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二 帝紀第二 文帝下
關燈
小
中
大
川,欲複降地。
太祖遣儀同宇文貴、梁遷等逆擊,大破之。
趙育來降。
東魏複遣将任祥率河南兵與雄合,儀同怡峰與貴、遷等複擊破之。
又遣都督韋孝寬取豫州。
是雲寶殺其東揚州刺史那(樁)〔椿〕,以州來附。
四年春三月,太祖率諸将入朝。
禮畢,還華州。
七月,東魏遣其将侯景、厍狄幹、高敖曹、(元)〔韓〕軌、可朱渾元、莫多婁貸文等圍獨孤信于洛一陽一。
齊神武繼其後。
先是,魏帝将幸洛一陽一拜園陵,會信被圍,诏太祖率軍救信,魏帝亦東。
八月庚寅,太祖至谷城,莫多婁貸文、可朱渾元來逆,臨陣斬貸文,元單騎遁免,悉虜其衆送弘農。
遂進軍瀍東。
是夕,魏帝幸太祖營,于是景等夜解圍去。
及旦,太祖率輕騎追之,至于河上。
景等北據河橋,南屬邙山為陣,與諸軍合戰。
太祖馬中流矢,驚逸,遂失所之,因此軍中擾亂。
都督李穆下馬授太祖,軍以複振。
于是大捷,斬高敖曹及其儀同李猛、西兖州刺史宋顯等,虜其甲士一萬五千,赴河死者以萬數。
是日置陣既大,首尾懸遠,從旦至未,戰數十合,氛霧四塞,莫能相知。
獨孤信、李遠居右,趙貴、怡峰居左,戰并不利,又未知魏帝及太祖所在,皆棄其卒先歸。
開府李虎、念賢等為後軍,遇信等退,即與俱還。
由是乃班師,洛一陽一亦失守。
大軍至弘農,守将皆已棄城西走。
所虜降卒在弘農者,因相與閉門拒守。
進攻拔之,誅其魁首數百人。
大軍之東伐也,關中留守兵少,而前後所虜東魏士卒,皆散在民間,乃謀為亂。
及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乃與公卿輔魏太子出次渭北。
關中大震恐,百姓相剽劫。
于是沙苑所俘軍人趙青雀、雍州民于伏德等遂反。
青雀據長安子城,伏德保鹹一陽一,與太守慕容思慶各收降卒,以拒還師。
長安大城民皆相率拒青雀,每日接戰。
魏帝留止阌鄉,遣太祖讨之。
長安父老見太祖至,悲且喜曰:“不意今日複得見公!”士女鹹相賀。
華州刺史導率軍襲鹹一陽一,斬思慶,擒伏德,南度渭與太祖會攻青雀,破之。
太傅梁景睿先以疾留長安,遂與青雀通謀,至是亦伏誅。
關中于是乃定。
魏帝還長安,太祖複屯華州。
冬十一月,東魏将侯景攻陷廣州。
十二月,是雲寶襲洛一陽一,東魏将王元軌棄城走。
都督趙剛襲廣州,拔之。
自襄、廣以西城鎮複内屬。
五年冬,大閱于華一陰一。
六年春,東魏将侯景出三鵶,将侵荊州,太祖遣開府李弼、獨孤信各率騎五千出武關,景乃退還。
夏,茹茹度河至夏州,太祖召諸軍屯沙苑以備之。
七年春三月,稽胡帥、夏州刺史劉平伏據上郡叛,遣開府于謹讨平之。
冬十一月,太祖奏行十二條制,恐百官不勉于職事,又下令申明之。
八年夏四月,大會諸軍于馬牧。
冬十月,齊神武侵汾、绛,圍玉壁。
太祖出軍蒲阪,将擊之。
軍至皂莢,齊神武退。
太祖度汾追之,遂遁去。
十二月,魏帝狩于華一陰一,大飨将士。
太祖率諸将朝于行在所。
九年春,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舉州來附,太祖帥師迎之,令開府李遠為前軍。
至洛一陽一,遣開府于謹攻柏谷塢,拔之。
三月,齊神武至河北。
太祖還軍瀍上以引之。
齊神武果度河,據邙山為陣,不進者數日。
太祖留辎重于瀍曲,士皆銜枚,夜登邙山。
未明,擊之,齊神武單騎為賀拔勝所逐,僅而獲免。
