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光緒帝載湉

關燈


    先講一個曆史故事:明朝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無子,由他的堂弟朱厚熜(嘉靖)繼承皇位。

    嘉靖被從湖北安陸接到北京登上皇位後,演出了一場“大禮儀”的鬧劇。

    正德的父親、嘉靖的父親應當怎樣稱謂?一些朝臣的意見是,“本生父曰興獻帝”、過繼父稱“皇伯父敬皇帝”;另一種意見則相反。

    何孟春等大臣136人彙聚在金水橋南跪伏,撼門大哭,聲震阙廷,長達兩個時辰。

    嘉靖帝大怒,命懲治220人,其中編修王相等180餘人遭到廷杖(因病創而死者17人),成為震動朝野的大事件。

    醇親王奕譞提出,将來如果有人以嘉靖之說奏進,就以此奏駁斥。

    慈禧将此密奏留中。

    後來吳大澂果然有此奏,慈禧便出示醇親王奕譞的密奏做回應。

     第二,請求免去一切職務。

    醇親王奕譞的官職主要有:都統、禦前大臣、領侍衛内大臣、管神機營事、管善捕營事、步軍統領、弘德殿行走等。

    他上奏“誠懇請罷一切職任”,說:“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鼻,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

    ”慈禧皇太後在奕譞請求下,命免除醇親王奕譞一切職務。

    他僅接受親王雙俸的待遇。

    光緒二年(1876年),光緒帝在毓慶宮入學,奕譞受命加以照料。

     第三,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

    奕譞住的正房名為“謙思堂”;書齋名為“退省齋”;幾案上擺放“欹器”,欹器是一種“巧器”,它的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孔子曾命弟子将水注入欹器裡,結果正是如此。

    孔子歎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醇親王奕譞将“欹器”作為座右器,上有“滿招損,謙受益”的銘句。

    奕譞以“恭謹敬慎”四個字,作為待人處世的準則,更作為侍奉慈禧的圭臯。

    奕譞子女的房一中,挂着他寫的治家格言: 财也大,産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

    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

    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這說明奕譞警惕自己“滿招損”、告誡子孫“驕招禍”,要使得自身和家庭,就像醇親王府邸旁邊的“太平湖”一樣,求得一個“太平”。

     初六日,就是宣布載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緒皇帝由醇親王府邸乘轎前往皇宮,進了午門,到養心殿。

    他向兩宮皇太後請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靈前祭奠後,便“剪發成服”,入繼大統,做了皇帝。

     初七日,光緒奉慈安皇太後住居在東六宮的鐘粹宮,俗稱慈安皇太後為“東太後”;奉慈禧皇太後住居在西六宮的長春一宮,俗稱慈禧皇太後為“西太後”。

    光緒住在養心殿。

    慈安皇太後與慈禧皇太後實行垂簾聽政。

    皇帝訓谕稱“谕旨”,皇太後訓谕稱“懿旨”。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兩宮皇太後懿旨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禮,并告祭天、地、廟、社。

    光緒皇帝繼位後,到乾清宮向同治帝禦容(畫像)行禮,又到鐘粹宮向慈安皇太後行禮,再到長春一宮向慈禧皇太後行禮,複到儲秀宮向嘉順皇後(同治皇後)行禮。

    這時光緒皇帝才5歲,實際年齡隻有3周歲半。

     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緒帝開始在毓慶宮讀書。

    毓慶宮在東六宮東側齋宮與奉先殿之間。

    師傅為署侍郎、内閣學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

    翁同龢與夏同善為同榜進士。

    翁同龢主要教光緒讀書,夏同善主要教光緒寫仿格(寫字)。

    禦前大臣教習滿語文、蒙古語文和騎射。

    幼年皇帝讀書先有順治,繼有康熙,再有同治,他們登極時的年齡,順治6歲、康熙8歲、同治6歲,而光緒隻有4歲。

    所以,光緒從6歲,實際上4周歲半,開始讀書。

    光緒剛開始就讀,對環境、師傅、學習、伴讀都很陌生,很不習慣。

    他對授讀師傅感到很生疏,有時又哭又鬧,還摔書本。

    師傅沒有辦法,奏告慈禧皇太後。

    慈禧懿旨皇帝生父奕譞到毓慶光緒皇帝《臨顔真卿自書告》軸宮,照看小皇帝讀書。

    随着歲月推移,載湉年歲漸長,逐漸習慣于讀書生活。

    光緒讀書很用功,慈禧誇贊他:“實在好學,坐、立、卧皆誦書及詩。

    ”他把讀書同做國君相聯系,如在《乙酉年禦制文》中寫道:“為人上者,必先有一愛一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

