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同治帝載淳
關燈
小
中
大
會學堂讀書,家長想讓他學成後做買辦。
後該校教員、美國人布朗回美國時,容闳随他去了美國,成為近代早期留學生之一。
他在美國先讀中學,後入耶魯大學,攻讀4年,于鹹豐四年(1854年)獲該校文學學士學位後回國。
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容闳為其幕僚和譯員。
他多次向曾國藩建議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
同年,清政一府批準了曾國藩等上奏派留學生的章程,決定派遣120名十二三歲幼童去美國留學,學習期限為15年,在上海成立留學出洋局管理此事。
後以陳蘭彬、容闳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經管留學生事務。
幼童留學生年齡一般在12~16歲,出國前在上海培訓。
因為當時風氣未開,招生工作極難進行,幼童父母都不願把孩子送到遙遠的大洋彼岸去。
如詹天佑,他的鄰居在香港做事,向其父介紹留學招生一事,并勸他送詹天佑報名。
但其父要兒子走科舉正途,而不願意出去留學。
這位鄰居再三說明去美國留學比科舉進士有出息,并提出如果詹天佑去美國留學,就把女兒許配給他。
他父親才願送子出國,當時詹天佑才12歲。
後來詹天佑學成回國,修築京張鐵路,建灤河大橋,稱著于世。
幼童先受預備班半年教育,學習簡單的英語,了解美國情況。
學校要求極嚴格,學習差的經常受體罰,幼童們都很努力,完成了預期學業。
同治十一年(1872年)夏,經過考試選拔,第一批幼童30名,在上海乘輪船出洋。
從同治十一年到光緒元年(1875年),每年出國一批,每批30人,共有四批120人赴美國留學。
幼童們到了美國,成為美國新聞中的轟動事件,美國總統還接見了他們。
中國留學生給美國人留下“聰明能幹,彬彬有禮”的印象,并說他們是“中國的榮譽”。
容闳提出并把他們分别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
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為他們提一供較好的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但是,清政一府派往美國監督留學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生學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禮而行握手禮,甚至于有的學生剪了辮子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于國家,亦且有害于社會”,向清廷建議将留美學生撤回。
總理衙門大臣奕訢雖是要求實行新政的人,他對留學生違背“祖訓”卻接受不了,便奏請于光緒七年(1881年)五月,“将出洋學生一律調回”。
留美學生自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出洋,至光緒七年(1881年)撤回,最長者達9年。
出國時的12~16歲的少年,歸來時已是20多歲的青年。
他們在美國雖未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
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幹,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了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為領事、代一辦者12人,外交次長、公使2人,成為總長者1人,内閣總理1人;加入海軍者20人,其中成為海軍将領者14人;從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為大學校長者2人;從事實業者30人,其中成為工礦負責人者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等。
(五)洋務求強。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繼辦起了近代軍工廠,多聘請洋員充當技術指導。
這就是所謂的“洋務運動”,它包括舉辦新式軍用工業,編練新式軍隊,加強國防建設等,其宗旨是“求強”與“求富”。
奕訢強調學習“西學”,制造“西器”。
他認為,“采西學”、“制洋器”早在清初康熙大帝時就進行過了,如今再搞是發揚光大祖制和傳統。
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安慶軍械所辦成,并很快仿制出一批洋槍洋炮。
曾國藩集合起湘軍軍官、幕僚試看演射。
後膛槍、開花炮的威力、射程、射速、準确度、殺傷力比起鳥槍、擡槍和土炮的确強多了。
湘軍和幕僚拍手稱贊,曾國藩興奮不已。
海軍建設,主要還是向外國購艦。
19世紀70年代,由李鴻章主持向英國購買的軍艦有“龍骧”、“虎威”、“飛霆”、“策電”、“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等炮艇。
19世紀80年代,德國的軍一火和造船工業有了突出的發展,李鴻章轉向德國訂購戰艦。
同治三年,清政一府才開辦大型兵工廠,計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西安機器局等20餘個。
而規模大、有典型一性一的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漢一陽一等幾個兵工廠。
江南制造總局。
是曾國藩與李鴻章共同創辦的一個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
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委托海關道員丁日昌買下設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記鐵工廠,把上海、蘇州兩個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軍事工業制造局。
