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十五 列傳第七

關燈
幸太學以食之。

    三老入門,皇帝迎拜門屏之間,三老答拜。

    有司設三老席于中楹,南向。

    太師、晉國公護升階,設幾(施)〔于〕席。

    三老升席,南面憑幾而坐,以師道自居。

    大司(馬)〔寇〕、楚國公甯升階,正舄。

    皇帝升階,立于斧扆之前,西面。

    有司進馔,皇帝跪設醬豆,親自袒割。

    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授爵以酳。

    有司撤訖。

    皇帝北面立而訪道。

    三老乃起立于席後。

    皇帝曰:“猥當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誨之。

    ”三老答曰:“木受繩則正,後從谏則聖。

    自古明王聖主,皆虛心納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唯陛下念之。

    ”又曰:“為國之本,在乎忠信。

    是以古人雲去食去兵,信不可失。

    國家興廢,莫不由之。

    願陛下守而勿失。

    ”又曰:“治國之道,必須有法。

    法者,國之綱紀。

    綱紀不可不正,所正在于賞罰。

    若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有善者日益,為惡者日止。

    若有功不賞,有罪不罰,則天下善惡不分,下民無所措其手足矣。

    ”又曰:“言行者立身之基,言出行随,誠宜相顧。

    願陛下三思而言,九慮而行。

    若不思不慮,必有過失。

    天子之過,事無大小,如日月之蝕,莫不知者。

    願陛下慎之。

    ”三老言畢,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

    禮成而出。

     及晉公護東伐,謹時老病,護以其宿将舊臣,猶請與同行,詢訪戎略。

    軍還,賜鐘磬一部。

    天和二年,又賜安車一乘。

    尋授雍州牧。

    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高祖親臨,诏谯王儉監護喪事,賜缯彩千段,粟麥五千斛,贈本官,加使持節、太師、雍恒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谥曰文。

    及葬,王公已下,鹹送出郊外。

    配享于太祖廟庭。

     謹有智謀,善于事上。

    名位雖重,愈存謙挹。

    每朝參往來,不過從兩三騎而已。

    朝廷凡有軍國之務,多與謹決之。

    謹亦竭其智能,弼諧帝室。

    故功臣之中,特見委信,始終若一,人無間言。

    每教訓諸子,務存靜退。

    加以年齒遐長,禮遇隆重,子孫繁衍,皆至顯達,當時莫與為比焉。

    子寔嗣。

     寔字賓實,少和厚。

    年未弱冠,入太祖幕府,從征潼關及回洛城。

    大統三年,又從複弘農,戰沙苑。

    以前後功,封萬年縣子,邑五百戶,授主衣都統。

    河橋之役,先鋒陷陣。

    軍還,寔又為内殿,除通直散騎常侍,轉太子右衛率,加都督。

    又從太祖戰于邙山。

    十一年,诏寔侍講東宮。

    侯景來附,遣寔與諸軍援之,平九曲城。

    進大都督,遷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十四年,除尚書。

    是歲,太祖與魏太子西巡,寔時從。

    太祖刻石于隴山之上,錄功臣位,以次镌勒,預以寔為開府儀同三司。

    至十五年,方授之。

    尋除滑州刺史,特給鼓吹一部,進爵為公,增邑二百戶。

    魏恭帝二年,羌東念姐率部落反,結連吐谷渾,每為邊患。

    遣大将軍豆盧甯讨之,踰時不克。

    又令寔往,遂破之。

    太祖手書勞問,賜奴婢一百口,馬一百疋。

    孝闵帝踐祚,授民部中大夫,進爵延壽郡公,邑二千戶。

    又進位大将軍,除勳州刺史,入為小司寇。

    天和二年,延州蒲川賊郝三郎等反,攻一逼一丹州。

    遣寔率衆讨平之,斬三郎首,獲雜畜萬餘頭。

    乃除延州刺史。

    五年,襲爵燕國公,進位柱國,以罪免。

    尋複本官,除涼州總管。

    大象二年,加上柱國,拜大左輔。

    隋開皇元年,薨。

    贈司空,谥曰安。

     子顗,大象末,上開府、吳州總管、新野郡公。

    顗弟仲文,大将軍、延壽郡公。

    仲文弟象賢,儀同三司,尚高祖女。

     寔弟翼,自有傳。

    翼弟義,上柱國、潼州總管、建平郡公。

    義弟禮,上大将軍、趙州刺史、安平郡公。

    禮弟智,初為開府,以受宣帝旨,告齊王憲反,遂封齊國公。

    尋拜柱國、涼州總管、大司空。

    智(初)弟紹,上開府、綏州刺史、華一陽一郡公。

    紹弟弼,上儀同、平恩縣公。

    弼弟蘭,上儀同、襄一陽一縣公。

    蘭弟曠,上儀同,贈恒州刺史。

     史臣曰:賀拔嶽變起倉卒,侯莫陳悅意在兼并,于時将有離心,士無固志。

    洛撫緝散亂,抗禦仇雠。

    全師而還,敵人絕觊觎之望;度德而處,霸王建匡合之謀。

    此功故不細也。

    李弼、于謹懷佐時之略,逢啟聖之運,綢缪顧遇,締構艱難,帷幄盡其谟猷,方面宣其庸績,拟巨川之舟楫,為大廈之棟梁。

    非惟攀附成名,抑亦材謀自齲及謹以耆年碩德,譽重望高,禮備上庠,功歌司樂,常以滿盈為戒,覆折是憂。

    不有君子,何以能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