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同治帝載淳
關燈
小
中
大
精一神極散”;聽講奏折,也極不用心。
他的伴讀奕詳、奕詢,本意在陪同讀書、互相激勵、彼此切磋,實際上往往代其受過,起到“殺雞吓猴”的作用。
在課堂上,“無一精一神則倦,有一精一神則嬉笑”,實在是一個頑皮的學生。
同治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折奏未能讀”,連“在内背《大學》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個人來說,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獨尊榮光,過着“鐘鳴鼎食”的生活,沒有兄弟競争便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這是他人生的喜劇。
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劇——他短暫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喪父是為第一大不幸!童年擔當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樂是為第二大不幸!同聖母皇太後關系不好是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為第四大不幸!無子無女是為第五大不幸!19歲便早亡是為第六大不幸!下面簡單說一下他的後妃。
同治有一後三妃,其中皇後的人選:慈安皇太後喜歡侍講崇绮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皇太後則喜歡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
兩宮太後,意見不一,要同治自選。
同治選定蒙古正藍旗崇绮的女兒阿魯特氏。
于是奉兩宮皇太後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治17歲,皇後19歲。
又冊富察氏為慧妃。
皇後的祖父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
皇後的父親崇绮,是有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狀元”,是有清一代滿洲、蒙古以漢文獲翰林院編修的第一人。
滿蒙士林,以其為榮。
同治九年(1870年),選侍講,後充日講起居注官,再調盛京将軍。
義和一團一事起,崇绮同朝廷勳貴多人信仰,事敗之後,随榮祿走保定,住居蓮池書院,自缢而死。
崇绮妻,瓜爾佳氏,在京師陷落時,阖門死難。
《清史稿·崇绮傳附崇绮妻傳》記載:“崇绮妻,瓜爾佳氏,先于京師陷時,預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孫員外郎廉定,筆帖式廉容、廉密,監生廉宏,分别男一女,入坑坐瘗,阖門死難。
” 皇後出身于官宦名門、詩書大家,自幼習書達禮,一性一格耿爽,不善阿谀。
據記載,皇後阿魯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
皇後幼年在家,崇绮親自授課,讀書聰穎,十行俱下,“後幼讀書,知大義,端靜婉肅,内外稱賢。
及正位六宮,每聞谏阻,自奉儉約,時手一編”。
她被冊為皇後,同治帝很喜一愛一她,也很敬重她,據說不久懷有身孕。
慈禧皇太後不喜歡這個皇後兒媳婦,常找碴兒難為這位小皇後。
慈禧不許她與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對慧妃好。
同治帝不敢違抗,但他不喜歡慧妃,隻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
因為慈禧處處刁難,皇後日子過得很不舒心。
同治病重,皇後護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責。
《我的前半生》記載:同治病重,皇後前去養心殿探視,二人說了些私房話,被慈禧皇太後知道。
慈禧怒不可遏,闖入暖閣,“牽後發以出,且痛抶之”,并叫來太監備大杖伺候。
據說皇後情急之下說了句:“媳婦是從大清門擡進來的,請太後留媳婦的體面!”慈禧一直以側居西宮為遺憾,也為鹹豐臨終前沒有冊封自己為皇後而不滿。
慈禧動怒,同治被吓暈,病情加重。
慈禧見狀,才未對皇後動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責任栽到皇後頭上。
皇後阿魯特氏見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飲食,吞金自一殺,獲救得生。
皇後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後。
皇太後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罷!”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稱大行皇帝,就是說可以随夫殉死。
崇绮将此話告訴女兒。
而且慈禧不為同治立嗣,卻讓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載湉繼承皇位,實際上是不為皇後留餘地。
皇後隻有自盡一條路可走。
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後75天,皇後阿魯特氏“遽爾崩逝”,年二十二。
野史或謂:皇後阿魯特氏懷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來缵承大統,自己不能垂簾聽政,故一逼一其死。
同治生活放縱,同家庭關系不和諧有關。
據說: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遊。
有人給他進“小說一婬一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
他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
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
”又記載同治一寵一幸太監杜之錫及其姐:“有奄杜之錫者,狀若少女,帝幸之。
之錫有姊,固金魚池娼也。
更引帝與之狎。
由是溺于色,漸緻忘返。
”據記載:醇親王奕譞曾經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質問從哪裡聽來的?醇親王怫然語塞。
又召恭親王奕訢,問微行一事是聽何人所言?答:“臣子載澂。
”同治微行,沸沸揚揚,既不能輕信說其有,也不能斷然說其無!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宮養心殿。
