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二 帝紀第二 文帝下
關燈
小
中
大
以此情受位,則天下之大,可不言而治矣。
昔堯、舜之為君,稷、契之為臣,用此道也。
及後世衰微,此道遂廢,乃以官職為私恩,爵祿為榮惠。
人君之命官也,親則授之,一愛一則任之。
人臣之受位也,可以尊身而潤屋者,則迂道而求之;損身而利物者,則巧言而辭之。
于是至公之道沒,而一奸一詐之萌生。
天下不治,正為此矣。
今聖主中興,思去澆僞。
諸在朝之士,當念職事之艱難,負阙之招累,夙夜兢兢,如臨深履保才堪者,則審己而當之;不堪者,則收短而避之。
使天官不妄加,王爵不虛受,則淳素之風,庶幾可反。
冬十月大閱于白水,遂西狩岐一陽一。
十二年春,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反。
瓜州民張保害刺史成慶,以州應仲和。
太祖遣開府獨孤信讨之。
東魏遣其将侯景侵襄州,太祖遣開府若幹惠率輕騎擊之。
至穰,景遁去。
夏五月,獨孤信平涼州,擒仲和,遷其民六千餘家于長安。
瓜州都督令狐延起義誅張保,瓜州平。
七月,太祖大會諸軍于鹹一陽一。
九月,齊神武圍玉壁,大都督韋孝寬力戰拒守,齊神武攻圍六旬不能下,其士卒死者什二三。
會齊神武有疾,燒營而退。
十三年春正月,茹茹寇高平,至于方城。
是月,齊神武薨。
其子澄嗣,是為文襄帝。
與其河南大行台侯景有隙,景不自安,遣使請舉河南六州來附。
齊文襄遣其将韓軌、厍狄幹等圍景于颍川。
三月,太祖遣開府李弼率軍援之,軌等遁去。
景請留收輯河南,遂徙鎮豫州。
于是遣開府王思政據颍川,弼引軍還。
秋七月,侯景密圖附梁。
太祖知其謀,悉追還前後所配景将士。
景懼,遂叛。
冬,太祖奉魏帝西狩于岐一陽一。
十四年春,魏帝诏封太祖長子毓為甯都郡公,食邑三千戶。
初,太祖以平元颢、納孝莊帝之功,封甯都縣子,至是改縣為郡,而以封毓,用彰勤王之始也。
夏五月,進授太祖太師。
太祖奉魏太子巡撫西境,自新平出安定,登隴,刻石紀事。
下安一陽一,至原州,曆北長城,大狩。
将東趣五原,至蒲川,聞魏帝不豫,遂還。
既至,帝疾已愈,于是還華州。
是歲,東魏遣其将高嶽、慕容紹宗、劉豐生等,率衆十餘萬圍王思政于颍川。
十五年春,太祖遣大将軍趙貴帥軍至穰,兼督東南諸州兵以援思政。
高嶽起堰,引洧水以灌城,自颍川以北皆為陂澤,救兵不得至。
夏六月,颍川陷。
初,侯景自豫州附梁,後遂度江,圍建業。
梁司州刺史柳仲禮以本朝有難,帥兵援之。
梁竟陵郡守孫暠舉郡來附,太祖使大都督符貴往鎮之。
及景克建業,仲禮還司州,率衆來寇,暠以郡叛。
太祖大怒。
冬十一月,遣開府楊忠率兵與行台仆射長孫儉讨之,攻克随郡。
忠進圍仲禮長史馬岫于安陸。
是歲,盜殺齊文襄于邺,其弟洋讨賊,擒之,仍嗣其事,是為文宣帝。
十六年春正月,柳仲禮率衆來援安陸,楊忠逆擊于漴頭,大破之,擒仲禮,悉虜其衆。
馬岫以城降。
三月,魏帝封太祖第二子震為武邑公,邑二千戶。
先是,梁雍州刺史、嶽一陽一王察與其叔父荊州刺史、湘東王繹不睦,乃稱蕃來附,遣其世子嶚為質。
及楊忠擒仲禮,繹懼,複遣其子方平來朝。
夏五月,齊文宣廢其主元善見而自立。
秋七月,太祖率諸軍東伐,拜章武公導為大将軍,總督留守諸軍事,屯泾北以鎮關中。
九月丁巳,軍出長安。
