所破。
旬有六日,外城遂陷。
梁主退保子城。
翌日,率其太子以下,面縛出降,尋殺之。
虜其男一女十餘萬人,收其府庫珍寶。
得宋渾天儀、梁日晷銅表、魏相風烏、銅蟠螭(跌)〔趺〕、大玉徑四尺圍七尺、及諸轝辇法物以獻,軍無私焉。
立蕭詧為梁主,振旅而旋。
太祖親至其第,宴語極歡。
賞謹奴婢一千口,及梁之寶物,并金石絲竹樂一部,别封新野郡公,邑二千戶。
謹固辭,太祖不許。
又令司樂作常山公平梁歌十首,使工人歌之。
謹自以久當權勢,位望隆重,功名既立,願保優閑。
乃上先所乘駿馬及所着铠甲等。
太祖識其意,乃曰:“今巨猾未平,公豈得便爾獨善。
”遂不受。
六官建,拜大司徒。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護雖受顧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圖執政,莫相率服。
護深憂之,密訪于謹。
謹曰:“夙蒙丞相殊睠,情深骨肉。
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若對衆定策,公必不得辭讓。
”明日,群公會議。
謹曰:“昔帝室傾危,人圖問鼎。
丞相志在匡救,投袂荷戈,故得國祚中興,群生遂一性一。
今上天降禍,奄棄庶寮。
嗣子雖幼,而中山公親則猶子,兼受顧托,軍國之事,理須歸之。
”辭色抗厲,衆皆悚動。
護曰:“此是家事,素雖庸昧,何敢有辭。
”謹既太祖等夷,護每申禮敬。
至是,謹乃趨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便有所依。
”遂再拜。
群公迫于謹,亦再拜,因是衆議始定。
孝闵帝踐阼,進封燕國公,邑萬戶。
遷太傅、大宗伯,與李弼、侯莫陳崇等參議朝政。
及賀蘭祥讨吐谷渾也,謹遙統其軍,授以方略。
保定二年,謹以年老,上表乞骸鼻。
诏報曰:“昔師尚父年踰九十,召公奭幾将百歲,皆勤王家,自強不息。
今元惡未除,九州不一,将以公為舟烜,弘濟于艱難,豈容忘二公之雅一操一,而有斯請。
朕用恧焉。
公若更執謙沖,有司宜斷啟。
”三年四月,诏曰:“樹以元首,主乎教化,率民孝悌,置之仁壽。
是以古先明後,鹹若斯典,立三老五更,躬自袒割。
朕以眇身,處茲南面,何敢遺此黃發,不加尊敬。
太傅、燕國公謹,執德淳固,為國元老,饋以乞言,朝野所屬。
可為三老,有司具禮,擇日以聞。
”謹上表固辭,诏答不許。
又賜延年杖。
高祖
因此拔弘農,擒東魏陝州刺史李(征)〔徽〕伯。
齊神武至沙苑,謹從太祖與諸将力戰,破之,進爵常山郡公,增邑一千戶。
又從戰河橋。
拜大丞相府長史,兼大行台尚書。
稽胡帥夏州刺史劉平叛,謹率衆讨平之。
除大都督、恒并燕肆雲五州諸軍事、大将軍、恒州刺史。
入為太子太師。
九年,複從太祖東征,别攻柏谷塢,拔之。
邙山之戰,大軍不利,謹率其麾下僞降,立于路左。
齊神武軍乘勝逐北,不以為虞。
追騎過盡,謹乃自後擊之,敵人一大駭。
獨孤信又集兵士于後奮擊,齊神武軍遂亂,以此大軍得全。
十二年,拜尚書左仆射,領司農卿。
及侯景款附,請兵為援,太祖命李弼率兵應之。
謹谏曰:“侯景少習兵權,情實難測。
且宜厚其禮秩,以觀其變。
即欲遣兵,良用未可。
”太祖不聽。
尋複兼大行台尚書、丞相府長史,率兵鎮潼關,加授華州刺史,贈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戶。
十五年,進位柱國大将軍。
齊氏稱帝,太祖征之,以謹為後軍大都督。
别封一子鹽亭縣侯,邑一千戶。
魏恭帝元年,除雍州刺史。
