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十一 列傳第三 晉蕩公護 叱羅協 馮遷
關燈
小
中
大
,或多遺漏;伏奉論述,次第分明。
一則以悲,一則以喜。
當鄉裡破敗之日,薩保年已十餘歲,鄰曲舊事,猶自記憶;況家門禍難,親戚流離,奉辭時節,先後慈訓,刻肌刻骨,常纏心腑。
天長喪亂,四海橫流。
太祖乘時,齊朝撫運,兩河、三輔,各值神機。
原其事迹,非相負背。
太祖升遐,未定天保,薩保屬當猶子之長,親受顧命。
雖身居重任,職當憂責,至于歲時稱慶,子孫在庭,顧視悲摧,心情斷絕,胡顔履戴,負媿神明。
霈然之恩,既以沾洽,一愛一敬之至,施及傍人。
草木有心,禽魚感澤,況在人倫,而不銘戴。
有家有國,信義為本,伏度來期,已應有日。
一得奉見慈顔,永畢生願。
生死肉骨,豈過今恩,負山戴嶽,未足勝荷。
二國分隔,理無書信,主上以彼朝不絕子母一之恩,亦賜許奉答。
不期今日,得通家問,伏紙嗚咽,言不宣心。
蒙寄薩保别時所留錦袍表,年歲雖久,宛然猶識,抱此悲泣。
至于拜見,事歸忍死,知複何心!齊朝不即發遣,更令與護書,要護重報,往返再三,而母竟不至。
朝議以其失信,令有司移齊曰:夫有義則存,無信不立,山嶽猶輕,兵食非重。
故言誓弗違,重耳所以享國;祝史無媿,随會所以為盟。
未有司牧生民,君臨有國,可以忘義而多食言者也。
自數屬屯夷,時鐘圮隔,皇家親戚,淪陷三紀。
仁姑、世母,望絕生還。
彼朝以去夏之初,德音爰發,已送仁姑,許歸世母。
乃稱煩暑,指克來秋。
謂其信必由衷,嘉言無爽。
今落木戒候,冰霜行及,方為世母虛設詭詞,未議言歸,更征酬答。
子女玉帛,既非所須,保境甯民,又雲匪報。
詳觀此意,全乖本圖。
一愛一人以禮,豈為姑息。
要子責誠,質親求報,實傷和氣,有悖天經。
我之周室,太祖之天下也,焉可捐國顧家,殉名虧實!不害所養,斯曰仁人。
卧鼓潛鋒,孰非深計。
若令疊争尺寸,兩競錐刀,瓦震長平,則趙分為二;兵出函谷,則韓裂為三。
安得猶全,謂無損益。
大冢宰位隆将相,情兼家國,銜悲茹血,分畢冤魂,豈意噬指可尋,倚門應至。
徒聞善始,卒無令終,百辟震驚,三軍憤惋。
不為孝子,當作忠臣。
去歲北軍深入,數俘城下。
雖曰班師,餘功未遂。
今茲馬首南向,更期重入。
晉人角之,我之職矣。
聞諸道路,早已戒嚴,非直北拒,又将南略。
傥欲自送,此之願也。
如或嬰城,未能求敵,诘朝請見,與君周旋。
為惠不終,祇增深怨。
一愛一親無慢,垂訓尼父;矜恤窮老,贻則周文。
環玦之義,事不由此,自應内省,豈宜有間。
移書未送而母至。
舉朝慶悅,大赦天下。
護與母睽隔多年,一旦聚集,凡所資奉,窮極華盛。
每四時伏臘,高祖率諸親戚,行家人之禮,稱觞上壽。
榮貴之極,振古未聞。
是年也,突厥複率衆赴期。
護以齊氏初送國親,未欲即事征讨,複慮失信蕃夷,更生邊患。
不得已,遂請東征。
九月,诏曰:“神若軒皇,尚雲三戰;聖如姬武,且曰一戎。
弧矢之威,幹戈之用,帝王大器,誰能去兵。
太祖丕受天明,造我周室,日月所照,罔不率從。
高氏乘釁跋扈,竊有并、冀,世濟其惡,腥穢彰聞。
皇天震怒,假手突厥,驅略汾晉,掃地無遺。
