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宣統帝溥儀
關燈
小
中
大
福晉。
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溥儀的外祖父榮祿。
榮祿,蘇完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是清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後裔。
榮祿曾因貪一污罪,險些被肅順處斬。
後花銀子買了個直隸候補道。
同治初,榮祿為慈禧的親信,任總管内務府大臣。
同治帝死,光緒即位。
慈禧遇到難題:将來新皇帝的兒子與新皇帝、與同治帝的關系怎樣處置?對此,榮祿建言:等嗣皇帝(光緒)有子,承繼同治為嗣,兼承光緒之祧。
這為慈禧提一供了解決上述關系的方案,很讨慈禧喜歡。
光緒元年(1875年),榮祿兼步軍統領,後擢工部尚書。
二十年(1894年),任步軍統領。
疏薦袁世凱練新軍。
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二十四年(1898年),兼直隸總督、軍機大臣。
在戊戌政變中,袁世凱出賣機密、通過榮祿奏報慈禧太後。
當時任步軍統領的榮祿,奉懿旨捉拿康有為與梁啟超、斬譚嗣同等六君子。
慈禧西逃回銮後,加太子太保,轉文華殿大學士,即首席大學士。
榮祿身兼将相,權傾朝野。
《清史稿·榮祿傳》記載:“榮祿久直内廷,得太後信仗。
眷顧之隆,一時無比。
事無巨細,常待一言決焉。
”榮祿之女,常入宮中,慈禧喜一愛一,認作養女。
慈禧将她指配給載沣。
時載沣的生母劉佳氏已為他定親,奏告慈禧太後。
慈禧堅持給載沣指婚,劉佳氏隻有将兒子已訂婚之福晉退親。
載沣有兩位福晉,共有四子。
嫡福晉姓蘇完瓜爾佳氏,名幼蘭,大學士、軍機大臣榮祿之女、慈禧太後之養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與載沣完婚,生有兩子——長子溥儀,次子溥傑(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生)。
側福晉鄧佳氏,民國二年(1913年)完婚,生有二子:三子溥,早殇;四子溥任,後改名金友之,民國七年(1918年)生。
從上可以看出:慈禧親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繼承人——光緒帝載湉是親胞妹的兒子,大阿哥溥儁是親侄女的兒子,宣統帝溥儀是養女的兒子。
這表明慈禧在一愛一新覺羅宗室中,挑選同葉赫那拉氏有關系之人,一代大清興亡,系于懿親宮闱! 雖然兩代醇親王家出了兩個皇帝,但兩代醇親王還是謹謹慎慎,乾乾翼翼。
溥傑先生在《回憶醇親王府的生活》中寫道:“在慈禧和光緒的多年反目當中,在兩派你死我活常年明争暗鬥的既複雜又尖銳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榮祿等人詩酒往還,終于成為親戚關系;一方面也和光緒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會友地保持着相當的關系。
這是我的祖父所以能夠一生榮顯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
”醇親王載沣繼承乃父奕譞的家風,小心謹慎,明哲保身。
他的廳堂挂着楹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
”表明自己超然政治,讀書為樂,隻求平安無事。
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為做給别人看。
他還在一團一扇上寫着: 蝸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貧且随喜,不開口笑是癡人。
借布袋和尚的偈詩,表示自己與世無争,超然物外。
但這對溥儀似乎沒有多少影響。
溥儀短暫的皇帝生涯,經曆了“登極—退位—複辟”的曲折複雜過程。
這是清朝十二帝中獨一無二的。
慈禧皇太後于十月二十日懿旨由溥儀繼承皇位。
醇親王載沣領受要溥儀入宮的懿旨後,當日傍晚,同軍機大臣、内監們回府,将溥儀從醇親王府北府(今宋慶齡故居)迎入宮中。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當時的情形: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舊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裡發生了一場大混亂。
這邊老福晉不等聽完新就位的攝政王帶回來的懿旨,先昏過去了,王府太監和婦差丫頭們灌姜汁的灌姜汁,傳大夫的傳大夫,忙成一一團一;那邊又傳過來孩子的哭叫和大人們哄勸聲。