同治之死,傳說頗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說。
主同治死于天花說。
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
翁的日記記載: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涼,今日(三十日)發疹”。
十一月初二日,“聞傳蟒袍補褂,聖躬有天花之喜”。
又記載:“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
”初九日,召見禦前大臣時,“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泡飽滿”。
上谕雲:“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惇親王等合詞籲請靜心調攝”雲雲。
經學者研究清宮曆史醫案《萬歲爺進藥用一藥底簿》後認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
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後,太醫公布病情與藥方,宣布同治之病為“天花之喜”。
慈禧太後暨文武大臣對同治之病,不是積極地尋求新醫藥和新療法,而是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内外進行“供送痘神”的活動,敬請“痘神一娘一娘一”入皇宮養心殿供奉。
宮内張挂驅邪紅聯,王公大臣們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後四”的說法,要穿7天花衣。
同治的“花衣期”延長為“前五後七”,就是可望12天度過危險期。
慈禧、慈安兩宮太後,還親自到景山壽皇殿行禮,祈求祖先神靈賜福。
内務府行文禮部,諸天衆聖,皆加封賞。
一身瘡痍的同治,在皇宮求神祭祖的喧嚣中離開了人世。
他死在養心殿,這裡恰是他的祖先順治被天花奪去一性一命的寝殿。
《崇陵傳信錄》記載:“惠陵上仙,實系患痘,外傳花柳毒者非也!”近年專家們發現了禦醫給同治看病的《脈案》。
醫學史專家對相關檔案進行了認真分析,結論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說。
也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
野史中也有載述,《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緻染梅毒。
翁同龢日記雲: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莊某于内務府坐處,據雲: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内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
”二十八日又記:太醫雲:“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醜刻如此,卯刻複揭,又流半盅。
”二十九日再記:見“禦醫為他揭膏藥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
”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
”但他又說:“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
” 但清宮史專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皇帝私自從紫禁城裡出去尋花問柳,是沒有什麼可能一性一的。
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同治重修圓明園計劃遭百官反對而失敗後,百般無聊,便在太監引導下,微服出宮,尋一歡取樂。
時外國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國公使給本國政一府的報告說,“同治皇帝病若以西醫及科學方法診治,決無不可醫治之理,決非不治之症。
”然而,同治帝是一國之君,太醫開方要經過嚴審,出于為君者諱,是不能公布病症實情,也不能按病開方,下藥不對症,醫治無療效。
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說。
也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與文獻資料推斷。
禦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
這種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兩種疾病并發,醫治無效而死。
民間對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種種說法,清朝官方則保持沉默,不予申辯。
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麼病,成了一個曆史疑案。
同治死後,慈安皇太後、慈禧皇太後急召惇親王奕、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詳,貝勒載治、載澂、公奕谟,禦前大臣伯彥讷谟祜、奕劻、景壽,軍機大臣寶鋆、沈桂芬、李鴻藻,内務府大臣英桂、崇綸、魁齡、榮祿、明善、貴寶、文錫,直弘德殿徐桐、翁同龢、王慶祺,南書房黃钰、潘祖蔭、孫诒經、徐郙、張家骧入,奉懿旨,以醇親王之子載湉——既是同治的堂弟,又是同治的姨表弟,入繼文宗(鹹豐),為嗣皇帝。
《清史稿·穆宗本紀》論曰:“沖齡即祚,母後垂簾。
國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刬(chǎn)平,中外乂安。
非夫宮府一體,将相協和,何以臻茲!”同治年間,機遇難得:内處“太平軍”與“義和一團一”兩大社會動蕩之間,外處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
太後垂簾,親王議政,宮府一體,尚能協和,推行新政,有一定成效。
同治壽短病筆,載湉入繼大統,就是光緒皇帝。
載淳個人小檔案 姓名:一愛一新覺羅·載淳 出生: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 屬相:龍卒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 享年:19歲 谥号:毅皇帝 廟号:穆宗 陵寝:惠陵(清東陵) 父親:奕詝(鹹豐) 母親:葉赫那拉氏,後尊為孝欽顯皇後 初婚:16歲結婚,配偶阿魯特氏,配偶:5人,皇後阿魯特氏 子女:無 繼位人:載湉(光緒) 最得意:興辦維新諸事 最失意:父親早故 最不幸:身後皇後自盡 最痛心:無子女 最擅長:戲耍