時連雨,自秋及冬,諸軍馬驢多死。
遂于弘農北造橋濟河,自蒲阪還。
于是河南自洛一陽一,河北自平一陽一以東,遂入于齊矣。
十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太子嗣位,太祖以冢宰總百揆。
梁邵陵王蕭綸侵安陸,大将軍楊忠讨擒之。
冬十月,太祖遣大将軍王雄出子午,伐上津、魏興;大将軍達奚武出散關,伐南鄭。
魏廢帝元年春,王雄平上津、魏興,以其地置東梁州。
夏四月,達奚武圍南鄭,月餘,梁州刺史、宜豐侯蕭循以州降。
武執循還長安。
秋八月,東梁州民叛,率衆圍州城,太祖複遣王雄讨之。
侯景之克建業也,還奉梁武帝為主。
居數旬,梁武以憤恚薨。
景又立其子綱,尋而廢綱自立。
歲餘,綱弟繹讨景,擒之,遣其舍人魏彥來告,仍嗣位于江陵,是為元帝。
二年春,魏帝诏太祖去丞相大行台,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二月,東梁州平,遷其豪帥于雍州。
三月,太祖遣大将軍、魏安公尉遲迥率衆伐梁武陵王蕭紀于蜀。
夏四月,太祖勒銳騎三萬西踰隴,度金城河,至姑臧。
吐谷渾震懼,遣使獻其方物。
五月,蕭紀潼州刺史楊幹運以州降,引迥軍向成都。
秋七月,太祖自姑臧至于長安。
八月,克成都,劍南平。
冬十一月,尚書元烈謀作亂,事發,伏誅。
三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
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
改流外品為九秩,亦以九為上。
又改置州郡及縣:改東雍為華州,北雍為宜州,南雍為蔡州,
昔堯、舜之為君,稷、契之為臣,用此道也。
及後世衰微,此道遂廢,乃以官職為私恩,爵祿為榮惠。
人君之命官也,親則授之,一愛一則任之。
人臣之受位也,可以尊身而潤屋者,則迂道而求之;損身而利物者,則巧言而辭之。
于是至公之道沒,而一奸一詐之萌生。
天下不治,正為此矣。
今聖主中興,思去澆僞。
諸在朝之士,當念職事之艱難,負阙之招累,夙夜兢兢,如臨深履保才堪者,則審己而當之;不堪者,則收短而避之。
使天官不妄加,王爵不虛受,則淳素之風,庶幾可反。
冬十月大閱于白水,遂西狩岐一陽一。
十二年春,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反。
瓜州民張保害刺史成慶,以州應仲和。
太祖遣開府獨孤信讨之。
東魏遣其将侯景侵襄州,太祖遣開府若幹惠率輕騎擊之。
至穰,景遁去。
夏五月,獨孤信平涼州,擒仲和,遷其民六千餘家于長安。
瓜州都督令狐延起義誅張保,瓜州平。
七月,太祖大會諸軍于鹹一陽一。
九月,齊神武圍玉壁,大都督韋孝寬力戰拒守,齊神武攻圍六旬不能下,其士卒死者什二三。
會齊神武有疾,燒營而退。
十三年春正月,茹茹寇高平,至于方城。
是月,齊神武薨。
其子澄嗣,是為文襄帝。
與其河南大行台侯景有隙,景不自安,遣使請舉河南六州來附。
齊文襄遣其将韓軌、厍狄幹等圍景于颍川。
三月,太祖遣開府李弼率軍援之,軌等遁去。
景請留收輯河南,遂徙鎮豫州。
于是遣開府王思政據颍川,弼引軍還。
秋七月,侯景密圖附梁。
太祖知其謀,悉追還前後所配景将士。
景懼,遂叛。
冬,太祖奉魏帝西狩于岐一陽一。