同治六年,曾國藩主張在該廠制造輪船,又在上海海關撥出兩成關稅,為造船經費之用。
此後,工廠逐年擴充,計有洋槍廠、洋炮廠、炮彈廠、火藥廠、輪船廠、煉鋼廠、子彈廠、水雷廠,并設有學校和翻譯館,其規模較為宏大。
同治七年,造船廠造出了第一艘輪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戰争前共制出15艘軍艦,最大者為2800噸,小者隻有數百噸。
金陵制造局。
是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把馬格裡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雨花台,并加以擴充,更名為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大炮和彈藥。
到光緒初年,該廠計有三個機器廠,還有火藥、火箭、水雷等工廠,規模也很大。
福州船政局。
設于同治五年(1866年),是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設的造船廠。
該廠所聘洋員分别任監督和副監督。
該廠由煉鋼廠、船廠和學堂三部分組成。
工廠尚未建成,左宗棠便調往西北鎮壓回民起義,該局由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接辦。
同治八年(186一9年),該局造出第一艘輪船,取名“萬年青”,到同治十三年(1874),共造出輪船15艘。
此後外籍工匠全部撤走,由船政學堂的畢業生接管技術工作。
到甲午戰前,又造輪船20艘。
中法戰争前制造的輪船質量較差,全為木殼船,直到光緒十年(1884年)才能制造鐵甲艦,其造船技術一直未見提高,同英、德等國所制的鐵甲艦和巡洋艦皆無法相比,中法戰争之前所造的軍艦多數毀于中法馬尾之戰中。
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機器局皆為李鴻章直接控制,這三個軍事工業統稱為“北洋三局”。
這些軍事工業的出現,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大機器生産,對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科技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親政,時年18歲。
他親政時,诏“恪遵慈訓”,就是要遵守聖母的懿旨。
他親政後也辦了些事,如在西苑紫光閣會見日本國大使副島種臣、俄國大使倭良嘎裡、美國大使镂斐迪、英國大使威妥瑪、法國大使熱福理、荷蘭國大使費果荪,并接受他們呈遞國書。
同治親政隻有一年多的時間,他親自主持經辦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圓明園。
慈禧退簾後,想到宮外遊冶愉悅,回憶起當年的圓明園生活,她懿旨重修圓明園。
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幾千萬兩白銀。
九月,同治帝發布上谕:興修圓明園以為兩宮太後居住和皇帝聽政之所,讓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辟員量力捐修。
恭親王不好完全拒絕,報效銀2萬兩,指令戶部先撥銀2萬兩。
撥款之後,朝廷震動。
接着百官疏奏,反對重修圓明園。
禦史沈淮疏請緩修圓明園工程。
同治覽奏大怒,立即召見沈淮,嚴詞申責。
接着禦史遊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又下谕将遊百川革職。
經過一段準備,十三年(1874年)正月,圓明園重修工程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處)等處先後開工。
四月,同治視察圓明園,慈禧親自看取圖樣,應修殿宇不下3000餘間。
七月初六日,發生廣東商人李光昭自稱“圓明園李監督”,借購修園木料詐騙白銀30萬兩的事件,引起朝臣反對。
同治帝仍不同治帝繪《祝萬年圖》理睬,繼續其工程。
七月十八日,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文祥等十人(三位親王郡王、三位禦前大臣、三位軍機大臣、一位師傅)聯銜疏奏,請停止圓明園工程:“宜培養元氣,以固根本;不應虛糜帑糈(xǔ),為此不急之務。
”同治帝與十重臣幾番面對面地辯論,他明知錯誤,仍不悔改。
當大家一再反對時,同治帝準備發上谕,以十大臣“朋比為一奸一,謀為不軌”的罪名,宣布将十大臣革職。
兩宮太後見事情鬧大,隻好出面調解。
據吳汝綸日記載:召見時“兩宮垂涕于上,皇上長跪于下。
謂十年以來,無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銷雲雲”。
其結果是:革十大臣職的上谕沒有發布,重修圓明園改為修葺三海。
在奕訢等谏阻下,同治說:“我停工何如!爾等尚何哓舌!”二十九日,停止圓明園工程。
重修圓明園工程是慈禧的懿旨,奕訢等的谏阻,觸怒了慈禧。
三十日,同治帝上谕:“著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
”此次補蓋、添建、粘修、揭瓦後基本成型的殿閣亭榭等100座500間。
八月初一日,同治發出上谕:“朕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後、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後懿旨:皇帝昨經降旨,将恭親王革去親王世爵罔替,降為郡王,……著加恩賞還親王世爵罔替”雲雲。
谕修葺西苑三海工程。
十二月,同治帝死于養心殿。
他的死因,是個疑案。
同治6歲到14歲期間,每天應景做皇帝,到養心殿擺樣子,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
他還要一抽一出半天時間,到弘德殿讀書。
同治從小沒有得到嚴父的教育,母後皇太後與聖母皇太後都沒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
她們常在重華宮潄芳齋辦事、傳膳、聽戲,沒有給同治以文化的熏陶。
同治貪玩,不一愛一讀書,“見書即怕”,不好學習,沒有長進。
