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道光帝旻甯
關燈
小
中
大
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并開啟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匮,尋覓匣,最後由近侍于身間找出小金盒。
而前引《清史稿·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甯,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并無其事。
托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甯在場。
人們對此事的真僞産生懷疑。
此為曆史疑雲之四。
實錄記載:嘉慶秘密立儲朱谕密旨緘藏在“匣”内。
《清仁宗實錄》載:“上(嘉慶)疾大漸,召禦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内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匣,宣示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甯)。
”《清仁宗實錄》是道光繼位之後修纂的。
《清宣宗實錄》也記載:“仁宗疾大漸,召禦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内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匣,宣示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甯)朱谕一紙。
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硃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
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
”《清宣宗實錄》是鹹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修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
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作了自圓其說。
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匣”為“公啟密緘”。
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匣”,立旻甯為皇太子。
然而,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
此為曆史疑雲之五。
由上看出,旻甯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又得到皇太後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匣的禦書聖旨。
旻甯繼位,皇太後與瑞親王綿忻、宗室禧恩、軍機大臣等達成共識,和平過渡。
但是,在官私記載中,前後矛盾,彼此抵牾,仍給人們留下重重迷霧。
八月二十二日,嘉慶帝的靈柩從避暑山莊運回到北京,在乾清宮停放。
先是,嘉慶暴卒,事前毫無準備,避暑山莊沒有準備棺木。
旻甯命速送“梓宮”來熱河,嘉慶遺體在避暑山莊入殓,由承德運往北京。
旻甯跟随靈柩而行,并已開始處理政務。
八月二十七日,旻甯正式即位于太和殿,頒诏天下,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代皇帝。
道光執政30年,做了不少事情。
他在懲治貪一污、整頓吏治、治河通漕、清厘鹽政、開通海運等方面,也有或多或少的成績。
道光一生中最大的政績,是平息回部張格爾的一騷一亂,鞏固了新疆。
道光30年的皇帝生涯,算是勤政,也算是節儉。
他自诩道:“自禦極至今,凡批覽章奏,引對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
”野史說道光穿帶補丁的褲子,于是大臣們仿效,也“綴一圓綢膝間”。
節儉,對于一位皇帝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但是,評價一位君主、一位政治家,主要看他在曆史潮流中,是站在前面,還是落在後面;看他在國家與民族利益上,是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還是喪失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
道光皇帝禁煙運動失敗,鴉片戰争失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他要承擔相應的曆史責任。
關于鴉片戰争,中學教科書裡講得很詳細。
下面我們對鴉片烽火做點思考。
鴉片戰争是道光朝曆史、是清朝曆史、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
這方面的書籍文章很多,曆史教科書也講得很多。
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鴉片戰争清朝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鴉片戰争失敗的主要曆史責任者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 道光繼位後,來不及處理鴉片問題,而是先着手解決最為緊迫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調整中樞機構大員,将嘉慶時的重臣大學士托津、戴均元等換掉,組成包括曹振镛、穆彰阿等在内的新的朝廷班子;第二件是治理河漕;第三件是道光八年(1828年),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
然而,西北烽火剛熄,東南硝煙又起。
鴉片流入,由來已久。
道光皇帝的皇曾祖父雍正開始禁煙,皇祖父乾隆下令禁煙,皇父嘉慶也屢令禁煙。
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
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200箱,乾隆時增至1000箱,嘉慶間又增至4000箱。
道光開始禁煙,遇到很大阻力。
鴉片走私,更加嚣張,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銀3000萬兩。
這時朝臣對禁煙政策有兩派意見:以許乃濟為首的弛禁派和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
朝廷大臣發生兩派觀點并不奇怪,問題是道光皇帝如何決策。
