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宣統帝溥儀

關燈
保護。

     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饷,仍如其舊。

     乙、關于清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于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産,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丙、關于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今因滿、蒙、回、藏各民族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産。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于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饷,仍舊支放。

     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一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一由信仰。

     以上條件,列為公文,由兩方代表照會各國駐北京公使,轉達各國政一府。

    不過,宣統皇帝退位以後,還在尋找機會,進行複辟。

     複辟溥儀退出皇位後,上演了一出張勳兵變、宣統複辟的鬧劇。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為大總統,段祺瑞為内閣總理。

    黎、段意見不合,時有沖突,稱“府院之争”。

    黎元洪召張勳率軍入京相助。

    張勳,少孤貧,後投軍。

    曾參加了中法之戰,升至參将。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參加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後升副将。

    三十四年(1908年),升雲南提督。

    宣統三年(1911年),任江南提督。

    武昌起義時,張勳鎮守南京,與起義新軍激戰于雨花台,戰敗後退守徐州。

    清廷任張勳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

    袁世凱當大總統後,張勳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

    宣統退位,張勳禁止部下剪辮,以示忠于清室,被稱為“辮帥”,其兵被稱為“辮子軍”。

    張勳以調解“府院之争”為名,于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帶3000辮子兵入京。

    五月十二日(6月30日)夜,張勳等潛入故宮,與陳寶琛等會議,将複辟事告知前清宗室。

    五月十三日(7月1日)淩晨,張勳穿紗袍馬褂,戴紅頂花翎,率康有為、北京政一府參謀總長兼陸軍總長王士珍等50餘人進入宮中。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到養心殿,召見張勳。

    張勳說:“共和不合咱的國情,隻有皇上複位,萬民才能得救。

    ”溥儀說:“我年齡小,當不了如此大任。

    ”張勳給溥儀講了康熙8歲做皇帝的故事。

    溥儀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溥儀将當天改為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7月1日)。

    溥儀連發九道上谕封官授爵:封黎元洪為一等公;授七位内閣議政大臣,他們是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授各部尚書:梁敦彥為外務部尚書、張鎮芳為度支部尚書、王士珍為參謀部大臣、雷震春為陸軍部尚書、朱家一寶為民政部尚書;授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授趙爾巽等為顧問大臣;授原各省督軍為總督、巡撫;授張勳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馮國璋為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等。

    十四日(7月2日),授瞿鴻等為大學士,補授沈曾植為學部尚書、薩鎮冰為海軍部尚書、勞乃宣為法部尚書、李盛铎為農工商部尚書、詹天佑為郵傳部尚書、貢桑諾爾布為理藩部尚書。

    要求全國“遵用正朔,懸挂龍旗”。

    當天,北京街上出現大門挂龍旗的現象。

     張勳率兵入京,溥儀第二次登極當皇帝,是為溥儀複辟或宣統複辟。

    這年為丁巳年,史稱“丁巳複辟”。

    但是,曆史教科書及論著文章稱作“張勳複辟”,這很值得商榷。

    “複辟”二字:“複”,《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複位。

    ”其意思是恢複;“辟”,《爾雅·釋诂》:“辟,君也。

    ”其意思是君位。

    “複”與“辟”兩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恢複君位或恢複帝位。

    這次宣統複辟,是由張勳統兵進京,扶持溥儀重新恢複皇位。

    張勳何許人也?張勳僅是一個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相當于省軍區司令。

    許多書文稱“張勳複辟”,其有何“辟”之可“複”?實際上是張勳兵變,溥儀複辟或宣統複辟,而不是張勳複辟。

     然而,黎元洪拒不受命,避居日本公使館,電令各省出師讨伐;電請馮國璋代行大總統,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湖南等省督軍通電反對複辟。

    十五日(3日),段祺瑞組織讨逆軍,自任總司令,讨伐張勳。

    十八日(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十九日(7日),南苑航空學校派飛機向宮中投下三枚炸彈。

    太妃們有的鑽到桌子底下,有的吓得驚叫,太監們更為驚慌,宮裡亂成一一團一。

    同日,讨逆軍敗張勳軍于廊坊。

    二十一日(9日),北京公使一團一照會清室,勸告其解除張勳武裝。

    二十四日(12日),讨逆軍進入北京,勳兵與戰,兵寡失敗。

    張勳逃到東交民巷荷蘭公使館内。

    溥儀的師傅和父親替他拟好批準張勳辭職的谕旨和退位诏書。

    這是溥儀的第二個退位诏書,溥儀看了放聲大哭。

    這年溥儀14歲。

    曆時12天的張勳兵變、溥儀複辟的鬧劇結束。

     溥儀複辟的鬧劇剛閉幕,溥儀出宮的悲劇又開場。

     溥儀複辟的一個後果是:許多人覺得“宣統太不安分了”!留溥儀在宮中,就等于給中華民國還留着一條辮子。

    舊皇宮成為複辟勢力的大本營。

    于是,引出北京政變。

     驅逐溥儀出宮的鹿鐘麟國民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

    11月4日,民國政一府國務會議讨論并通過馮玉祥關于驅逐溥儀出宮的議案。

    5日,正式下令将溥儀等驅逐出宮,廢除帝号。

    溥儀等成為國民。

     溥儀被一逼一出宮,事情來得突然。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