太祖率右軍若幹惠等大破齊神武軍,悉虜其步卒。
趙貴等五将軍居左,戰不利。
齊神武軍複合,太祖又不利,夜乃引還。
既入關,屯渭上。
齊神武進至陝,開府達奚武等率軍禦之,乃退。
太祖以邙山之戰,諸将失律,上表請自貶。
魏帝報曰:“公膺期作宰,義高匡合,仗钺專征,舉無遺算。
朕所以垂拱九載,實資元輔之力,俾九服甯谧,誠賴翊贊之功。
今大寇未殄,而以諸将失律,便欲自貶,深虧體國之誠。
宜抑此謙光,恤予一人。
”于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
冬十月,大閱于栎一陽一,還屯華州。
十年夏五月,太祖入朝。
秋七月,魏帝以太祖前後所上二十四條及十二條新制,方為中興永式,乃命尚書蘇綽更損益之,總為五卷,班于天下。
于是搜簡賢才,以為牧守令長,皆依新制而遣焉。
數年之間,百姓便之。
冬十月,大閱于白水。
十一年春三月,令曰:古之帝王所以外建諸侯内立百官者,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之,蓋以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是以博訪賢才,助己為治。
若其知賢也,則以禮命之。
其人聞命之日,則慘然曰:“凡受人之事,任人之勞,何舍己而從人。
”又自勉曰:“天生俊士,所以利時。
彼人主者,欲與我為治,安可苟辭。
”于是降心而受命。
及居官也,則晝不甘食,夜不甘寝,思所以上匡人主,下安百姓;不遑恤其私而憂其家,故妻子或有饑寒之弊而不顧也。
于是人主賜之以俸祿,尊之以軒冕,而不以為惠也。
賢臣受之,亦不以為德也。
位不虛加,祿不妄賜。
為人君者,誠能以此道授官,為人臣者,誠能
太祖遣儀同宇文貴、梁遷等逆擊,大破之。
趙育來降。
東魏複遣将任祥率河南兵與雄合,儀同怡峰與貴、遷等複擊破之。
又遣都督韋孝寬取豫州。
是雲寶殺其東揚州刺史那(樁)〔椿〕,以州來附。
四年春三月,太祖率諸将入朝。
禮畢,還華州。
七月,東魏遣其将侯景、厍狄幹、高敖曹、(元)〔韓〕軌、可朱渾元、莫多婁貸文等圍獨孤信于洛一陽一。
齊神武繼其後。
先是,魏帝将幸洛一陽一拜園陵,會信被圍,诏太祖率軍救信,魏帝亦東。
八月庚寅,太祖至谷城,莫多婁貸文、可朱渾元來逆,臨陣斬貸文,元單騎遁免,悉虜其衆送弘農。
遂進軍瀍東。
是夕,魏帝幸太祖營,于是景等夜解圍去。
及旦,太祖率輕騎追之,至于河上。
景等北據河橋,南屬邙山為陣,與諸軍合戰。
太祖馬中流矢,驚逸,遂失所之,因此軍中擾亂。
都督李穆下馬授太祖,軍以複振。
于是大捷,斬高敖曹及其儀同李猛、西兖州刺史宋顯等,虜其甲士一萬五千,赴河死者以萬數。
是日置陣既大,首尾懸遠,從旦至未,戰數十合,氛霧四塞,莫能相知。
獨孤信、李遠居右,趙貴、怡峰居左,戰并不利,又未知魏帝及太祖所在,皆棄其卒先歸。
開府李虎、念賢等為後軍,遇信等退,即與俱還。
由是乃班師,洛一陽一亦失守。
大軍至弘農,守将皆已棄城西走。
所虜降卒在弘農者,因相與閉門拒守。
進攻拔之,誅其魁首數百人。
大軍之東伐也,關中留守兵少,而前後所虜東魏士卒,皆散在民間,乃謀為亂。
及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乃與公卿輔魏太子出次渭北。
關中大震恐,百姓相剽劫。
于是沙苑所俘軍人趙青雀、雍州民于伏德等遂反。
