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道光帝旻甯

關燈
記載當時情狀,匣禦書由嘉慶随身攜帶。

    《碑文》記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管理刑部。

    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随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狝,“甫駐跸,聖躬驟有疾,不豫。

    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

    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嘉慶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合”裡找到了傳位诏書。

    “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匣”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

    于是有的學者認為:“‘匣’随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征信。

    ”此為曆史疑雲之一。

     宗室建議:嘉慶剛斷氣,總管内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甯繼位。

    禧恩,宗室,滿洲正藍旗,睿親王淳穎之子。

    這裡要補充一句,就是睿親王多爾衮沒有兒子,其弟多铎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衮,襲睿親王。

    多爾衮被革王爵、撤廟享後,多爾博又歸宗多铎後。

    乾隆傍多爾衮平反,恢複多爾衮睿親王封号,多爾博仍為多爾衮的繼承者。

    其時多爾博已死多年,命他的五世孫淳穎襲睿親王爵。

    睿親王淳穎是嘉慶懲治和珅所依靠的重要親信和得力大臣,他的兒子禧恩,初入宮為頭等侍衛,繼升為禦前侍衛,後升為内務府大臣。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禧恩作為内務府大臣,随嘉慶皇帝車駕到避暑山莊。

    《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仁宗崩于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禧恩以内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勳,當繼位。

    樞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

    禧恩抗論,衆不能奪。

    會得秘匮朱谕,乃偕諸臣,奉宣宗即位。

    ”禧恩出身宗室,地位重要,影響亦大,其建議沒有得到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認同,這道光《情殷鑒古圖》說明,奉旻甯嗣位一事在當時似曾經過一場激烈的争論。

    禧恩建議旻甯繼位表明:嘉慶生前并未就嗣位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啟匣。

    否則,托津、戴鈞元等不會“猶豫”而不表态。

    所謂“公啟匣,宣示禦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

    禧恩隻是内務府大臣,按照“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甯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麼違背“家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曆史疑雲之二。

     太後懿旨:孝和睿皇後傳懿旨讓旻甯嗣位。

    嘉慶先後有兩位皇後,第一位是孝淑睿皇後,喜塔拉氏,為道光的生母,她隻當了一年多的皇後就病死;第二位皇後是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

    她生下兩個兒子——皇三子綿恺和皇四子綿忻,但她對旻甯備加照顧,他們關系很好。

    孝和睿皇後并不知嘉慶皇帝密诏匣在什麼地方,她應當也不知道“秘密立儲”所立的皇太子是誰。

    然而,當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于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

    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随行在,自當上膺付托,撫馭黎元。

    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一性一謙沖,素所深知。

    為此特降懿旨,傳谕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這個皇太後懿旨,對于旻甯嗣位,關系極為重要。

    旻甯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恩不盡!後來所有正史均隻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匣之事。

    道光複奏皇太後文曰:“子臣(旻甯)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内務府大臣,恭啟匣,有皇父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甯)朱谕一紙。

    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

    子臣遜讓,至再至三。

    該大臣等,固請不已。

    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

    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喻……謹将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覽,謹繕折複奏,恭謝慈恩。

    七月二十九日。

    ”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後的意思,但是用順治遺诏名義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後“懿旨”的名義。

    這裡産生了問題:皇太後指令旻甯繼位違背“祖制”、“家法”,如果懿旨同遺诏發生矛盾怎麼辦?此為曆史疑雲之三。

     朝臣态度:《清史稿·托津傳》記載:“仁宗崩于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托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

    ”托津,為滿洲富察氏,自嘉慶十年(1805年)開始任軍機大臣,又任正白旗領侍衛内大臣、東閣大學士,可謂樞密老臣、朝廷重臣。

    《清史稿·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跸,帝不豫,向夕大漸。

    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

    均元與大學士托津督内侍檢禦箧,得小金盒,啟,宣示禦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

    ”這兩條記載,同《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