當年康熙皇帝,在是不是要平定三藩、是不是要統一台灣、是不是要反擊沙俄侵略、是不是要親征噶爾丹等重大問題上,都面臨不同的意見。
康熙的英明在于:他判斷并支持朝臣的正确意見,而且支持
而前引《清史稿·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甯,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并無其事。
托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甯在場。
人們對此事的真僞産生懷疑。
此為曆史疑雲之四。
實錄記載:嘉慶秘密立儲朱谕密旨緘藏在“匣”内。
《清仁宗實錄》載:“上(嘉慶)疾大漸,召禦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内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匣,宣示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甯)。
”《清仁宗實錄》是道光繼位之後修纂的。
《清宣宗實錄》也記載:“仁宗疾大漸,召禦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内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匣,宣示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甯)朱谕一紙。
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硃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
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
”《清宣宗實錄》是鹹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修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
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作了自圓其說。
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匣”為“公啟密緘”。
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匣”,立旻甯為皇太子。
然而,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
此為曆史疑雲之五。
由上看出,旻甯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又得到皇太後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匣的禦書聖旨。
旻甯繼位,皇太後與瑞親王綿忻、宗室禧恩、軍機大臣等達成共識,和平過渡。
但是,在官私記載中,前後矛盾,彼此抵牾,仍給人們留下重重迷霧。
八月二十二日,嘉慶帝的靈柩從避暑山莊運回到北京,在乾清宮停放。
先是,嘉慶暴卒,事前毫無準備,避暑山莊沒有準備棺木。
旻甯命速送“梓宮”來熱河,嘉慶遺體在避暑山莊入殓,由承德運往北京。
旻甯跟随靈柩而行,并已開始處理政務。
八月二十七日,旻甯正式即位于太和殿,頒诏天下,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代皇帝。
道光執政30年,做了不少事情。
他在懲治貪一污、整頓吏治、治河通漕、清厘鹽政、開通海運等方面,也有或多或少的成績。
道光一生中最大的政績,是平息回部張格爾的一騷一亂,鞏固了新疆。
道光30年的皇帝生涯,算是勤政,也算是節儉。
他自诩道:“自禦極至今,凡批覽章奏,引對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
”野史說道光穿帶補丁的褲子,于是大臣們仿效,也“綴一圓綢膝間”。
節儉,對于一位皇帝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但是,評價一位君主、一位政治家,主要看他在曆史潮流中,是站在前面,還是落在後面;看他在國家與民族利益上,是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還是喪失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
道光皇帝禁煙運動失敗,鴉片戰争失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他要承擔相應的曆史責任。
關于鴉片戰争,中學教科書裡講得很詳細。
下面我們對鴉片烽火做點思考。
鴉片戰争是道光朝曆史、是清朝曆史、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
這方面的書籍文章很多,曆史教科書也講得很多。
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鴉片戰争清朝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鴉片戰争失敗的主要曆史責任者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 道光繼位後,來不及處理鴉片問題,而是先着手解決最為緊迫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調整中樞機構大員,将嘉慶時的重臣大學士托津、戴均元等換掉,組成包括曹振镛、穆彰阿等在内的新的朝廷班子;第二件是治理河漕;第三件是道光八年(1828年),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
然而,西北烽火剛熄,東南硝煙又起。
鴉片流入,由來已久。
道光皇帝的皇曾祖父雍正開始禁煙,皇祖父乾隆下令禁煙,皇父嘉慶也屢令禁煙。
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
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200箱,乾隆時增至1000箱,嘉慶間又增至4000箱。
道光開始禁煙,遇到很大阻力。
鴉片走私,更加嚣張,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銀3000萬兩。
這時朝臣對禁煙政策有兩派意見:以許乃濟為首的弛禁派和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
朝廷大臣發生兩派觀點并不奇怪,問題是道光皇帝如何決策。
當年康熙皇帝,在是不是要平定三藩、是不是要統一台灣、是不是要反擊沙俄侵略、是不是要親征噶爾丹等重大問題上,都面臨不同的意見。
康熙的英明在于:他判斷并支持朝臣的正确意見,而且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