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十四 列傳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電赴京師,内除君側,外清逆亂。
取勝之道,計将安出?”嶽對曰:“夫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
将軍士馬一精一強,位任隆重。
若首舉義旗,伐叛匡主,何往而不克,何向而不摧。
古人雲:“朝謀不及夕,言發不俟駕”,此之謂矣。
”榮與天穆相顧良久,曰:“卿此言,真丈夫之志也。
” 未幾而魏孝明帝暴崩,榮疑有故,乃舉兵赴洛。
配嶽甲卒二千為先驅,至河一陰一。
榮既殺害朝士,時齊神武為榮軍都督,勸榮稱帝,左右多欲同之,榮疑未決。
嶽乃從容進而言曰:“将軍首舉義兵,共除一奸一逆,功勤未立,逆有此謀,可謂速禍,未見其福。
”榮尋亦自悟,乃尊立孝莊。
嶽又勸榮誅齊神武以謝天下。
左右鹹言:“高歡雖複庸疏,言不思難,今四方尚梗,事藉武臣,請舍之,收其後效。
”榮乃止。
以定策功,授前将軍、太中大夫,賜爵樊城(郡)〔鄉〕男。
複為榮前軍都督,破葛榮于滏口。
遷平東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坐事免。
诏尋複之。
從平元颢,轉左光祿大夫、武衛将軍。
時萬俟醜奴僭稱大号,關中一騷一動,朝廷深以為憂。
榮将遣嶽讨之。
嶽私謂其兄勝曰:“醜奴擁秦、隴之兵,足為勍敵。
若嶽往而無功,罪責立至;假令克定,恐讒愬生焉。
”勝曰:“汝欲何計自安?”嶽曰:“請爾朱氏一人為元帥,嶽副貳之,則可矣。
”勝然之,乃請于榮。
榮大悅,乃以天光為使持節、督二雍二岐諸軍事、骠騎大将軍、雍州刺史,以嶽為持節、假衛将軍、左大都督,又以征西将軍代郡侯莫陳悅為右〔大〕都督,并為天光之副以讨之。
時赤水蜀賊,阻兵斷路。
天光之衆,不滿二千。
及軍次潼關,天光有難色。
嶽曰:“蜀賊草竊而已,公尚遲疑,若遇大敵,将何以戰。
”天光曰:“今日之事,一以相委,公宜為吾制之。
”于是進軍,賊拒戰于渭北,破之,獲馬二千疋,軍威大振。
天光與嶽進至雍州,榮又續遣兵至。
時醜奴自率大衆圍岐州,遣其大行台尉遲菩薩、仆射萬俟仵同向武功,南渡渭水〔攻趨栅。
天光使嶽率千騎赴〕援。
菩薩攻栅已克,還岐州。
嶽以輕騎八百北渡渭,擒其縣令二人,獲甲首四百,殺掠其民以挑。
菩薩率步騎二萬至渭北。
嶽以輕騎數十與菩薩隔水交言。
嶽稱揚國威,菩薩自言強盛,往複數反。
菩薩乃自驕踞,令省事傳語嶽。
嶽怒曰:“我與菩薩言,卿是何人,與我對語?”省事恃隔水,應答不遜。
嶽舉弓射之,應弦而倒。
時已一逼一暮,于是各還。
嶽密于渭南傍水,分一精一騎數十為一處,随地形便置之。
明日,自将百餘騎,隔水與賊相見。
嶽漸前進,先所置騎随嶽而進,騎既漸增,賊不複測其多少。
行二十裡許,至水淺可濟之處,嶽便馳馬東出,以示奔遁。
賊謂嶽走,乃棄步兵,南渡渭水,輕騎追嶽。
