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光緒帝載湉

關燈
光緒皇帝名載湉,4歲登極,在位34年,享年38歲。

    年号光緒,意為繼承光大鹹豐統緒。

    載湉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繼大統的皇帝,是大清國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緒皇帝38年的人生曆程,可以分作四個時期:從出生到4歲為醇親王子時期,從4歲到17歲為少帝時期,從17歲到28歲為親政時期,從28歲到38歲為“囚帝”時期。

     下面先從載湉4歲入繼大統說起。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病死。

    同治沒有兒子,皇位由誰繼承? 據《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光緒朝東華錄》、《翁同龢日記》等書記載: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酉時(17~19時),同治帝崩于皇宮養心殿東暖閣。

    戌時(19~21時),兩宮太後在養心殿西暖閣,召見惇親王奕譞、恭親王奕訢等王公大臣29人,谕曰:“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需幼者乃可教育。

    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

    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

    ”宣布:“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 就是說,讓醇親王奕譞之次子4歲的載湉入繼皇位,成為大清國的第十一位皇帝。

    諸臣奉懿旨退下,軍機大臣退到軍機處拟旨。

    一個時辰之後,“亥正(22時),請見面,遞旨意,太後哭而聽之”。

    然後,派人到醇親王府(南府)接載湉入宮,到同治的禦榻前,叩頭号哭,即正皇位。

     又宣布懿旨:“皇帝龍馭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

    ”就是說,先将載湉過繼給早已去世的鹹豐皇帝(廟号“文宗”)為子,即皇帝位。

    将來載湉有了兒子,再過繼給同治為嗣子。

    頒布這道谕旨,與吳可讀一屍一谏的悲劇有關。

    吳可讀,道光進士,官禦史,為人耿直敢言。

    烏魯木齊提督成祿濫殺平民,被告論斬。

    有的官員請改死緩。

    吳可讀奏言:“請斬成祿以謝甘民,再斬臣以謝成祿。

    ”因言語過于憨直,被降三級。

    光緒五年(1879年),同治奉安惠陵。

    吳可讀自己請求送葬,夜間在薊州廢寺中自一殺。

    懷中揣有一封遺疏,奏請讓将來光緒的兒子繼承同治為嗣。

    這件事震動朝廷上下。

     慈禧為什麼要選擇載湉(光緒)入繼皇位呢?這要從道光說起。

     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長子奕緯、次子奕綱、三子奕繼皆早死;第四子奕詝即鹹豐皇帝;第五子奕脤過繼給惇親王綿恺(嘉慶帝第三子)為嗣,襲惇郡王,晉親王;第六子恭親王奕訢任議政王、軍機大臣;第七子醇郡王奕譞,同治十一年晉親王;第八子鐘郡王奕詥,同治七年死;第九子孚郡王奕譓。

    當時入繼大統的可能人選應當是“溥”字輩(永、綿、奕、載、溥、毓、恒、啟),道光帝長孫是載治之子溥倫,慈禧以其宗支疏遠而不同意立溥倫。

    溥倫時年17歲,如立溥倫慈禧便不能垂簾聽政。

    那就隻有在“載”字輩找。

    恭親王奕訢長子載澂無子,第二子載滢出繼。

    且慈禧根本不願意立載澂、載滢,因其父為恭親王奕訢,若立他們中的一人,則恭親王的權力過大,對自己不利;那就在醇親王奕譞家裡找。

    醇親王奕譞有4位福晉,共生育7個兒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殇,第二子為載湉,就是光緒皇帝。

    第四子為載洸、第五子為載沣(宣統皇帝的父親)、第六子為載洵、第七子為載濤。

    醇親王奕譞于鹹豐十年(1860年),年19歲,奉旨同慈禧的妹妹葉赫那拉氏成婚。

    當時,慈禧還是懿貴妃,受鹹豐帝一寵一愛一。

    她曾說:“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妒我,但皆為我所制。

    ”後又生皇子載淳,其地位更為鞏固。

    懿貴妃在深宮之内,接觸外人的機會少,能見到的男一性一除太監外,就是幾個小叔子,即皇六弟奕訢、皇七弟奕譞和皇九弟奕譓(皇八弟奕詥已死)。

    懿貴妃有個胞妹尚待字閨中,她時常想在宗室中找個妹夫。

    在三位小叔子中,就年齡而言,奕訢已結婚分府,奕譓又偏小;就一性一格而言,奕訢過于機變,奕譓又羞怯腼腆。

    懿貴妃看中皇七弟奕譞。

    鹹豐十年(1860年),醇郡王奕譞奉旨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胞妹成婚。

    依例,奕譞應分府出宮,受賜在宣武門内太平湖東岸建府邸(今中央音樂學院和三十四中學址)。

    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後稱醇親王府南府(光緒做皇帝後,依雍親王府後升為雍和宮例,改為醇親王祠;慈禧皇太後懿旨又将什刹海北岸的一座貝子府賜給醇親王奕譞,這裡又稱醇親王府北府,也就是今宋慶齡故居)。