    一愛一之深,故憂之切。

    憂之切,故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

    凡民所能緻者,故悉力以緻之;即民所不能緻者,即竭誠盡敬以緻之。

    ”這一年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光緒才15歲。

    他很想當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

    光緒還寫了一首《圍爐》詩: 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 惟有深宮裡,金爐獸炭紅。

     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緒胸中念邊塞、心中挂庶民的心态。

     光緒有父親奕譞在毓慶宮照料自己讀書,但君臣之禮,取代父子之情。

    奕譞“謙卑謹慎,翼翼小心”的一性一格,對光緒影響并不大。

    影響光緒一性一格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一是遺傳因素。

    光緒的一性一格,更多的不是繼承其父“敬謹”的因素,而是母親一支的“桀骜”的基因。

    他的外祖父惠征曾因攜銀逃走被免官,可見其不守本分。

    她的姨一媽一慈禧太後的強悍一性一格更是表露鮮明。

    這些或對光緒皇帝的一性一格形成有着先天一性一的影響;二是教育因素。

    光緒在毓慶宮長達10餘年的讀書學習,儒家經典,師傅薰陶,是其一性一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會因素。

    光緒面臨戰敗賠款,民族災難,則是其一性一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光緒經過12年的少帝生活,早已到了親政的年齡。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後懿旨:“前因皇帝沖齡踐祚,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不能無所禀承,因準廷臣之請,垂簾聽政。

    本日召見醇親王及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铎等,谕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為始,皇帝親詣行禮,并著欽天監選擇吉期,于明年舉行親政典禮。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帝開始親理朝政。

     光緒做了12年的少年天子。

    在這段時間裡,發生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是中法戰争。

    光緒八年(1882年),中法戰争爆發,清軍恐怕“失和”而“退讓”。

    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

    清軍被迫迎戰。

    同年,法軍又進攻吳淞口。

    法軍再侵犯台灣淡水、雞籠(基隆),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領守軍扼守淡水,擊退敵軍侵略。

    第二年初,法軍在水路進攻浙江鎮海,在陸路進攻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獲得“鎮南關大捷”。

    光緒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李鴻章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

     第二件是台灣建立行省。

    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朝“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正式建立台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清國史·劉銘傳傳》記載:銘傳,安徽合肥人,“秉一性一忠勇,卓著戰功”。

    《清史稿·劉銘傳傳》記載:少有大志,青年從淮軍,後在淮軍“為諸将冠”。

    他建議修鐵路,史稱:“中國鐵路之興,實自銘傳始。

    ”中法戰争期間,加巡撫銜,督辦台灣軍務,率軍英勇抵抗法軍侵略。

    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後在台灣築炮台、修鐵路、架電線,發展經濟、安定社會。

    加兵部尚書銜。

    死後,贈太子太保,建祠祭祀。

    今台北市公園有鄭成功、劉銘傳等的塑像。

    電視劇《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就是根據劉銘傳的事迹改編的。

     第三件是慈安皇太後故去。

    慈安太後的父親為廣西右江道,早故。

    家族不繁,較為寒落。

    慈安的死,《清史稿·後妃傳》載:“同治八年,内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桢以聞,(慈安)太後立命誅之。

    ”從此,慈禧同慈安結下嫌怨。

    慈安的死,死得突然。

    《清史稿·德宗本紀》記載: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辛未(初九日),慈安皇太後不豫,壬申(初十日),崩于鐘粹宮”。

    于是産生一種傳說,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

    慈禧害了一場大病,據說是患“蓐勞”,醫生薛福辰“說假病,下真方”,用補藥,效果好。

    慈禧病愈,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仍置酒感悟她。

    慈安保存着鹹豐臨終前給她的手谕——這份手谕的内容是,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谕誅之。

    慈安把這份手谕給慈禧看了,慈禧既驚訝又感動。

    慈安當着慈禧的面把這份手谕燒了。

    數日之後,慈禧請慈安到自己所在的長春一宮,并拿出點心招待。

    慈光緒之寶安有午睡醒後吃點心的習慣,就吃了點心,連說“好,好!”慈禧說這是她一娘一家送來的。

    過了幾天,慈禧派人送點心給慈安,點心裡放了毒一藥。

    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來的點心後,腹痛惡心,遽然死去,年45歲。

    慈安死後,沒等一娘一家人來就入殓,更加引起人們的猜疑。

    當時慈禧得的什麼病?慈禧是否害死慈安?慈安是否保存手谕?宮廷詭秘,沒有證據。

    這正給影視創作留下想像的空間,也是學者難以解一開的曆史之謎。

    慈安病死之後,慈禧獨掌大權。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诏天下。

    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後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