嶽東行十餘裡,依橫岡設伏兵以待之。
賊以路險不得齊進,前後繼至,半度岡東,嶽乃回與賊戰,身先士卒,急擊之,賊便退走。
嶽号令所部,賊下馬者,皆不聽殺。
賊顧見之,便悉投馬。
俄而虜獲三千人,馬亦無遺,遂擒菩薩。
仍渡渭北,降步卒萬餘,并收其辎重。
醜奴尋棄岐州,北走安定,置栅于平亭。
天光方自雍至岐,與(兵)〔嶽〕合勢。
軍至汧、渭之間,宣言遠近曰:“今氣候漸熱,非征讨之時,待秋涼更圖進取。
”醜奴聞之,遂以為實,分遣諸軍散營農于岐州之北百裡細川,使其太尉侯元進領兵五千,據險立栅。
其千人以下為栅者有數處,且戰且守。
嶽知其勢分,乃密與天光嚴備。
晡時,潛遣輕騎先行路,于後諸軍盡發。
昧旦,攻圍元進栅,拔之,即擒元進。
諸所俘執皆放之,自餘諸栅悉降。
嶽星言徑趣泾州,其刺史俟幾長貴以城降。
醜奴乃棄平亭而走,欲向高平。
嶽輕騎急追,明日,及醜奴于平涼之長坑,一戰擒之。
高平城中又執蕭寶寅以(歸)〔降〕。
賊行台萬俟道洛率衆六千,退保牽屯山。
嶽攻之。
道洛敗,率千騎而走,追之不及,遂得入隴,投略一陽一賊帥王慶雲。
慶雲以道洛骁果絕倫,得之甚喜,以為大将軍。
天光又與嶽度隴至慶雲所居水洛城。
慶雲、道洛頻出城拒戰,并擒之。
餘衆皆降,悉坑之,死者萬七千人。
三秦、河、渭、瓜、涼、鄯州鹹來歸款。
賊帥夏州人宿勤明達降于平涼,後複叛,嶽又讨擒之。
天光雖為元帥,而嶽功效居多。
加車騎将軍,進爵為伯,邑二千戶。
尋授都督泾北豳二夏四州諸軍事、泾州刺史,進爵為公。
天光入洛,使嶽行雍州刺史。
建明中,拜骠騎大将軍,增邑五百戶。
普泰初,除都督二岐東秦三州諸軍事
取勝之道,計将安出?”嶽對曰:“夫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
将軍士馬一精一強,位任隆重。
若首舉義旗,伐叛匡主,何往而不克,何向而不摧。
古人雲:“朝謀不及夕,言發不俟駕”,此之謂矣。
”榮與天穆相顧良久,曰:“卿此言,真丈夫之志也。
” 未幾而魏孝明帝暴崩,榮疑有故,乃舉兵赴洛。
配嶽甲卒二千為先驅,至河一陰一。
榮既殺害朝士,時齊神武為榮軍都督,勸榮稱帝,左右多欲同之,榮疑未決。
嶽乃從容進而言曰:“将軍首舉義兵,共除一奸一逆,功勤未立,逆有此謀,可謂速禍,未見其福。
”榮尋亦自悟,乃尊立孝莊。
嶽又勸榮誅齊神武以謝天下。
左右鹹言:“高歡雖複庸疏,言不思難,今四方尚梗,事藉武臣,請舍之,收其後效。
”榮乃止。
以定策功,授前将軍、太中大夫,賜爵樊城(郡)〔鄉〕男。
複為榮前軍都督,破葛榮于滏口。
遷平東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坐事免。
诏尋複之。
從平元颢,轉左光祿大夫、武衛将軍。
時萬俟醜奴僭稱大号,關中一騷一動,朝廷深以為憂。
榮将遣嶽讨之。
嶽私謂其兄勝曰:“醜奴擁秦、隴之兵,足為勍敵。
若嶽往而無功,罪責立至;假令克定,恐讒愬生焉。
”勝曰:“汝欲何計自安?”嶽曰:“請爾朱氏一人為元帥,嶽副貳之,則可矣。
”勝然之,乃請于榮。