    載湉就出生在這裡,是醇郡王與慈禧妹妹的骨肉。

     醇親王奕譞在鹹豐朝的11年間,除10歲那年因鹹豐登極按例封為醇郡王之外,幾乎沒有受到大的晉封。

    鹹豐病逝時,奕譞20歲。

    這一年,妻子的親姐姐做了皇太後。

    他以姻娅至親,而受到重用。

    在“辛酉政變”中,奕譞受懿旨,帶侍衛、親兵到密雲半壁店,将随梓宮回京的協辦大學士、贊襄政務大臣肅順在熟睡中擒拿,押回北京後處斬。

    奕譞在這次政變中,為妻姐慈禧立下奇功。

    辛酉政變之後,醇郡王奕譞官階疊升:封為都統、禦前大臣、領侍衛内大臣、管神機營、管善捕營等。

    同治三年(1864年),加親王銜。

    四年(1865年),命在弘德殿行走。

    十一年(1872年),晉親王。

     同治帝死後,慈禧皇太後懿旨,由其外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入繼大統。

    據《清史稿·奕譞傳》記載:“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

    ”爾後,“舁回家内,身戰心搖,如癡如夢”。

    因為兒子載湉入繼大統當皇帝,這是福,還是禍?事情叵測,吉兇難料。

     慈禧一言定載湉(光緒)繼承皇位,這是對清朝皇室祖制的重大改變。

    太後懿旨召見列名者有29人之多,可謂空前。

    這說明非皇子入承大統,為大清首次,既示鄭重,又免物議。

    載湉繼承鹹豐為嗣皇帝,這實在是清朝皇儲嗣立的又一次大改制: 第一,慈禧改變皇位父死子繼的祖制。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由皇八子皇太極繼承皇位,皇太極死後由皇九子福臨(順治)繼承皇位,福臨死後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繼承皇位,康熙死後由皇四子胤禛(雍正)繼承皇位,雍正死後由皇四子弘曆(乾隆)繼承皇位,乾隆死後由皇十五子颙琰(嘉慶)繼承皇位,嘉慶死後由皇次子旻甯(道光)繼承皇位,道光死後由皇四子奕詝(鹹豐)繼承皇位,鹹豐死後由皇長子載淳繼承皇位,同治死後卻由堂弟載湉繼承皇位。

     第二,慈禧改變皇位繼承程序的祖制。

    清太祖、太宗的遺位繼承人由滿洲貴族會議決定,順治、康熙用遺诏決定皇位繼承人,雍正創建秘密立儲制度,乾隆、嘉慶、道光、鹹豐都是這樣繼位的,同治沒有兄弟,順利繼承皇位。

    但是,載湉繼承皇位,既不是滿洲貴族會議推舉,也不是用遺诏的形式決定,更不是秘密立儲,而是由皇太後“一言而定”,這是沒有先例的。

     第三,慈禧改變幼帝由大臣輔政的祖制。

    幼帝繼承皇位,必有大臣輔政。

    順治6歲繼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衮先為輔政王,後為攝政王;康熙8歲繼位,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輔政;同治6歲繼位,先由贊襄政務八大臣,後由議政王奕訢輔政。

    但是,載湉4歲繼位,沒有輔政王、攝政王、輔政大臣、贊襄政務大臣、議政王輔政,而隻有皇太後垂簾聽政。

    載湉繼承鹹豐,即為鹹豐的嗣皇帝,這就為皇太後垂簾聽政提一供了合乎儀規的輩份。

    如新皇帝繼承同治為嗣皇帝,則應由同治皇後垂簾聽政。

    因而,慈禧将皇權緊緊地抓在個人手中,達到了清朝極一權體制的頂峰。

    至于奕訢,他與慈禧有聯合,也有沖突。

    到光緒十年(1884年),發生了“午門案”。

    事情的經過是:慈禧派宦官往一娘一家送東西,事先敬事房沒有向守門護軍傳旨,護軍阻攔,太監不服,互相毆打。

    太監報告慈禧,慈禧要對值班護軍廷杖。

    有的書記載了奕訢同慈禧的一精一彩對話——奕訢說:“廷杖乃前朝虐政,不可效法。

    ”慈禧說:“汝事事抗我,汝為誰乎?”奕訢說:“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說:“我革了你!”奕訢說:“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

    ”慈禧太後沒有辦法,隻好讓步。

    但慈禧從此加深了對奕訢的怨恨,後奕訢被解除軍機大臣職務。

     慈禧立載湉繼承皇位,是鹹豐故去13年以來,慈禧在皇位繼承與親理朝政上,繼第一次垂簾聽政後的第二次改變祖制。

    這兩次改變祖制,其目的隻有一個:垂簾聽政,獨掌朝綱。

     光緒入繼皇位後,從4歲到17歲的12年間,是他作為兒皇帝——少帝的時期。

     載湉繼承皇位後,按照清朝皇室的“家法”,小皇帝到了6歲,就要到上書房讀書,他自然也不例外。

    因為光緒年齡太小,母親又在醇親王府不能見面,隻好由他父親醇親王奕譞到宮裡幫助照顧。

    醇親王奕譞是一位知進退、明榮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一性一格與為人的人。

     先說醇親王奕譞在兒子做了皇帝之後,他做的幾件事情: 第一,上《豫杜妄論》的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