他的師傅教他學習看奏折,但他“一
後該校教員、美國人布朗回美國時,容闳随他去了美國,成為近代早期留學生之一。
他在美國先讀中學,後入耶魯大學,攻讀4年,于鹹豐四年(1854年)獲該校文學學士學位後回國。
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容闳為其幕僚和譯員。
他多次向曾國藩建議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
同年,清政一府批準了曾國藩等上奏派留學生的章程,決定派遣120名十二三歲幼童去美國留學,學習期限為15年,在上海成立留學出洋局管理此事。
後以陳蘭彬、容闳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經管留學生事務。
幼童留學生年齡一般在12~16歲,出國前在上海培訓。
因為當時風氣未開,招生工作極難進行,幼童父母都不願把孩子送到遙遠的大洋彼岸去。
如詹天佑,他的鄰居在香港做事,向其父介紹留學招生一事,并勸他送詹天佑報名。
但其父要兒子走科舉正途,而不願意出去留學。
這位鄰居再三說明去美國留學比科舉進士有出息,并提出如果詹天佑去美國留學,就把女兒許配給他。
他父親才願送子出國,當時詹天佑才12歲。
後來詹天佑學成回國,修築京張鐵路,建灤河大橋,稱著于世。
幼童先受預備班半年教育,學習簡單的英語,了解美國情況。
學校要求極嚴格,學習差的經常受體罰,幼童們都很努力,完成了預期學業。
同治十一年(1872年)夏,經過考試選拔,第一批幼童30名,在上海乘輪船出洋。
從同治十一年到光緒元年(1875年),每年出國一批,每批30人,共有四批120人赴美國留學。
幼童們到了美國,成為美國新聞中的轟動事件,美國總統還接見了他們。
中國留學生給美國人留下“聰明能幹,彬彬有禮”的印象,并說他們是“中國的榮譽”。
容闳提出并把他們分别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
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為他們提一供較好的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但是,清政一府派往美國監督留學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生學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禮而行握手禮,甚至于有的學生剪了辮子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于國家,亦且有害于社會”,向清廷建議将留美學生撤回。
總理衙門大臣奕訢雖是要求實行新政的人,他對留學生違背“祖訓”卻接受不了,便奏請于光緒七年(1881年)五月,“将出洋學生一律調回”。
留美學生自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出洋,至光緒七年(1881年)撤回,最長者達9年。
出國時的12~16歲的少年,歸來時已是20多歲的青年。
他們在美國雖未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
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幹,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了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為領事、代一辦者12人,外交次長、公使2人,成為總長者1人,内閣總理1人;加入海軍者20人,其中成為海軍将領者14人;從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為大學校長者2人;從事實業者30人,其中成為工礦負責人者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等。
(五)洋務求強。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繼辦起了近代軍工廠,多聘請洋員充當技術指導。
這就是所謂的“洋務運動”,它包括舉辦新式軍用工業,編練新式軍隊,加強國防建設等,其宗旨是“求強”與“求富”。
奕訢強調學習“西學”,制造“西器”。
他認為,“采西學”、“制洋器”早在清初康熙大帝時就進行過了,如今再搞是發揚光大祖制和傳統。
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安慶軍械所辦成,并很快仿制出一批洋槍洋炮。
曾國藩集合起湘軍軍官、幕僚試看演射。
後膛槍、開花炮的威力、射程、射速、準确度、殺傷力比起鳥槍、擡槍和土炮的确強多了。
湘軍和幕僚拍手稱贊,曾國藩興奮不已。
海軍建設,主要還是向外國購艦。
19世紀70年代,由李鴻章主持向英國購買的軍艦有“龍骧”、“虎威”、“飛霆”、“策電”、“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等炮艇。
19世紀80年代,德國的軍一火和造船工業有了突出的發展,李鴻章轉向德國訂購戰艦。
同治三年,清政一府才開辦大型兵工廠,計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西安機器局等20餘個。
而規模大、有典型一性一的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漢一陽一等幾個兵工廠。
江南制造總局。
是曾國藩與李鴻章共同創辦的一個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
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委托海關道員丁日昌買下設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記鐵工廠,把上海、蘇州兩個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軍事工業制造局。
同治六年,曾國藩主張在該廠制造輪船,又在上海海關撥出兩成關稅,為造船經費之用。