初,梁元帝平侯景之後,于江陵嗣位,密與齊氏通使,将謀侵轶。
其兄子嶽一陽一王察時為雍州刺史,以梁元帝殺〔其〕兄譽,遂結雠隙。
據襄一陽一來附,仍請王師。
乃令謹率衆出讨。
太祖餞于青泥谷。
長孫儉問謹曰:“為蕭繹之計,将欲如何?”謹曰:“耀兵漢、沔,席卷渡江,直據丹一陽一,是其上策;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至,是其中策;若難于移動,據守羅郭,是其下策。
”儉曰:“揣繹定出何策?”謹曰:“必用下策。
”儉曰:“彼棄上而用下,何也?”對曰:“蕭氏保據江南,綿曆數紀。
屬中原多故,未遑外略。
又以我有齊氏之患,必謂力不能分。
且繹懦而無謀,多疑少斷。
愚民難與慮始,皆戀邑居,既惡遷移,當保羅郭。
所以用下策也。
”謹乃令中山公護及大将軍楊忠等,率一精一騎先據江津,斷其走路。
梁人豎木栅于外城,廣輪六十裡。
尋而謹至,悉衆圍之。
梁主屢遣兵于城南出戰,辄為謹所破。
旬有六日,外城遂陷。
梁主退保子城。
翌日,率其太子以下,面縛出降,尋殺之。
虜其男一女十餘萬人,收其府庫珍寶。
得宋渾天儀、梁日晷銅表、魏相風烏、銅蟠螭(跌)〔趺〕、大玉徑四尺圍七尺、及諸轝辇法物以獻,軍無私焉。
立蕭詧為梁主,振旅而旋。
太祖親至其第,宴語極歡。
賞謹奴婢一千口,及梁之寶物,并金石絲竹樂一部,别封新野郡公,邑二千戶。
謹固辭,太祖不許。
又令司樂作常山公平梁歌十首,使工人歌之。
謹自以久當權勢,位望隆重,功名既立,願保優閑。
乃上先所乘駿馬及所着铠甲等。
太祖識其意,乃曰:“今巨猾未平,公豈得便爾獨善。
”遂不受。
六官建,拜大司徒。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護雖受顧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圖執政,莫相率服。
護深憂之,密訪于謹。
謹曰:“夙蒙丞相殊睠,情深骨肉。
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若對衆定策,公必不得辭讓。
”明日,群公會議。
謹曰:“昔帝室傾危,人圖問鼎。
丞相志在匡救,投袂荷戈,故得國祚中興,群生遂一性一。
今上天降禍,奄棄庶寮。
嗣子雖幼,而中山公親則猶子,兼受顧托,軍國之事,理須歸之。
”辭色抗厲,衆皆悚動。
護曰:“此是家事,素雖庸昧,何敢有辭。
”謹既太祖等夷,護每申禮敬。
至是,謹乃趨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便有所依。
”遂再拜。
群公迫于謹,亦再拜,因是衆議始定。
孝闵帝踐阼,進封燕國公,邑萬戶。
遷太傅、大宗伯,與李弼、侯莫陳崇等參議朝政。
及賀蘭祥讨吐谷渾也,謹遙統其軍,授以方略。
保定二年,謹以年老,上表乞骸鼻。
诏報曰:“昔師尚父年踰九十,召公奭幾将百歲,皆勤王家,自強不息。
今元惡未除,九州不一,将以公為舟烜,弘濟于艱難,豈容忘二公之雅一操一,而有斯請。
朕用恧焉。
公若更執謙沖,有司宜斷啟。
”三年四月,诏曰:“樹以元首,主乎教化,率民孝悌,置之仁壽。
是以古先明後,鹹若斯典,立三老五更,躬自袒割。
朕以眇身,處茲南面,何敢遺此黃發,不加尊敬。
太傅、燕國公謹,執德淳固,為國元老,饋以乞言,朝野所屬。
可為三老,有司具禮,擇日以聞。
”謹上表固辭,诏答不許。
又賜延年杖。
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