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十一 列傳第三 晉蕩公護 叱羅協 馮遷

關燈
十裡,涪水北,置栅以應之。

    同一逼一州城。

    城中糧少,軍人乏食。

    協撫安内外,鹹無異心。

    遣儀同伊婁訓、大都督司馬裔等将步騎千餘人,夜渡涪水擊雄傑,一戰破之。

    令公以雄傑敗,亦棄栅走還本郡。

    複與鄧朏等更率萬餘人,于郡東南隔水置栅,斷絕驿路。

    協遣儀同楊長樂,與司馬裔等率師讨之;複遣大都督裴孟嘗領百姓繼進,為其聲勢。

    孟嘗既至梓潼,值水漲不得即渡。

    而王令公、鄧朏見孟嘗騎少,乃将三千餘人圍之數重。

    孟嘗以衆寡不敵,各棄馬短兵接戰。

    從辰至午,于陣斬令公及朏等。

    賊徒既失渠帥,遂即散走。

    其徒一黨一仍據舊栅。

    而孟嘗方得渡水與長樂合。

    即勒兵攻栅,經三日,賊乃請降。

    此後數有反叛,協辄遣兵讨平之。

    魏恭帝三年,太祖征協入朝,論蜀中事,乃賜姓宇文氏,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戶。

    晉公護既殺孫恒、李植等,欲委腹心于司會柳慶、司憲令狐整等。

    慶、整并辭不堪,俱薦協。

    語在慶、整傳。

    護遂征協入朝。

    既至,護引與同宿,深寄托之。

    協欣然承奉,誓以軀命自效。

    護大悅,以為得協之晚。

    即授軍司馬,委以兵事。

    尋轉治禦正,又授護府長史,進爵為公,增邑一千戶。

    常在護側,陳說時事,多被納用。

    世宗知其材識庸淺,每折之。

    數謂之曰:“汝何知也!”猶以護所親任,難即屏黜,每含容之。

    及世宗崩,便授協司會中大夫、中外府長史。

    協形貌瘦小,舉措褊急。

    既以得志,每自矜高。

    朝士有來請事者,辄雲“汝不解,吾今教汝”,及其所言,多乖事衷。

    當時莫不笑之。

     保定二年,追論平蜀功,别封一子縣侯。

    又于蜀中食邑一千戶,入其租賦之半。

    晉公護以協竭忠于己,每提獎之,頻考上中,賞以粟帛。

    遷少保,轉少傅,進位大将軍,爵南一陽一郡公,兼營作副監。

    宮室既成,以功賜爵洛邑縣公,回授一子。

    協既受護重委,冀得婚連帝室,乃求複舊姓叱羅氏。

    護為奏請,高祖許之。

    又進位柱國。

    護以協年老,許其緻仕,而協貪榮,未肯告退。

    護誅,協除名。

    建德三年,高祖以協宿齒,授儀同三司,賜爵南一陽一郡公,時與論說舊事。

    是歲卒,年七十六。

    子金嗣。

    馮遷字羽化。

    父漳,州從事。

    及遷官達,追贈儀同三司、陝州刺史。

    遷少修謹,有幹能,州辟從事。

    魏神龜中,刺史楊鈞引為中兵參軍事,轉定襄令,尋為并州水曹參軍。

    所曆之職,鹹以勤恪著稱。

     及魏孝武西遷,乃棄官,與直合将軍馮靈豫入關。

    即從魏孝武複潼關,定回洛,除給事中。

    後從太祖擒窦泰,複弘農,戰沙苑,皆有功。

    授都督、龍骧将軍、羽林監,封獨顯縣伯,邑六百戶。

    及洛一陽一之戰,遷先登陷陣,遂中重瘡,僅得不死。

    以功加輔國将軍、軍師都督,進爵為侯。

    久之,出為廣漢郡守。

    時蜀土初平,人情擾動,遷政存簡恕,夷俗頗安之。

    魏恭帝二年,就加車騎将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鎮樊城。

    尋拜漢東郡守。

     孝闵帝踐阼,入為晉公護府掾,加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進爵臨高縣公。

    尋遷護府司錄,進授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遷一性一質直,小心畏慎,雖居樞要,不以勢位加人。

    兼明練時事,善于斷決。

    每校閱文簿,孜孜不倦,從辰逮夕,未嘗休止。

    以此甚為護所委任。

    後以其朝之舊齒,欲以衣錦榮之,乃授陝州刺史,進爵隆山郡公,增邑并前二千戶。

    遷本寒微,不為時輩所重,一旦刺舉本州,唯以謙恭接待鄉邑,人無怨者。

     複入為司錄,轉工部中大夫,曆軍司馬,遷小司空。

    自天和已後,遷以年老,委任稍衰。

    及護誅,猶除名。

    建德末,卒于家,時年七十八。

    子恕,位至儀同三司、伏夷鎮将、平寇縣伯。

     護所委信者,又有朔方邊平,位至大将軍、軍司馬、護府司馬。

    護敗,亦除名。

    史臣曰:仲尼有言:“可與适道,未可與權。

    ”夫道者,率禮之謂也;權者,反經之謂也。

    率禮由乎正理,易以成佐世之功;反經系乎非常,難以定匡時之業。

    故得其人則治,伊尹放太甲,周旦相孺子是也;不得其人則亂,新都遷漢鼎,晉氏傾魏族是也。

    是以先王明上下之序,聖人重君臣之分。

    委質同于股肱,受爵均其休戚。

    當其親受顧托,位居宰衡,雖複承利劍,臨沸鼎,不足以詟其慮;據帝圖,君海内,不足以回其心。

    若斯人者,固以功與山嶽争其高,名與穹壤齊其久矣。

     有周受命之始,宇文護寔預艱難。

    及太祖崩殂,諸子沖幼,群公懷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

    卒能變魏為周,俾危獲乂者,護之力也。

    向使加之以禮讓,繼之以忠貞,桐宮有悔過之期,未央終天年之數,則前史所載,焉足以道哉。

    然護寡于學術,昵近群小,威福在己,征伐自出。

    有人臣無君之心,為人主不堪之事。

    忠孝大節也,違之而不疑;廢弒至逆也,行之而無悔。

    終于身首橫分,妻孥為戮,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