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宣統帝溥儀

關燈
清朝十二帝中最後一位、登極時年齡最小、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宣統帝溥儀。

     對于光緒帝載湉和同治帝載淳的繼承人,慈禧皇太後先後有過兩個決策:第一,立溥儁為大阿哥,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第二,立溥儀承繼皇位,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

    從而演繹出同治與光緒之帝統的“立嗣—廢儲—再立”的戲劇一性一曆史故事。

     立嗣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

    慈禧認為:光緒從4歲進宮,自己費心撫養成一人,卻不聽話,搞戊戌變法。

    慈禧很傷心,想廢掉他。

    在光緒皇帝即位時,兩宮太後曾有一個說法,等将來光緒帝載湉有了兒子,再過繼給同治帝載淳為嗣。

    但光緒無子,同治統緒由誰來繼承?廢帝後,光緒又怎麼處置?慈禧反複思考這兩個難題。

    《崇陵傳信錄》記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完早朝之後,慈禧單獨召見榮祿。

    慈禧與榮祿有一段對話: 榮祿問:傳聞将有廢立事,信乎? 慈禧答:無有也。

    事故可行乎? 榮祿答:太後行之,誰敢謀其不可者!彼上(光緒)罪不明,外國公使将起而幹涉,此不可不慎也。

     慈禧問:事且露,奈何? 榮祿答:無妨也,上(光緒)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近宗近支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纂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 慈禧曰:汝言是也。

     慈禧與榮祿議立大阿哥,作為同治和光緒帝的繼承人,逐步取代光緒皇帝。

    由誰來做大阿哥呢?慈禧選中了載漪之子溥儁,為什麼? 端郡王載漪第一,從溥儁的父系來說,溥儁是一愛一新覺羅的血統。

    溥儁的曾祖父為嘉慶帝。

    嘉慶帝第三子惇親王綿恺沒有兒子,以道光(旻甯)第五子奕脤過繼給綿恺為後。

    奕脤是溥儁的祖父。

    奕脤第二子載漪是溥儁的父親。

    載漪又過繼給嘉慶帝第四子瑞親王綿忻之子瑞郡王奕(原名奕約)為後,襲貝勒。

    後載漪晉封為端郡王(應作瑞郡王,因述旨疏誤,錯瑞為端,遂因之)。

     第二,從溥儁的母系來說,溥儁有葉赫那拉氏的血統。

    《清史稿·綿忻傳》記載:“載漪福晉,承恩公桂祥女,太後姪也。

    ”就是說,溥儁既是慈禧太後一娘一家侄女的兒子,又是慈禧婆家堂侄的兒子,真是親上加親。

    近年有學者考證,《清史稿·綿忻傳》的上述記載有誤,溥儁的母親不是慈禧的侄女。

    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考證。

     15歲的溥儁處在一愛一新覺羅氏與葉赫那拉氏兩支血緣的交叉點上,因此被慈禧選作大阿哥。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被囚,慈禧太後訓政。

    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慈禧同榮祿作了上述對話後,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後懿旨,溥儁入繼穆宗同治為嗣,号“大阿哥”。

    随後大阿哥在弘德殿讀書,師傅為同治帝的嶽父、承恩公、尚書崇绮和大學士徐桐。

    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日,溥儁恭代皇上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

     廢儲慈禧預定庚子年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舉行光緒禅位典禮,改年号為“保慶”。

    但京師内外,議論紛紛。

    大學士榮祿與慶親王奕劻以各國公使有異議,各種勢力也反對,建議此事停止。

    不久,義和一團一事起,載漪笃信義和一團一,認為義和一團一是“義民”,不是“亂民”。

    五月,載漪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義和一團一圍攻東交民巷使館。

    七月,八國聯軍進一逼一京師,慈禧太後同光緒等一行西逃,載漪、溥儁父子随駕從行。

    慈禧逃到大同,命載漪為軍機大臣。

    十二月,以載漪為這次事變的禍首,奪爵位,戍新疆。

    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等回銮。

    途中,以載漪縱容義和一團一,獲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做“皇儲”,宣布廢除“大阿哥”名号。

    溥儁歸宗,仍為載漪兒子。

    另以醇親王奕譞第六子載洵為奕後。

    後來溥儁生活落魄,死得很慘。

     這出“大阿哥”的鬧劇剛收場,溥儀繼位的正劇又開場。

     再立《清德宗實錄》記載:光緒皇帝臨終前一天,慈禧懿旨由溥儀繼承皇位。

    慈禧皇太後又懿旨:“醇親王載沣,授為攝政王。

    ”醇親王載沣之子溥儀入承皇位,承繼同治皇帝為嗣,兼承光緒皇帝為嗣。

    後一天,慈禧皇太後葉赫那拉氏崩于西苑儀銮殿。

     慈禧為什麼選擇溥儀繼承皇位?這要從溥儀的家世說起。

     第一,溥儀的祖父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後胞妹。

    在溥儀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兒子中,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有三個人:第四子奕詝(鹹豐皇帝),第六子奕訢,第七子奕譞(光緒父親、溥儀祖父、鹹豐同父異母弟)。

    溥儀的祖父奕譞有四位福晉,共生7個兒子。

    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後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載湉(光緒帝),其餘三子早殇。

    第一側福晉顔紮氏,去世早,無子。

    第二側福晉劉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載沣、第六子載洵、第七子載濤。

    第三側福晉李佳氏,無子。

    簡單地說,奕譞嫡福晉葉赫那拉氏雖生育四個兒子,實際上隻有一個存活,就是光緒皇帝。

    第一、第三側福晉沒有兒子。

    第二側福晉劉佳氏雖生育三個兒子,但過繼出去兩個,家中隻剩下第五子,就是溥儀的父親載沣。

    就是說,奕譞七個兒子中,早殇三位,繼承皇位一位(光緒帝),過繼出去二位,隻留下一位,就是溥儀的父親載沣。

     第二,溥儀的母親是慈禧的養女。

    奕譞過世時,載沣8歲,因醇親王“世襲罔替”而承襲為醇親王。

    載沣承襲醇親王後,18歲開始在朝廷上效力,後任閱兵大臣。

    慈禧懿旨将心腹權臣榮祿之女,又是慈禧認作養女的蘇完瓜爾佳氏,指配給載沣為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