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同治帝載淳

關燈
想,又利用了帝後雖是孤兒寡母,卻掌握“禦賞”、“同道堂”兩枚印章——顧命大臣雖可拟旨不加蓋這兩枚印章卻不能生效,兩宮太後與奕訢可由大臣拟旨加蓋這兩枚印章便能生效的有利條件。

     第三,兩宮皇太後和恭親王奕訢,搶占先機,先發制人,沒有随大行皇帝靈柩同行,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控制與監視,并從間道提前返回,利用自七月十七日鹹豐死,到鹹豐靈柩運到皇宮,其間74天的充分時間,進行政變準備。

    原定九月二十三日起靈駕二十九日到京,因下雨道路泥濘,而遲至九月初三日到京,比原計劃晚了4天。

    兩宮太後于二十九日到京,三十日政變,時間整整差了3天。

    這為她們準備政變提一供了時間與空間,打了一個時間差與空間差。

     第四,兩宮皇太後和恭親王奕訢,意識到并預感到:這是他們生死存亡的曆史關鍵時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個魚死網破。

    慈禧曾風聞鹹豐帝生前肅順等建議他仿照漢武帝殺其母留其子的“鈎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後皇太後專權。

    這個故事,《漢書·外戚傳上》記載:漢武帝一寵一幸鈎弋夫人趙婕妤,欲立其子,以“年稚母少,恐女主颛(zhuān)恣亂國家”。

    趙婕妤遭漢武帝譴責而死。

    漢武帝臨終前,立趙婕妤子為皇太子,以大司馬、大将軍霍光輔少主,是為漢昭帝。

    但是,鹹豐帝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做,而是用“禦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來平衡顧命大臣、兩宮太後之間的關系,并加以控制。

    結果,這兩枚印章被兩宮太後所利用,打破了初始的權力平衡結構。

     “辛酉政變”是君權與相權的一次大的沖突,表現了兩宮皇太後和恭親王奕訢的聰明才智。

    它的重大結果是清朝體制的一大改變。

    經過“辛酉政變”,否定“贊襄政務”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後與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這是重大的改制。

    “辛酉政變”後,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這是當年睿親王多爾衮輔政的再現。

    但有一點不同:既由帝胤貴族擔任議政王、軍機大臣,又由兩宮太後垂簾聽政。

    這樣皇權出現二元:議政王奕訢總攬朝政,皇太後總裁懿定。

    這個體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後與奕訢聯合主政,後來逐漸演變為慈禧獨攬朝政的局面。

    随之産生一個制度:領班軍機大臣由親貴擔任,軍機大臣滿洲兩人、漢人兩人。

    在同治朝,大體維持了這種五人軍機結構的局面。

     “辛酉政變”就滿洲貴族而言,主要是宗室貴族同帝胤貴族的矛盾與拼殺。

    兩宮皇太後特别是慈禧皇太後,主要利用和依靠帝胤貴族,打擊宗室貴族,取得了勝利。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變後,内有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訢主政,從而開始了同治新政。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曆史機遇:在國内處于“太平天國”與“義和一團一”兩次重大社會動蕩之間,在國際處于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沖期。

    同治之前的道光、鹹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

    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一供了難得的機遇。

    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

    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議政王奕訢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在奕訢集一團一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一)設立總理衙門。

    全稱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一般稱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于鹹豐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準成立。

    它的實際職能是總攬新政的中央政一府機構,是面對世界局勢、完全創新的機構。

    它不僅掌管清廷與各國間的外交事務,而且包括對外貿易、海關稅務、邊疆防務、海軍建設、新式工礦業,以及建新式學校、興修鐵路、礦務等,實際上它相當于清廷的内閣兼外交部。

    這是二千年來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事的中央機構。

    總理衙門由親王一人總領,實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從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侍郎等中指派充任。

    下設獨立公所,計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機構。

    其中,俄國股,兼理俄、日兩國外交事務;英國股,兼理奧地利交涉事務;美國股,掌辦對美、德、秘魯、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各國交涉事務;法國股,兼理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各國交涉事務;後設海防股,掌管南北洋海防等。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主旨是辦理同西方關系事務,創辦近代化事業,它的出現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标志。