他的伴讀奕詳、奕詢,本意在陪同讀書、互相激勵、彼此切磋,實際上往往代其受過,起到“殺雞吓猴”的作用。
在課堂上,“無一精一神則倦,有一精一神則嬉笑”,實在是一個頑皮的學生。
同治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折奏未能讀”,連“在内背《大學》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個人來說,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獨尊榮光,過着“鐘鳴鼎食”的生活,沒有兄弟競争便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這是他人生的喜劇。
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劇——他短暫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喪父是為第一大不幸!童年擔當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樂是為第二大不幸!同聖母皇太後關系不好是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為第四大不幸!無子無女是為第五大不幸!19歲便早亡是為第六大不幸!下面簡單說一下他的後妃。
同治有一後三妃,其中皇後的人選:慈安皇太後喜歡侍講崇绮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皇太後則喜歡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
兩宮太後,意見不一,要同治自選。
同治選定蒙古正藍旗崇绮的女兒阿魯特氏。
于是奉兩宮皇太後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治17歲,皇後19歲。
又冊富察氏為慧妃。
皇後的祖父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
皇後的父親崇绮,是有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狀元”,是有清一代滿洲、蒙古以漢文獲翰林院編修的第一人。
滿蒙士林,以其為榮。
同治九年(1870年),選侍講,後充日講起居注官,再調盛京将軍。
義和一團一事起,崇绮同朝廷勳貴多人信仰,事敗之後,随榮祿走保定,住居蓮池書院,自缢而死。
崇绮妻,瓜爾佳氏,在京師陷落時,阖門死難。
《清史稿·崇绮傳附崇绮妻傳》記載:“崇绮妻,瓜爾佳氏,先于京師陷時,預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孫員外郎廉定,筆帖式廉容、廉密,監生廉宏,分别男一女,入坑坐瘗,阖門死難。
” 皇後出身于官宦名門、詩書大家,自幼習書達禮,一性一格耿爽,不善阿谀。
據記載,皇後阿魯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
皇後幼年在家,崇绮親自授課,讀書聰穎,十行俱下,“後幼讀書,知大義,端靜婉肅,内外稱賢。
及正位六宮,每聞谏阻,自奉儉約,時手一編”。
她被冊為皇後,同治帝很喜一愛一她,也很敬重她,據說不久懷有身孕。
慈禧皇太後不喜歡這個皇後兒媳婦,常找碴兒難為這位小皇後。
慈禧不許她與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對慧妃好。
同治帝不敢違抗,但他不喜歡慧妃,隻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
因為慈禧處處刁難,皇後日子過得很不舒心。
同治病重,皇後護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責。
《我的前半生》記載:同治病重,皇後前去養心殿探視,二人說了些私房話,被慈禧皇太後知道。
慈禧怒不可遏,闖入暖閣,“牽後發以出,且痛抶之”,并叫來太監備大杖伺候。
據說皇後情急之下說了句:“媳婦是從大清門擡進來的,請太後留媳婦的體面!”慈禧一直以側居西宮為遺憾,也為鹹豐臨終前沒有冊封自己為皇後而不滿。
慈禧動怒,同治被吓暈,病情加重。
慈禧見狀,才未對皇後動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責任栽到皇後頭上。
皇後阿魯特氏見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飲食,吞金自一殺,獲救得生。
皇後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後。
皇太後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罷!”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稱大行皇帝,就是說可以随夫殉死。
崇绮将此話告訴女兒。
而且慈禧不為同治立嗣,卻讓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載湉繼承皇位,實際上是不為皇後留餘地。
皇後隻有自盡一條路可走。
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後75天,皇後阿魯特氏“遽爾崩逝”,年二十二。
野史或謂:皇後阿魯特氏懷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來缵承大統,自己不能垂簾聽政,故一逼一其死。
同治生活放縱,同家庭關系不和諧有關。
據說: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遊。
有人給他進“小說一婬一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
他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
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
”又記載同治一寵一幸太監杜之錫及其姐:“有奄杜之錫者,狀若少女,帝幸之。
之錫有姊,固金魚池娼也。
更引帝與之狎。
由是溺于色,漸緻忘返。
”據記載:醇親王奕譞曾經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質問從哪裡聽來的?醇親王怫然語塞。
又召恭親王奕訢,問微行一事是聽何人所言?答:“臣子載澂。
”同治微行,沸沸揚揚,既不能輕信說其有,也不能斷然說其無!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宮養心殿。
同治之死,傳說頗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說。