此後,工廠逐年擴充,計有洋槍廠、洋炮廠、炮彈廠、火藥廠、輪船廠、煉鋼廠、子彈廠、水雷廠,并設有學校和翻譯館,其規模較為宏大。
同治七年,造船廠造出了第一艘輪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戰争前共制出15艘軍艦,最大者為2800噸,小者隻有數百噸。
金陵制造局。
是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把馬格裡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雨花台,并加以擴充,更名為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大炮和彈藥。
到光緒初年,該廠計有三個機器廠,還有火藥、火箭、水雷等工廠,規模也很大。
福州船政局。
設于同治五年(1866年),是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設的造船廠。
該廠所聘洋員分别任監督和副監督。
該廠由煉鋼廠、船廠和學堂三部分組成。
工廠尚未建成,左宗棠便調往西北鎮壓回民起義,該局由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接辦。
同治八年(186一9年),該局造出第一艘輪船,取名“萬年青”,到同治十三年(1874),共造出輪船15艘。
此後外籍工匠全部撤走,由船政學堂的畢業生接管技術工作。
到甲午戰前,又造輪船20艘。
中法戰争前制造的輪船質量較差,全為木殼船,直到光緒十年(1884年)才能制造鐵甲艦,其造船技術一直未見提高,同英、德等國所制的鐵甲艦和巡洋艦皆無法相比,中法戰争之前所造的軍艦多數毀于中法馬尾之戰中。
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機器局皆為李鴻章直接控制,這三個軍事工業統稱為“北洋三局”。
這些軍事工業的出現,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大機器生産,對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科技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親政,時年18歲。
他親政時,诏“恪遵慈訓”,就是要遵守聖母的懿旨。
他親政後也辦了些事,如在西苑紫光閣會見日本國大使副島種臣、俄國大使倭良嘎裡、美國大使镂斐迪、英國大使威妥瑪、法國大使熱福理、荷蘭國大使費果荪,并接受他們呈遞國書。
同治親政隻有一年多的時間,他親自主持經辦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圓明園。
慈禧退簾後,想到宮外遊冶愉悅,回憶起當年的圓明園生活,她懿旨重修圓明園。
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幾千萬兩白銀。
九月,同治帝發布上谕:興修圓明園以為兩宮太後居住和皇帝聽政之所,讓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辟員量力捐修。
恭親王不好完全拒絕,報效銀2萬兩,指令戶部先撥銀2萬兩。
撥款之後,朝廷震動。
接着百官疏奏,反對重修圓明園。
禦史沈淮疏請緩修圓明園工程。
同治覽奏大怒,立即召見沈淮,嚴詞申責。
接着禦史遊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又下谕将遊百川革職。
經過一段準備,十三年(1874年)正月,圓明園重修工程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處)等處先後開工。
四月,同治視察圓明園,慈禧親自看取圖樣,應修殿宇不下3000餘間。
七月初六日,發生廣東商人李光昭自稱“圓明園李監督”,借購修園木料詐騙白銀30萬兩的事件,引起朝臣反對。
同治帝仍不同治帝繪《祝萬年圖》理睬,繼續其工程。
七月十八日,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文祥等十人(三位親王郡王、三位禦前大臣、三位軍機大臣、一位師傅)聯銜疏奏,請停止圓明園工程:“宜培養元氣,以固根本;不應虛糜帑糈(xǔ),為此不急之務。
”同治帝與十重臣幾番面對面地辯論,他明知錯誤,仍不悔改。
當大家一再反對時,同治帝準備發上谕,以十大臣“朋比為一奸一,謀為不軌”的罪名,宣布将十大臣革職。
兩宮太後見事情鬧大,隻好出面調解。
據吳汝綸日記載:召見時“兩宮垂涕于上,皇上長跪于下。
謂十年以來,無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銷雲雲”。
其結果是:革十大臣職的上谕沒有發布,重修圓明園改為修葺三海。
在奕訢等谏阻下,同治說:“我停工何如!爾等尚何哓舌!”二十九日,停止圓明園工程。
重修圓明園工程是慈禧的懿旨,奕訢等的谏阻,觸怒了慈禧。
三十日,同治帝上谕:“著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
”此次補蓋、添建、粘修、揭瓦後基本成型的殿閣亭榭等100座500間。
八月初一日,同治發出上谕:“朕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後、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後懿旨:皇帝昨經降旨,将恭親王革去親王世爵罔替,降為郡王,……著加恩賞還親王世爵罔替”雲雲。
谕修葺西苑三海工程。
十二月,同治帝死于養心殿。
他的死因,是個疑案。
同治6歲到14歲期間,每天應景做皇帝,到養心殿擺樣子,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
他還要一抽一出半天時間,到弘德殿讀書。
同治從小沒有得到嚴父的教育,母後皇太後與聖母皇太後都沒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
她們常在重華宮潄芳齋辦事、傳膳、聽戲,沒有給同治以文化的熏陶。
同治貪玩,不一愛一讀書,“見書即怕”,不好學習,沒有長進。
他的師傅教他學習看奏折,但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