青雀據長安子城,伏德保鹹一陽一,與太守慕容思慶各收降卒,以拒還師。
長安大城民皆相率拒青雀,每日接戰。
魏帝留止阌鄉,遣太祖讨之。
長安父老見太祖至,悲且喜曰:“不意今日複得見公!”士女鹹相賀。
華州刺史導率軍襲鹹一陽一,斬思慶,擒伏德,南度渭與太祖會攻青雀,破之。
太傅梁景睿先以疾留長安,遂與青雀通謀,至是亦伏誅。
關中于是乃定。
魏帝還長安,太祖複屯華州。
冬十一月,東魏将侯景攻陷廣州。
十二月,是雲寶襲洛一陽一,東魏将王元軌棄城走。
都督趙剛襲廣州,拔之。
自襄、廣以西城鎮複内屬。
五年冬,大閱于華一陰一。
六年春,東魏将侯景出三鵶,将侵荊州,太祖遣開府李弼、獨孤信各率騎五千出武關,景乃退還。
夏,茹茹度河至夏州,太祖召諸軍屯沙苑以備之。
七年春三月,稽胡帥、夏州刺史劉平伏據上郡叛,遣開府于謹讨平之。
冬十一月,太祖奏行十二條制,恐百官不勉于職事,又下令申明之。
八年夏四月,大會諸軍于馬牧。
冬十月,齊神武侵汾、绛,圍玉壁。
太祖出軍蒲阪,将擊之。
軍至皂莢,齊神武退。
太祖度汾追之,遂遁去。
十二月,魏帝狩于華一陰一,大飨将士。
太祖率諸将朝于行在所。
九年春,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舉州來附,太祖帥師迎之,令開府李遠為前軍。
至洛一陽一,遣開府于謹攻柏谷塢,拔之。
三月,齊神武至河北。
太祖還軍瀍上以引之。
齊神武果度河,據邙山為陣,不進者數日。
太祖留辎重于瀍曲,士皆銜枚,夜登邙山。
未明,擊之,齊神武單騎為賀拔勝所逐,僅而獲免。
太祖率右軍若幹惠等大破齊神武軍,悉虜其步卒。
趙貴等五将軍居左,戰不利。
齊神武軍複合,太祖又不利,夜乃引還。
既入關,屯渭上。
齊神武進至陝,開府達奚武等率軍禦之,乃退。
太祖以邙山之戰,諸将失律,上表請自貶。
魏帝報曰:“公膺期作宰,義高匡合,仗钺專征,舉無遺算。
朕所以垂拱九載,實資元輔之力,俾九服甯谧,誠賴翊贊之功。
今大寇未殄,而以諸将失律,便欲自貶,深虧體國之誠。
宜抑此謙光,恤予一人。
”于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
冬十月,大閱于栎一陽一,還屯華州。
十年夏五月,太祖入朝。
秋七月,魏帝以太祖前後所上二十四條及十二條新制,方為中興永式,乃命尚書蘇綽更損益之,總為五卷,班于天下。
于是搜簡賢才,以為牧守令長,皆依新制而遣焉。
數年之間,百姓便之。
冬十月,大閱于白水。
十一年春三月,令曰:古之帝王所以外建諸侯内立百官者,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之,蓋以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是以博訪賢才,助己為治。
若其知賢也,則以禮命之。
其人聞命之日,則慘然曰:“凡受人之事,任人之勞,何舍己而從人。
”又自勉曰:“天生俊士,所以利時。
彼人主者,欲與我為治,安可苟辭。
”于是降心而受命。
及居官也,則晝不甘食,夜不甘寝,思所以上匡人主,下安百姓;不遑恤其私而憂其家,故妻子或有饑寒之弊而不顧也。
于是人主賜之以俸祿,尊之以軒冕,而不以為惠也。
賢臣受之,亦不以為德也。
位不虛加,祿不妄賜。
為人君者,誠能以此道授官,為人臣者,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