季孟勢窮,伯珪日蹙,坐待滅亡,鑒之愚智。
故突厥班師,仍屯彼境,更集諸部,傾國齊至,星流電擊,數道俱進,期在仲冬,同會并、邺。
大冢宰晉公,朕之懿昆,任隆伊、呂,平一宇宙,惟公是屬。
朕當親執斧钺,廟庭祗受。
有司宜勒衆軍,量程赴集。
進止遲速,委公處分。
”于是征二十四軍及左右廂散隸、及秦隴巴蜀之兵、諸蕃國之衆二十萬人。
十月,帝于廟庭授護斧钺。
出軍至潼關,乃遣柱國尉遲迥率一精一兵十萬為前鋒,大将軍權景宣率山南之兵出豫州,少師楊摽出轵關。
護連營漸進,屯軍弘農。
迥攻圍洛一陽一。
柱國齊公憲、鄭國公達奚武等營于邙山。
護一性一無戎略,且此行也,又非其本心。
故師出雖久,無所克獲。
護本令塹斷河一陽一之路,遏其救兵,然後同攻洛一陽一,使其内外隔絕。
諸将以為齊兵必不敢出,唯斥候而已。
值連日一陰一霧,齊騎直前,圍洛之軍,一時潰散。
唯尉遲迥率數十騎扞敵,齊公憲又督邙山諸将拒之,乃得全軍而返。
權景宣攻克豫州,尋以洛一陽一圍解,亦引軍退。
楊摽于轵關戰沒。
護于是班師。
以無功,與諸将稽首請罪,帝弗之責也。
天和二年,護母薨,尋有诏起令視事。
四年,護巡曆北邊城鎮,至靈州而還。
五年,又诏曰:“光宅曲阜,魯用郊天之樂;地處參墟,晉有大搜之禮。
所以言時計功,昭德紀行。
使持節、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柱國大将軍、大冢宰晉國公,體道居貞,含和誕德,地居戚右,才表棟攏國步艱難,寄深夷險,皇綱締構,事均休戚。
故以迹冥殆庶,理契如仁。
今文軌尚隔,方隅猶阻,典策未備,聲名多阙,宜賜軒懸之
一則以悲,一則以喜。
當鄉裡破敗之日,薩保年已十餘歲,鄰曲舊事,猶自記憶;況家門禍難,親戚流離,奉辭時節,先後慈訓,刻肌刻骨,常纏心腑。
天長喪亂,四海橫流。
太祖乘時,齊朝撫運,兩河、三輔,各值神機。
原其事迹,非相負背。
太祖升遐,未定天保,薩保屬當猶子之長,親受顧命。
雖身居重任,職當憂責,至于歲時稱慶,子孫在庭,顧視悲摧,心情斷絕,胡顔履戴,負媿神明。
霈然之恩,既以沾洽,一愛一敬之至,施及傍人。
草木有心,禽魚感澤,況在人倫,而不銘戴。
有家有國,信義為本,伏度來期,已應有日。
一得奉見慈顔,永畢生願。
生死肉骨,豈過今恩,負山戴嶽,未足勝荷。
二國分隔,理無書信,主上以彼朝不絕子母一之恩,亦賜許奉答。
不期今日,得通家問,伏紙嗚咽,言不宣心。
蒙寄薩保别時所留錦袍表,年歲雖久,宛然猶識,抱此悲泣。
至于拜見,事歸忍死,知複何心!齊朝不即發遣,更令與護書,要護重報,往返再三,而母竟不至。
朝議以其失信,令有司移齊曰:夫有義則存,無信不立,山嶽猶輕,兵食非重。
故言誓弗違,重耳所以享國;祝史無媿,随會所以為盟。
未有司牧生民,君臨有國,可以忘義而多食言者也。
自數屬屯夷,時鐘圮隔,皇家親戚,淪陷三紀。
仁姑、世母,望絕生還。
彼朝以去夏之初,德音爰發,已送仁姑,許歸世母。
乃稱煩暑,指克來秋。
謂其信必由衷,嘉言無爽。
今落木戒候,冰霜行及,方為世母虛設詭詞,未議言歸,更征酬答。
子女玉帛,既非所須,保境甯民,又雲匪報。
詳觀此意,全乖本圖。
一愛一人以禮,豈為姑息。
