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關燈
小
中
大
靜皇帝諱衍,後改為闡,宣帝長子也。
母曰朱皇後。
建德二年六月,生于東宮。
大象元年正月癸卯,封魯王。
戊午,立為皇太子。
二月辛巳,宣帝于邺宮傳位授帝,居正一陽一宮。
二年夏五月乙未,宣帝寝疾,诏帝入宿于露門學。
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台,廢正一陽一宮。
大赦天下,停洛一陽一宮作。
庚戌,上天元上皇太後尊号為太皇太後。
天元聖皇太後李氏為太帝太後,天元大皇後楊氏為皇太後,天大皇後朱氏為帝太後。
其天中大皇後陳氏、天右大皇後元氏、天左大皇後尉遲氏并出俗為尼。
柱國、漢王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上柱國、揚州總管、随國公楊堅為假黃钺、左大丞相,柱國、秦王贽為上柱國。
帝居諒闇,百官總己以聽于左大丞相。
壬子,以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為相州總管。
罷入市稅錢。
六月戊午,以柱國許國公宇文善、神武公窦毅、修武公侯莫陳瓊、大安公閻慶并為上柱國。
趙王招、陳王純、越王(達)〔盛〕、代王(盛)〔達〕、滕王逌來朝。
庚申,複行佛、道二教,舊沙門、道士一精一誠自守者,簡令入道。
辛酉,以柱國杞國公椿、燕國公于寔、郜國公賀拔伏恩并為上柱國。
甲子,相州總管尉遲迥舉兵不受代。
诏發關中兵,即以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軍讨之。
上柱國、畢王賢以謀執政,被誅。
以上柱國秦王贽為大冢宰,杞國公椿為大司徒。
己巳,诏南定、北光、衡、巴四州民為宇文亮抑為奴婢者,并免為民,複其本業。
甲戌,有赤氣起西方,漸東行,遍天。
庚辰,罷諸魚池及山澤公禁者,與百姓共之。
以柱國、蔣國公梁睿為益州總管。
秋七月甲申,突厥送齊範一陽一王高紹義。
庚寅,申州刺史李慧起兵。
辛卯,月掩氐東南星。
甲午,月掩南鬥第六星。
庚子,诏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荥州刺史、邵國公宇文冑舉兵,遣大将軍、清河公楊素讨之。
青州總管尉遲勤舉兵。
丁未,随公楊堅為都督内外諸軍事。
己酉,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舉兵,以柱國、楊國公王誼為行軍元帥,率軍讨之。
壬子,歲星與太白合于張,有流星大如鬥,出五(軍)〔車〕,東北流,光明燭地。
趙王招、越王盛以謀執政被誅。
癸醜,封皇弟術為邺王,衎為郢王。
是月,豫州、荊州、襄州三總管内諸蠻,各率種落反,焚燒村驿,攻亂郡縣。
八月庚申,益州總管王謙舉兵不受代,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率軍讨之。
丁卯,封上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宿國公,開府怡昂為鄯國公。
庚午,韋孝寬破尉遲迥于邺城,迥自一殺,相州平。
移相州于安一陽一,其邺城及邑居皆毀廢之。
分相州一陽一平郡置一毛一州,昌黎郡置魏州。
丙子,以漢王贊為太師,上柱國并州總管申國公李穆為太傅,宋王實為大前疑,秦王贽為大右弼,燕國公于寔為大左輔。
己卯,诏曰:朕祗承洪業,二載于茲。
藉祖考之休,憑宰輔之力,經天緯地,四海晏如。
逆賊尉遲迥,才質凡庸,志懷一奸一慝,因緣戚屬,位冠朝倫。
屬上天降禍,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
獨幸天災,欣然放命,稱兵擁衆,便懷問鼎。
乃诏六師,肅茲九伐,而兇徒孔熾,充原蔽野。
諸将肆雷霆之威,壯士縱貔貅之勢,芟夷萦拂,所在如莽,直指漳濱,擒斬元惡,群醜喪魄,鹹集鼓下。
順高秋之氣,就上天之誅,兩河妖孽,一朝清蕩。
自朝及野,喜抃相趨。
昔上皇之時,不言為治,聖人宰物,有教而已。
未戢幹戈,實深慚德。
思弘寬簡之政,用副億兆之心,可大赦天下。
其共迥元謀,執迷不悟,及迥子侄,逆人司馬消難、王謙等,不在赦例。
庚辰,司馬消難擁其衆以魯山、甑山二鎮奔陳,遣大将軍、宋安公元景山率衆追擊,俘斬五百餘人,鄖州平。
沙州氐帥、開府楊永安聚衆應王謙,遣大将軍、樂甯公達奚儒讨之。
楊素破宇文冑于荥州,斬冑于石濟。
以上柱國、神武公窦毅為大司馬,齊國公于智為大司空。
