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十四 列傳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律惡兆之驕悍,懼其陵己,勒兵不肯進。
勝以其攜貳,遂率麾下降于齊神武。
度律軍以此先退,遂大敗。
太昌初,以勝為領軍将軍,尋除侍中。
孝武帝将圖齊神武,以勝弟嶽擁衆關西,欲廣其勢援,乃拜勝為都督三荊、二郢、南襄、南雍七州諸軍事,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加授南道大行台尚書左仆射。
勝攻梁下溠戍,擒其戍主尹道珍等。
又使人誘動蠻王文道期,率其種落歸款。
梁雍州刺史蕭續擊道期不利,漢南大駭。
勝遣大都督獨孤信、軍司史甯。
歐一陽一酇城。
南雍州刺史長孫亮、南荊州刺史李魔憐、大都督王元軌取久山、白洎,都督拔略昶、史仵龍取義城、均口,擒梁将莊思延,獲甲卒數千人。
攻馮翊、安定、(馮)〔沔〕一陽一,并平之。
勝軍于樊、鄧之間。
梁武敕續曰:“賀拔勝北間骁将,爾宜慎之。
”續遂城守不敢出。
尋進位中書令,增邑二千戶,進爵琅邪郡公。
續遣柳仲禮守谷城,勝攻之未拔。
屬齊神武與帝有隙,诏勝引兵赴洛,至廣州,猶豫未進,而帝已西遷。
勝還軍南一陽一,遣右丞(楊)〔一陽一〕休之奉表入關,又令府長史元颍行州事。
勝自率所部,将西赴關中,進至淅一陽一,诏封勝太保、錄尚書事。
時齊神武已陷潼關,屯軍華一陰一。
勝乃還荊州。
州民鄧誕執元颍,北引侯景。
勝至,景逆擊之,勝軍不利,率麾下數百騎,南奔梁。
在江表三年,梁武帝遇之甚厚。
勝常乞師北讨齊神武,既不果,乃求還。
梁武帝許之,親餞于南苑。
勝自是之後,每行執弓矢,見鳥獸南向者皆不射之,以申懷德之志也。
既至長安,詣阙謝罪。
朝廷嘉其還,乃授太師。
後從太祖擒窦泰于小必,加授中軍大都督。
又從太祖攻弘農。
勝自陝津先渡河,東魏将高幹遁,勝追獲,囚之。
下河北,擒郡守孫晏。
崔乂。
從破東魏軍于沙苑,追奔至河上。
仍與李弼别攻河東,略定汾、绛。
增邑并前五千戶。
河橋之役,勝大破東魏軍。
太祖命勝收其降卒而還。
及齊神武悉衆攻玉壁,勝以前軍大都督從太祖追之于汾北。
又從戰邙山。
時太祖見齊神武旗鼓,識之,乃募敢勇三千人,配勝以犯其軍。
勝适與齊神武相遇,因告之曰:“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也。
”時募士皆用短兵接戰,勝持矛追齊神武數裡,刃垂及之。
會勝馬為流矢所中,死,比副騎至,齊神武已逸去。
勝歎曰:“今日之事,吾不執弓矢者,天也!”是歲,勝諸子在東者,皆為齊神武所害。
勝憤恨,因動氣疾。
大統十年,薨于位。
臨終,手書與太祖曰:“勝萬裡杖策,歸身阙庭,冀望與公掃除逋寇。
不幸殒斃,微志不申。
願公内先協和,順時而動。
若死而有知,猶望魂飛賊庭,以報恩遇耳。
”太祖覽書,流涕久之。
勝長于喪亂之中,尤工武藝,走馬射飛鳥,十中其五六。
太祖每雲:“諸将對敵,神色皆動,唯賀拔公臨陣如平常,真大勇也。
”自居重位,始一愛一墳籍。
乃招引文儒,讨論義理。
一性一又通率,重義輕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仗及書千餘卷而已。
初,勝至關中,自以年位素重,見太祖不拜,尋而自悔,太祖亦有望焉。
後從太祖宴于昆明池,時有雙凫遊于池上,太祖乃授弓矢于勝曰:“不見公射久矣,請以為歡。
”勝射之,一發俱中。
因拜太祖曰:“使勝得奉神武,以讨不庭,皆如此也。
”太祖大悅。
自是恩禮日重,勝亦盡誠推奉焉。
贈定冀等十州諸軍事、定州刺史、太宰、錄尚書事,谥曰貞獻。
明帝二年,以勝配享太祖廟庭。
勝無子,以弟嶽子仲華嗣。
大統三年,賜爵樊城公。
魏廢帝時,為通直郎、散騎常侍,遷黃門郎,加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六官建,拜守廟下大夫。
孝闵帝踐阼,襲爵琅邪公,除利州刺史。
大象末,位至江陵總管。
勝兄弟三人,并以豪俠知名。
兄允字阿泥,魏孝武時,位至太尉,封燕郡王,為神武所害。
嶽字阿鬥泥。
少有大志,一愛一施好士。
初為太學生,及長,能左右馳射,骁果絕人。
不讀兵書而暗與之合,識者鹹異之。
與父兄誅衛可孤之後,廣一陽一王元深以嶽為帳内軍主。
又表為強一弩一将軍。
後與兄勝俱鎮恒州。
州陷,投爾朱榮。
榮待之甚厚,以為别将,尋為都督。
每居帳下,與計事,多與榮意合,益重之。
榮士馬既衆,遂與元天穆謀入匡朝廷。
謂嶽曰:“今女主臨朝,政歸近習。