十四年春,魏帝诏封太祖長子毓為甯都郡公,食邑三千戶。
初,太祖以平元颢、納孝莊帝之功,封甯都縣子,至是改縣為郡,而以封毓,用彰勤王之始也。
夏五月,進授太祖太師。
太祖奉魏太子巡撫西境,自新平出安定,登隴,刻石紀事。
下安一陽一,至原州,曆北長城,大狩。
将東趣五原,至蒲川,聞魏帝不豫,遂還。
既至,帝疾已愈,于是還華州。
是歲,東魏遣其将高嶽、慕容紹宗、劉豐生等,率衆十餘萬圍王思政于颍川。
十五年春,太祖遣大将軍趙貴帥軍至穰,兼督東南諸州兵以援思政。
高嶽起堰,引洧水以灌城,自颍川以北皆為陂澤,救兵不得至。
夏六月,颍川陷。
初,侯景自豫州附梁,後遂度江,圍建業。
梁司州刺史柳仲禮以本朝有難,帥兵援之。
梁竟陵郡守孫暠舉郡來附,太祖使大都督符貴往鎮之。
及景克建業,仲禮還司州,率衆來寇,暠以郡叛。
太祖大怒。
冬十一月,遣開府楊忠率兵與行台仆射長孫儉讨之,攻克随郡。
忠進圍仲禮長史馬岫于安陸。
是歲,盜殺齊文襄于邺,其弟洋讨賊,擒之,仍嗣其事,是為文宣帝。
十六年春正月,柳仲禮率衆來援安陸,楊忠逆擊于漴頭,大破之,擒仲禮,悉虜其衆。
馬岫以城降。
三月,魏帝封太祖第二子震為武邑公,邑二千戶。
先是,梁雍州刺史、嶽一陽一王察與其叔父荊州刺史、湘東王繹不睦,乃稱蕃來附,遣其世子嶚為質。
及楊忠擒仲禮,繹懼,複遣其子方平來朝。
夏五月,齊文宣廢其主元善見而自立。
秋七月,太祖率諸軍東伐,拜章武公導為大将軍,總督留守諸軍事,屯泾北以鎮關中。
九月丁巳,軍出長安。
時連雨,自秋及冬,諸軍馬驢多死。
遂于弘農北造橋濟河,自蒲阪還。
于是河南自洛一陽一,河北自平一陽一以東,遂入于齊矣。
十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太子嗣位,太祖以冢宰總百揆。
梁邵陵王蕭綸侵安陸,大将軍楊忠讨擒之。
冬十月,太祖遣大将軍王雄出子午,伐上津、魏興;大将軍達奚武出散關,伐南鄭。
魏廢帝元年春,王雄平上津、魏興,以其地置東梁州。
夏四月,達奚武圍南鄭,月餘,梁州刺史、宜豐侯蕭循以州降。
武執循還長安。
秋八月,東梁州民叛,率衆圍州城,太祖複遣王雄讨之。
侯景之克建業也,還奉梁武帝為主。
居數旬,梁武以憤恚薨。
景又立其子綱,尋而廢綱自立。
歲餘,綱弟繹讨景,擒之,遣其舍人魏彥來告,仍嗣位于江陵,是為元帝。
二年春,魏帝诏太祖去丞相大行台,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二月,東梁州平,遷其豪帥于雍州。
三月,太祖遣大将軍、魏安公尉遲迥率衆伐梁武陵王蕭紀于蜀。
夏四月,太祖勒銳騎三萬西踰隴,度金城河,至姑臧。
吐谷渾震懼,遣使獻其方物。
五月,蕭紀潼州刺史楊幹運以州降,引迥軍向成都。
秋七月,太祖自姑臧至于長安。
八月,克成都,劍南平。
冬十一月,尚書元烈謀作亂,事發,伏誅。
三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
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
改流外品為九秩,亦以九為上。
又改置州郡及縣:改東雍為華州,北雍為宜州,南雍為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