攝政王手忙腳亂地跑出跑進,一會兒招呼着随他一起來的軍機大臣和内監,叫人給孩子穿衣服,這時他忘掉了老福晉正昏迷不醒;一會被叫進去看老福晉,又忘掉了軍機大臣還等着送未來的皇帝進宮。
這樣鬧騰好大一陣,老福晉蘇醒過來,被扶送到裡面去歇了。
這裡未來的皇帝還在“抗旨”,連哭帶打地不讓内監過來抱他。
内監苦笑着看軍機大臣怎麼吩咐,軍機大臣則束手無策地等攝政王商量辦法,可是攝政王隻會點頭,什麼辦法也沒有。
——那一場混亂後來還虧着一乳一母給結束的。
一乳一母看我哭得可憐,拿出一奶一來喂我,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
這個卓越的舉動啟發了束手無策的老爺們。
軍機大臣和我父親商量了一下,決定由一乳一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監抱我見慈禧皇太後。
紫禁城西六宮溥儀從出生到3歲離開王府前,一直在祖母劉佳氏的撫育下。
醇王府的府例,頭生孩子過滿月後離開生母歸祖母撫育,第二個孩子由母親撫育。
所以,溥儀降生滿月之後,就在祖母劉佳氏膝下撫育。
溥儀回憶錄寫道:“祖母非常疼一愛一我的。
聽一乳一母說過,祖母每夜都要起來一兩次,過來看我。
她來的時候連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響聲驚動了我,這樣看我長到三歲。
”慈禧太後讓溥儀進宮的懿旨,改變了溥儀一生的命運。
溥儀離府進宮,第二天光緒皇帝死。
溥儀是三歲的孩童,一會兒到光緒靈前磕頭哭祭,一會兒到慈禧病榻前叩頭祈福。
溥儀面對光緒的遺體,也面對慈禧行将入木的軀體,在驚恐、陌生、寒冷與悲哀的氣氛中受着折磨。
第三天慈禧太後死。
光緒靈柩停在乾清宮,慈禧靈柩停在皇極殿。
兩喪并祭,一片悲戚。
十一月初九日,溥儀登極大典在太和殿舉行。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 我被他們折騰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氣奇冷,因此當他們把我擡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寶座上的時候,早超過了我的耐一性一限度。
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紮着哭喊:“我不
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溥儀的外祖父榮祿。
榮祿,蘇完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是清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後裔。
榮祿曾因貪一污罪,險些被肅順處斬。
後花銀子買了個直隸候補道。
同治初,榮祿為慈禧的親信,任總管内務府大臣。
同治帝死,光緒即位。
慈禧遇到難題:将來新皇帝的兒子與新皇帝、與同治帝的關系怎樣處置?對此,榮祿建言:等嗣皇帝(光緒)有子,承繼同治為嗣,兼承光緒之祧。
這為慈禧提一供了解決上述關系的方案,很讨慈禧喜歡。
光緒元年(1875年),榮祿兼步軍統領,後擢工部尚書。
二十年(1894年),任步軍統領。
疏薦袁世凱練新軍。
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二十四年(1898年),兼直隸總督、軍機大臣。
在戊戌政變中,袁世凱出賣機密、通過榮祿奏報慈禧太後。
當時任步軍統領的榮祿,奉懿旨捉拿康有為與梁啟超、斬譚嗣同等六君子。
慈禧西逃回銮後,加太子太保,轉文華殿大學士,即首席大學士。
榮祿身兼将相,權傾朝野。
《清史稿·榮祿傳》記載:“榮祿久直内廷,得太後信仗。
眷顧之隆,一時無比。
事無巨細,常待一言決焉。
”榮祿之女,常入宮中,慈禧喜一愛一,認作養女。
慈禧将她指配給載沣。
時載沣的生母劉佳氏已為他定親,奏告慈禧太後。
慈禧堅持給載沣指婚,劉佳氏隻有将兒子已訂婚之福晉退親。
載沣有兩位福晉,共有四子。
嫡福晉姓蘇完瓜爾佳氏,名幼蘭,大學士、軍機大臣榮祿之女、慈禧太後之養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與載沣完婚,生有兩子——長子溥儀,次子溥傑(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生)。
側福晉鄧佳氏,民國二年(1913年)完婚,生有二子:三子溥,早殇;四子溥任,後改名金友之,民國七年(1918年)生。
從上可以看出:慈禧親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繼承人——光緒帝載湉是親胞妹的兒子,大阿哥溥儁是親侄女的兒子,宣統帝溥儀是養女的兒子。