盜賊蜂起,海内沸騰,王師屢出,覆亡相繼。
吾累世受恩,義同休戚。
今欲親率士馬
勝以其攜貳,遂率麾下降于齊神武。
度律軍以此先退,遂大敗。
太昌初,以勝為領軍将軍,尋除侍中。
孝武帝将圖齊神武,以勝弟嶽擁衆關西,欲廣其勢援,乃拜勝為都督三荊、二郢、南襄、南雍七州諸軍事,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加授南道大行台
勝攻梁下溠戍,擒其戍主尹道珍等。
又使人誘動蠻王文道期,率其種落歸款。
梁雍州刺史蕭續擊道期不利,漢南大駭。
勝遣大都督獨孤信、軍司史甯。
歐一陽一酇城。
南雍州刺史長孫亮、南荊州刺史李魔憐、大都督王元軌取久山、白洎,都督拔略昶、史仵龍取義城、均口,擒梁将莊思延,獲甲卒數千人。
攻馮翊、安定、(馮)〔沔〕一陽一,并平之。
勝軍于樊、鄧之間。
梁武敕續曰:“賀拔勝北間骁将,爾宜慎之。
”續遂城守不敢出。
尋進位中書令,增邑二千戶,進爵琅邪郡公。
續遣柳仲禮守谷城,勝攻之未拔。
屬齊神武與帝有隙,诏勝引兵赴洛,至廣州,猶豫未進,而帝已西遷。
勝還軍南一陽一,遣右丞(楊)〔一陽一〕休之奉表入關,又令府長史元颍行州事。
勝自率所部,将西赴關中,進至淅一陽一,诏封勝太保、錄尚書事。
時齊神武已陷潼關,屯軍華一陰一。
勝乃還荊州。
州民鄧誕執元颍,北引侯景。
勝至,景逆擊之,勝軍不利,率麾下數百騎,南奔梁。
在江表三年,梁武帝遇之甚厚。
勝常乞師北讨齊神武,既不果,乃求還。
梁武帝許之,親餞于南苑。
勝自是之後,每行執弓矢,見鳥獸南向者皆不射之,以申懷德之志也。
既至長安,詣阙謝罪。
朝廷嘉其還,乃授太師。
後從太祖擒窦泰于小必,加授中軍大都督。
又從太祖攻弘農。
勝自陝津先渡河,東魏将高幹遁,勝追獲,囚之。
下河北,擒郡守孫晏。
崔乂。
從破東魏軍于沙苑,追奔至河上。
仍與李弼别攻河東,略定汾、绛。
增邑并前五千戶。
河橋之役,勝大破東魏軍。
太祖命勝收其降卒而還。
及齊神武悉衆攻玉壁,勝以前軍大都督從太祖追之于汾北。
又從戰邙山。
時太祖見齊神武旗鼓,識之,乃募敢勇三千人,配勝以犯其軍。
勝适與齊神武相遇,因告之曰:“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也。
”時募士皆用短兵接戰,勝持矛追齊神武數裡,刃垂及之。
會勝馬為流矢所中,死,比副騎至,齊神武已逸去。
勝歎曰:“今日之事,吾不執弓矢者,天也!”是歲,勝諸子在東者,皆為齊神武所害。
勝憤恨,因動氣疾。
大統十年,薨于位。
臨終,手書與太祖曰:“勝萬裡杖策,歸身阙庭,冀望與公掃除逋寇。
不幸殒斃,微志不申。
願公内先協和,順時而動。
若死而有知,猶望魂飛賊庭,以報恩遇耳。
”太祖覽書,流涕久之。
勝長于喪亂之中,尤工武藝,走馬射飛鳥,十中其五六。
太祖每雲:“諸将對敵,神色皆動,唯賀拔公臨陣如平常,真大勇也。
”自居重位,始一愛一墳籍。
乃招引文儒,讨論義理。
一性一又通率,重義輕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仗及書千餘卷而已。
初,勝至關中,自以年位素重,見太祖不拜,尋而自悔,太祖亦有望焉。
後從太祖宴于昆明池,時有雙凫遊于池上,太祖乃授弓矢于勝曰:“不見公射久矣,請以為歡。
”勝射之,一發俱中。
因拜太祖曰:“使勝得奉神武,以讨不庭,皆如此也。
”太祖大悅。
自是恩禮日重,勝亦盡誠推奉焉。
贈定冀等十州諸軍事、定州刺史、太宰、錄尚書事,谥曰貞獻。
明帝二年,以勝配享太祖廟庭。
勝無子,以弟嶽子仲華嗣。
大統三年,賜爵樊城公。
魏廢帝時,為通直郎、散騎常侍,遷黃門郎,加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六官建,拜守廟下大夫。
孝闵帝踐阼,襲爵琅邪公,除利州刺史。
大象末,位至江陵總管。
勝兄弟三人,并以豪俠知名。
兄允字阿泥,魏孝武時,位至太尉,封燕郡王,為神武所害。
嶽字阿鬥泥。
少有大志,一愛一施好士。
初為太學生,及長,能左右馳射,骁果絕人。
不讀兵書而暗與之合,識者鹹異之。
與父兄誅衛可孤之後,廣一陽一王元深以嶽為帳内軍主。
又表為強一弩一将軍。
後與兄勝俱鎮恒州。
州陷,投爾朱榮。
榮待之甚厚,以為别将,尋為都督。
每居帳下,與計事,多與榮意合,益重之。
榮士馬既衆,遂與元天穆謀入匡朝廷。
謂嶽曰:“今女主臨朝,政歸近習。
盜賊蜂起,海内沸騰,王師屢出,覆亡相繼。
吾累世受恩,義同休戚。
今欲親率士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