榮大悅,乃以天光為使持節、督二雍二岐諸軍事、骠騎大将軍、雍州刺史,以嶽為持節、假衛将軍、左大都督,又以征西将軍代郡侯莫陳悅為右〔大〕都督,并為天光之副以讨之。
時赤水蜀賊,阻兵斷路。
天光之衆,不滿二千。
及軍次潼關,天光有難色。
嶽曰:“蜀賊草竊而已,公尚遲疑,若遇大敵,将何以戰。
”天光曰:“今日之事,一以相委,公宜為吾制之。
”于是進軍,賊拒戰于渭北,破之,獲馬二千疋,軍威大振。
天光與嶽進至雍州,榮又續遣兵至。
時醜奴自率大衆圍岐州,遣其大行台尉遲菩薩、仆射萬俟仵同向武功,南渡渭水〔攻趨栅。
天光使嶽率千騎赴〕援。
菩薩攻栅已克,還岐州。
嶽以輕騎八百北渡渭,擒其縣令二人,獲甲首四百,殺掠其民以挑。
菩薩率步騎二萬至渭北。
嶽以輕騎數十與菩薩隔水交言。
嶽稱揚國威,菩薩自言強盛,往複數反。
菩薩乃自驕踞,令省事傳語嶽。
嶽怒曰:“我與菩薩言,卿是何人,與我對語?”省事恃隔水,應答不遜。
嶽舉弓射之,應弦而倒。
時已一逼一暮,于是各還。
嶽密于渭南傍水,分一精一騎數十為一處,随地形便置之。
明日,自将百餘騎,隔水與賊相見。
嶽漸前進,先所置騎随嶽而進,騎既漸增,賊不複測其多少。
行二十裡許,至水淺可濟之處,嶽便馳馬東出,以示奔遁。
賊謂嶽走,乃棄步兵,南渡渭水,輕騎追嶽。
嶽東行十餘裡,依橫岡設伏兵以待之。
賊以路險不得齊進,前後繼至,半度岡東,嶽乃回與賊戰,身先士卒,急擊之,賊便退走。
嶽号令所部,賊下馬者,皆不聽殺。
賊顧見之,便悉投馬。
俄而虜獲三千人,馬亦無遺,遂擒菩薩。
仍渡渭北,降步卒萬餘,并收其辎重。
醜奴尋棄岐州,北走安定,置栅于平亭。
天光方自雍至岐,與(兵)〔嶽〕合勢。
軍至汧、渭之間,宣言遠近曰:“今氣候漸熱,非征讨之時,待秋涼更圖進取。
”醜奴聞之,遂以為實,分遣諸軍散營農于岐州之北百裡細川,使其太尉侯元進領兵五千,據險立栅。
其千人以下為栅者有數處,且戰且守。
嶽知其勢分,乃密與天光嚴備。
晡時,潛遣輕騎先行路,于後諸軍盡發。
昧旦,攻圍元進栅,拔之,即擒元進。
諸所俘執皆放之,自餘諸栅悉降。
嶽星言徑趣泾州,其刺史俟幾長貴以城降。
醜奴乃棄平亭而走,欲向高平。
嶽輕騎急追,明日,及醜奴于平涼之長坑,一戰擒之。
高平城中又執蕭寶寅以(歸)〔降〕。
賊行台萬俟道洛率衆六千,退保牽屯山。
嶽攻之。
道洛敗,率千騎而走,追之不及,遂得入隴,投略一陽一賊帥王慶雲。
慶雲以道洛骁果絕倫,得之甚喜,以為大将軍。
天光又與嶽度隴至慶雲所居水洛城。
慶雲、道洛頻出城拒戰,并擒之。
餘衆皆降,悉坑之,死者萬七千人。
三秦、河、渭、瓜、涼、鄯州鹹來歸款。
賊帥夏州人宿勤明達降于平涼,後複叛,嶽又讨擒之。
天光雖為元帥,而嶽功效居多。
加車騎将軍,進爵為伯,邑二千戶。
尋授都督泾北豳二夏四州諸軍事、泾州刺史,進爵為公。
天光入洛,使嶽行雍州刺史。
建明中,拜骠騎大将軍,增邑五百戶。
普泰初,除都督二岐東秦三州諸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