這表明慈禧在一愛一新覺羅宗室中,挑選同葉赫那拉氏有關系之人,一代大清興亡,系于懿親宮闱! 雖然兩代醇親王家出了兩個皇帝,但兩代醇親王還是謹謹慎慎,乾乾翼翼。
溥傑先生在《回憶醇親王府的生活》中寫道:“在慈禧和光緒的多年反目當中,在兩派你死我活常年明争暗鬥的既複雜又尖銳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榮祿等人詩酒往還,終于成為親戚關系;一方面也和光緒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會友地保持着相當的關系。
這是我的祖父所以能夠一生榮顯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
”醇親王載沣繼承乃父奕譞的家風,小心謹慎,明哲保身。
他的廳堂挂着楹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
”表明自己超然政治,讀書為樂,隻求平安無事。
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為做給别人看。
他還在一團一扇上寫着: 蝸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貧且随喜,不開口笑是癡人。
借布袋和尚的偈詩,表示自己與世無争,超然物外。
但這對溥儀似乎沒有多少影響。
溥儀短暫的皇帝生涯,經曆了“登極—退位—複辟”的曲折複雜過程。
這是清朝十二帝中獨一無二的。
慈禧皇太後于十月二十日懿旨由溥儀繼承皇位。
醇親王載沣領受要溥儀入宮的懿旨後,當日傍晚,同軍機大臣、内監們回府,将溥儀從醇親王府北府(今宋慶齡故居)迎入宮中。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當時的情形: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舊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裡發生了一場大混亂。
這邊老福晉不等聽完新就位的攝政王帶回來的懿旨,先昏過去了,王府太監和婦差丫頭們灌姜汁的灌姜汁,傳大夫的傳大夫,忙成一一團一;那邊又傳過來孩子的哭叫和大人們哄勸聲。
攝政王手忙腳亂地跑出跑進,一會兒招呼着随他一起來的軍機大臣和内監,叫人給孩子穿衣服,這時他忘掉了老福晉正昏迷不醒;一會被叫進去看老福晉,又忘掉了軍機大臣還等着送未來的皇帝進宮。
這樣鬧騰好大一陣,老福晉蘇醒過來,被扶送到裡面去歇了。
這裡未來的皇帝還在“抗旨”,連哭帶打地不讓内監過來抱他。
内監苦笑着看軍機大臣怎麼吩咐,軍機大臣則束手無策地等攝政王商量辦法,可是攝政王隻會點頭,什麼辦法也沒有。
——那一場混亂後來還虧着一乳一母給結束的。
一乳一母看我哭得可憐,拿出一奶一來喂我,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
這個卓越的舉動啟發了束手無策的老爺們。
軍機大臣和我父親商量了一下,決定由一乳一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監抱我見慈禧皇太後。
紫禁城西六宮溥儀從出生到3歲離開王府前,一直在祖母劉佳氏的撫育下。
醇王府的府例,頭生孩子過滿月後離開生母歸祖母撫育,第二個孩子由母親撫育。
所以,溥儀降生滿月之後,就在祖母劉佳氏膝下撫育。
溥儀回憶錄寫道:“祖母非常疼一愛一我的。
聽一乳一母說過,祖母每夜都要起來一兩次,過來看我。
她來的時候連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響聲驚動了我,這樣看我長到三歲。
”慈禧太後讓溥儀進宮的懿旨,改變了溥儀一生的命運。
溥儀離府進宮,第二天光緒皇帝死。
溥儀是三歲的孩童,一會兒到光緒靈前磕頭哭祭,一會兒到慈禧病榻前叩頭祈福。
溥儀面對光緒的遺體,也面對慈禧行将入木的軀體,在驚恐、陌生、寒冷與悲哀的氣氛中受着折磨。
第三天慈禧太後死。
光緒靈柩停在乾清宮,慈禧靈柩停在皇極殿。
兩喪并祭,一片悲戚。
十一月初九日,溥儀登極大典在太和殿舉行。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 我被他們折騰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氣奇冷,因此當他們把我擡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寶座上的時候,早超過了我的耐一性一限度。
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紮着哭喊:“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