主同治死于天花說。
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
翁的日記記載: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涼,今日(三十日)發疹”。
十一月初二日,“聞傳蟒袍補褂,聖躬有天花之喜”。
又記載:“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
”初九日,召見禦前大臣時,“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泡飽滿”。
上谕雲:“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惇親王等合詞籲請靜心調攝”雲雲。
經學者研究清宮曆史醫案《萬歲爺進藥用一藥底簿》後認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
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後,太醫公布病情與藥方,宣布同治之病為“天花之喜”。
慈禧太後暨文武大臣對同治之病,不是積極地尋求新醫藥和新療法,而是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内外進行“供送痘神”的活動,敬請“痘神一娘一娘一”入皇宮養心殿供奉。
宮内張挂驅邪紅聯,王公大臣們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後四”的說法,要穿7天花衣。
同治的“花衣期”延長為“前五後七”,就是可望12天度過危險期。
慈禧、慈安兩宮太後,還親自到景山壽皇殿行禮,祈求祖先神靈賜福。
内務府行文禮部,諸天衆聖,皆加封賞。
一身瘡痍的同治,在皇宮求神祭祖的喧嚣中離開了人世。
他死在養心殿,這裡恰是他的祖先順治被天花奪去一性一命的寝殿。
《崇陵傳信錄》記載:“惠陵上仙,實系患痘,外傳花柳毒者非也!”近年專家們發現了禦醫給同治看病的《脈案》。
醫學史專家對相關檔案進行了認真分析,結論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說。
也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
野史中也有載述,《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緻染梅毒。
翁同龢日記雲: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莊某于内務府坐處,據雲: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内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
”二十八日又記:太醫雲:“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醜刻如此,卯刻複揭,又流半盅。
”二十九日再記:見“禦醫為他揭膏藥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
”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
”但他又說:“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
” 但清宮史專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皇帝私自從紫禁城裡出去尋花問柳,是沒有什麼可能一性一的。
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同治重修圓明園計劃遭百官反對而失敗後,百般無聊,便在太監引導下,微服出宮,尋一歡取樂。
時外國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國公使給本國政一府的報告說,“同治皇帝病若以西醫及科學方法診治,決無不可醫治之理,決非不治之症。
”然而,同治帝是一國之君,太醫開方要經過嚴審,出于為君者諱,是不能公布病症實情,也不能按病開方,下藥不對症,醫治無療效。
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說。
也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與文獻資料推斷。
禦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
這種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兩種疾病并發,醫治無效而死。
民間對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種種說法,清朝官方則保持沉默,不予申辯。
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麼病,成了一個曆史疑案。
同治死後,慈安皇太後、慈禧皇太後急召惇親王奕、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詳,貝勒載治、載澂、公奕谟,禦前大臣伯彥讷谟祜、奕劻、景壽,軍機大臣寶鋆、沈桂芬、李鴻藻,内務府大臣英桂、崇綸、魁齡、榮祿、明善、貴寶、文錫,直弘德殿徐桐、翁同龢、王慶祺,南書房黃钰、潘祖蔭、孫诒經、徐郙、張家骧入,奉懿旨,以醇親王之子載湉——既是同治的堂弟,又是同治的姨表弟,入繼文宗(鹹豐),為嗣皇帝。
《清史稿·穆宗本紀》論曰:“沖齡即祚,母後垂簾。
國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刬(chǎn)平,中外乂安。
非夫宮府一體,将相協和,何以臻茲!”同治年間,機遇難得:内處“太平軍”與“義和一團一”兩大社會動蕩之間,外處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
太後垂簾,親王議政,宮府一體,尚能協和,推行新政,有一定成效。
同治壽短病筆,載湉入繼大統,就是光緒皇帝。
載淳個人小檔案 姓名:一愛一新覺羅·載淳 出生: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 屬相:龍卒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 享年:19歲 谥号:毅皇帝 廟号:穆宗 陵寝:惠陵(清東陵) 父親:奕詝(鹹豐) 母親:葉赫那拉氏,後尊為孝欽顯皇後 初婚:16歲結婚,配偶阿魯特氏,配偶:5人,皇後阿魯特氏 子女:無 繼位人:載湉(光緒) 最得意:興辦維新諸事 最失意:父親早故 最不幸:身後皇後自盡 最痛心:無子女 最擅長:戲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