    随之,設立駐外使領館。

     (二)出洋考察。

    西方國家兩次破門而入,清朝才被迫開門而出。

    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

    漢、唐盛世時,中國沒有人走出過亞洲,法顯和玄奘“取經”的“西天”,是印度而不是歐洲。

    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也沒有到歐洲。

    清朝向西洋考察,開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

    這年的春天,總稅務司赫德要回國結婚,向奕訢請6個月假,順便建議清政一府派人到西方去考察。

    這正合奕訢的心意,于是上奏請派員出國考察并獲準,從而有了清政一府派斌椿等人走出國門的破天荒事件。

     斌椿,《清史稿》無傳,旗人。

    當時官員們對出國考察都不願去,也不敢去,而63歲的斌椿報名應征。

    親朋故舊以“雲風險濤”相勸止,甚至有人以蘇武被扣匈奴相告誡,但他決心親自一試。

    斌椿是既受政一府派遣、又為政一府官員中赴西歐考察的“東土西來第一人”。

    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館的學生及自己的兒子廣英(為照顧其父同行),離京從上海乘輪船出洋,經過一個月零八天的航程,到達法國馬賽。

    他在歐洲遊曆110多天,訪問了法、英、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挪威、比利時等國,于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

    斌椿寫出《乘槎筆記》,第一次記錄下親眼所見諸如火車、輪船、電報、電梯、機器印刷、蒸汽機、攝影、起重機、一抽一水機、顯微鏡、幻燈機、紡織廠、兵工廠等。

    還第一次參觀并記述了歐洲博覽會、芭蕾舞、大英博物館、國家議院、近代報社、高等學院,以及法國的凡爾賽宮、凱旋門等。

    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與文明。

     (三)培養洋務人才。

    開辦外國語學校、實業學堂、近代軍事學校、派遣留學生等。

    同治朝新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

    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10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

    同文館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

    當時的工薪,漢文教員年薪100兩,外國教師年薪1000兩。

    同文館學生膳食、文具全由政一府承擔,每月另發10兩津貼。

    月課合格者獎銀32兩,季考合格者獎銀48兩,歲試及格者獎勵72兩。

    若三次考試都及格,共得獎銀152兩,加上每月津貼,每年得銀272兩。

    後奕訢請在同文館開設“天文”、“算學”館,“采西學”、“制洋器”,引起了京師内外的軒然大一波。

    有人說:學“西技”是“舍本求末”,講“氣節”才是“強根固本”。

    也有人認為:設立同文館将使中國傳統喪失,令中國官員士子向外人學習技藝,不僅是一大恥辱,而且将使中國“變而從夷”。

    京師流傳出一副對聯:“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師”。

    于是傳稱奕訢為“鬼子六”。

    前門外牆壁上出現“揭帖”,上寫:“未同而言,斯文将喪”,此帖裡嵌着“同文”二字,諷刺設立同文館,中國将喪失傳統文明。

    候補直隸知州楊廷熙呈遞條陳道:“西學”乃“西洋數千年魑魅魍魉橫恣中原”之學,請洋人為教員将使“忠義之氣自此消”,“廉恥之道自此喪”。

    有人将當年春旱,渲染為“天道示警”,攻擊是奕訢等人倡行“西學”而緻,乃紛紛上折,要求同文館停止招考。

    更嚴重的是,大學士、同治皇帝的師傅倭仁也上書反對。

    他認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

    ”又說:“古往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

    ”認為不必向外國學,以中國之大,“必有一精一其術者”。

    奕訢等遞上駁斥倭仁的奏折:僅尚空談,不切時務,中國将愈益落後。

    英、法皆小一柄一,卻幾次打敗中國,所恃者正是科學技術。

    朝廷一味因循敷衍,才一敗再敗。

    并請倭仁保舉“一精一其術者”。

    倭仁保舉不出人才,隻好退讓。

    由于兩宮皇太後态度明朗,使攻擊同文館招生之風被壓下去。

    然而同文館的招生受到很大影響,原報名者98人,但參加考試者僅有72名,其中30人是為了有優厚獎學金而報考。

    半年後隻餘下10名學員尚能跟上學業,遂與原來在館的八旗子弟合為一班。

    後在上海、廣州也開設了類似的學校,招收滿、漢子弟入學,隻開設外語課,請美國人做教師。

    同文館後來聘請美國人丁韪(wěi)良為總教習,開設化學、數學、天文、物理、國際法、外國史地、醫學、生理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畢業年限改為8年,至此同文館初具一所綜合一性一高等學府之規模。

    作為第一所近代學堂開辦起來後,它帶動了其他近代學校的出現。

    該校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并入京師大學堂。

    它培養了一大批通“西學”的人才,其中僅駐外公使就培養出28人。

     同治朝開設的新式學校,還有江南制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福州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等。

    福州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時附設。

    這所學校是近代較早開設的一所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的新式學校,同時又有軍事學校的一性一質,以培養海軍和造船人才為目的之一。

     (四)派留學生出國。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

    同治年間留學之風興起,與容闳分不開。

    容闳(1828~1912年),廣東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澳門馬禮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