廢
母曰朱皇後。
建德二年六月,生于東宮。
大象元年正月癸卯,封魯王。
戊午,立為皇太子。
二月辛巳,宣帝于邺宮傳位授帝,居正一陽一宮。
二年夏五月乙未,宣帝寝疾,诏帝入宿于露門學。
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台,廢正一陽一宮。
大赦天下,停洛一陽一宮作。
庚戌,上天元上皇太後尊号為太皇太後。
天元聖皇太後李氏為太帝太後,天元大皇後楊氏為皇太後,天大皇後朱氏為帝太後。
其天中大皇後陳氏、天右大皇後元氏、天左大皇後尉遲氏并出俗為尼。
柱國、漢王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上柱國、揚州總管、随國公楊堅為假黃钺、左大丞相,柱國、秦王贽為上柱國。
帝居諒闇,百官總己以聽于左大丞相。
壬子,以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為相州總管。
罷入市稅錢。
六月戊午,以柱國許國公宇文善、神武公窦毅、修武公侯莫陳瓊、大安公閻慶并為上柱國。
趙王招、陳王純、越王(達)〔盛〕、代王(盛)〔達〕、滕王逌來朝。
庚申,複行佛、道二教,舊沙門、道士一精一誠自守者,簡令入道。
辛酉,以柱國杞國公椿、燕國公于寔、郜國公賀拔伏恩并為上柱國。
甲子,相州總管尉遲迥舉兵不受代。
诏發關中兵,即以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軍讨之。
上柱國、畢王賢以謀執政,被誅。
以上柱國秦王贽為大冢宰,杞國公椿為大司徒。
己巳,诏南定、北光、衡、巴四州民為宇文亮抑為奴婢者,并免為民,複其本業。
甲戌,有赤氣起西方,漸東行,遍天。
庚辰,罷諸魚池及山澤公禁者,與百姓共之。
以柱國、蔣國公梁睿為益州總管。
秋七月甲申,突厥送齊範一陽一王高紹義。
庚寅,申州刺史李慧起兵。
辛卯,月掩氐東南星。
甲午,月掩南鬥第六星。
庚子,诏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荥州刺史、邵國公宇文冑舉兵,遣大将軍、清河公楊素讨之。
青州總管尉遲勤舉兵。
丁未,随公楊堅為都督内外諸軍事。
己酉,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舉兵,以柱國、楊國公王誼為行軍元帥,率軍讨之。
壬子,歲星與太白合于張,有流星大如鬥,出五(軍)〔車〕,東北流,光明燭地。
趙王招、越王盛以謀執政被誅。
癸醜,封皇弟術為邺王,衎為郢王。
是月,豫州、荊州、襄州三總管内諸蠻,各率種落反,焚燒村驿,攻亂郡縣。
八月庚申,益州總管王謙舉兵不受代,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率軍讨之。
丁卯,封上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宿國公,開府怡昂為鄯國公。
庚午,韋孝寬破尉遲迥于邺城,迥自一殺,相州平。
移相州于安一陽一,其邺城及邑居皆毀廢之。
分相州一陽一平郡置一毛一州,昌黎郡置魏州。
丙子,以漢王贊為太師,上柱國并州總管申國公李穆為太傅,宋王實為大前疑,秦王贽為大右弼,燕國公于寔為大左輔。
己卯,诏曰:朕祗承洪業,二載于茲。
藉祖考之休,憑宰輔之力,經天緯地,四海晏如。
逆賊尉遲迥,才質凡庸,志懷一奸一慝,因緣戚屬,位冠朝倫。
屬上天降禍,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
獨幸天災,欣然放命,稱兵擁衆,便懷問鼎。
乃诏六師,肅茲九伐,而兇徒孔熾,充原蔽野。
諸将肆雷霆之威,壯士縱貔貅之勢,芟夷萦拂,所在如莽,直指漳濱,擒斬元惡,群醜喪魄,鹹集鼓下。
順高秋之氣,就上天之誅,兩河妖孽,一朝清蕩。
自朝及野,喜抃相趨。
昔上皇之時,不言為治,聖人宰物,有教而已。
未戢幹戈,實深慚德。
思弘寬簡之政,用副億兆之心,可大赦天下。
其共迥元謀,執迷不悟,及迥子侄,逆人司馬消難、王謙等,不在赦例。
庚辰,司馬消難擁其衆以魯山、甑山二鎮奔陳,遣大将軍、宋安公元景山率衆追擊,俘斬五百餘人,鄖州平。
沙州氐帥、開府楊永安聚衆應王謙,遣大将軍、樂甯公達奚儒讨之。
楊素破宇文冑于荥州,斬冑于石濟。
以上柱國、神武公窦毅為大司馬,齊國公于智為大司空。
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