要子責誠,質親求報,實傷和氣,有悖天經。
我之周室,太祖之天下也,焉可捐國顧家,殉名虧實!不害所養,斯曰仁人。
卧鼓潛鋒,孰非深計。
若令疊争尺寸,兩競錐刀,瓦震長平,則趙分為二;兵出函谷,則韓裂為三。
安得猶全,謂無損益。
大冢宰位隆将相,情兼家國,銜悲茹血,分畢冤魂,豈意噬指可尋,倚門應至。
徒聞善始,卒無令終,百辟震驚,三軍憤惋。
不為孝子,當作忠臣。
去歲北軍深入,數俘城下。
雖曰班師,餘功未遂。
今茲馬首南向,更期重入。
晉人角之,我之職矣。
聞諸道路,早已戒嚴,非直北拒,又将南略。
傥欲自送,此之願也。
如或嬰城,未能求敵,诘朝請見,與君周旋。
為惠不終,祇增深怨。
一愛一親無慢,垂訓尼父;矜恤窮老,贻則周文。
環玦之義,事不由此,自應内省,豈宜有間。
移書未送而母至。
舉朝慶悅,大赦天下。
護與母睽隔多年,一旦聚集,凡所資奉,窮極華盛。
每四時伏臘,高祖率諸親戚,行家人之禮,稱觞上壽。
榮貴之極,振古未聞。
是年也,突厥複率衆赴期。
護以齊氏初送國親,未欲即事征讨,複慮失信蕃夷,更生邊患。
不得已,遂請東征。
九月,诏曰:“神若軒皇,尚雲三戰;聖如姬武,且曰一戎。
弧矢之威,幹戈之用,帝王大器,誰能去兵。
太祖丕受天明,造我周室,日月所照,罔不率從。
高氏乘釁跋扈,竊有并、冀,世濟其惡,腥穢彰聞。
皇天震怒,假手突厥,驅略汾晉,掃地無遺。
季孟勢窮,伯珪日蹙,坐待滅亡,鑒之愚智。
故突厥班師,仍屯彼境,更集諸部,傾國齊至,星流電擊,數道俱進,期在仲冬,同會并、邺。
大冢宰晉公,朕之懿昆,任隆伊、呂,平一宇宙,惟公是屬。
朕當親執斧钺,廟庭祗受。
有司宜勒衆軍,量程赴集。
進止遲速,委公處分。
”于是征二十四軍及左右廂散隸、及秦隴巴蜀之兵、諸蕃國之衆二十萬人。
十月,帝于廟庭授護斧钺。
出軍至潼關,乃遣柱國尉遲迥率一精一兵十萬為前鋒,大将軍權景宣率山南之兵出豫州,少師楊摽出轵關。
護連營漸進,屯軍弘農。
迥攻圍洛一陽一。
柱國齊公憲、鄭國公達奚武等營于邙山。
護一性一無戎略,且此行也,又非其本心。
故師出雖久,無所克獲。
護本令塹斷河一陽一之路,遏其救兵,然後同攻洛一陽一,使其内外隔絕。
諸将以為齊兵必不敢出,唯斥候而已。
值連日一陰一霧,齊騎直前,圍洛之軍,一時潰散。
唯尉遲迥率數十騎扞敵,齊公憲又督邙山諸将拒之,乃得全軍而返。
權景宣攻克豫州,尋以洛一陽一圍解,亦引軍退。
楊摽于轵關戰沒。
護于是班師。
以無功,與諸将稽首請罪,帝弗之責也。
天和二年,護母薨,尋有诏起令視事。
四年,護巡曆北邊城鎮,至靈州而還。
五年,又诏曰:“光宅曲阜,魯用郊天之樂;地處參墟,晉有大搜之禮。
所以言時計功,昭德紀行。
使持節、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柱國大将軍、大冢宰晉國公,體道居貞,含和誕德,地居戚右,才表棟攏國步艱難,寄深夷險,皇綱締構,事均休戚。
故以迹冥殆庶,理契如仁。
今文軌尚隔,方隅猶阻,典策未備,聲名多阙,宜賜軒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