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乾隆帝弘曆
關燈
小
中
大
妃嫔自當侍從。
而最尴尬者,則為後妃受胙,是一種豬肉米飯,這是回教徒所萬萬不能忍受之事。
将容妃單獨安置在另一個生活區域,生活上很是方便。
第三,生活風俗不同。
維族的衣服、裝飾,同皇宮的後妃、宮女都不同。
皇宮除禦花園外,别無遊觀之處。
乾隆築寶月樓于瀛台之南,則随時可以駕幸西苑,而不必如臨圓明園,路途既遠,又煩出駕。
容妃在這裡則可免去其他妃嫔争一寵一之擾。
第四,宗教信仰不同。
滿族的宗教是薩滿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要做禮拜。
容妃所居之地,隔長安街而對回子營,建回教禮拜堂及民舍,并使内附之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襲回風。
容妃站在樓上,可以望見對面的“回子營”,遙望瞻禮,以解思念之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年55歲,葬清東陵。
至于“香妃”之名,不知何時而起。
今新疆喀什有香妃遺棺,當地傳說是從北京運回去的。
容妃應是民間傳說的香妃。
香妃與容妃是一人還是兩人,學界看法尚不一緻。
近年研究香妃的著作很多。
一本書名就叫《香妃》,作者于善浦、董乃強是清東陵的文物專家。
他們在書中說,1979年10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清東陵乾隆裕陵的妃嫔園寝中,有兩座妃嫔墓一穴一因漏雨而塌陷。
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墓一穴一時,發現許多珍貴實物,從而揭開了香妃之謎。
在查證史料及清宮檔案之後,對乾隆41位後妃中惟一的維吾爾族的女子,有了新的認識。
作者認為,這位當是容妃,也就是傳說的香妃。
另一本書名叫《香妃考證研究》(正、續集),是台灣姜龍昭先生所著。
作者對戲劇小說中所寫的香妃和史學家所讨論的香妃,都有說明、讨論、考證和判定。
作者原來為了編寫香妃的電視劇而做研究工作,自費到北京、河北、新疆考察,彙集資料,編為書籍。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可說者很多,許多文學藝術作品對此加以渲染,演繹出不少曲折動人的故事。
同時,乾隆是一代有為之君,将康乾盛世推向頂峰,但各種矛盾也不斷積聚,盛世的外衣下面卻潛伏危機。
前幾年,海外某大學的一位曆史系主任、著名清史教授計劃同筆者合作一個《中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康乾盛世”》的課題,如果批準,可以拿到一筆可觀的課題費,但要得到一個基金會的評審委員會通過。
後來這位教授告訴我:課題沒有被通過。
因為基金會成員主要是西方學者,他們認為中國的康熙—乾隆時代,不是黃金時代,而是專制黑暗時代。
這件事情對我的觸一動是:人們在用兩隻眼睛看乾隆。
乾隆皇帝弘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記載他言行的《清高宗實錄》就達1500卷,據筆者統計,共有13580136字,還未計标點符号。
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功績歸納起來,有八件事: 第一件是編修文化典籍。
北京内城南面東為“崇文門”,标榜皇帝“崇文”。
明清28位皇帝,真正稱得上“崇文”的,隻有兩位,就是康熙和乾隆。
康熙前面已經叙述,是一位學習型皇帝,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皇帝,乾隆則是一位文化型皇帝。
乾隆在文治方面做的事情很多,主要有: (1)主持纂修《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第一份告成,共收書3461種、79309卷。
随後繼續進行,到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又告成6份,已曆時15年。
後再查核、校誤和補遺,直到五十八年(1793年)才告結束,參與者前後4186人,時間長達20年。
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其一,保存珍貴遺産。
集中全國的力量,對各地圖書典籍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地清理,選擇重要的刻本、抄本,繕錄采入《四庫全書》,使大量書籍雖經天災人禍而被保存下來。
其二,方便學人利用。
北到關外,南到江浙,禁城之内,皇家禦苑,士林學子,閱覽抄錄,嘉惠讀者。
其三,有利文化傳承。
1983年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影印出版,化身千百,流傳世界。
其四,便于分類檢索。
“以類求書,因書治學”。
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再分44類,又分66目,條理井然,易于查檢。
但是,乾隆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也删了不少書、改了不少書、禁了不少書、毀了不少書。
有人據《辦理四庫全書檔案》、《禁書總目》等資料統計,毀書約3000餘種、六七萬部。
可見,乾隆編纂《四庫全書》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總之,要給予客觀的、公正的評價。
乾隆佛裝像(2)編修《滿文大藏經》。
乾隆命将漢文、蒙古文《大藏經》譯成滿文,由章嘉呼圖克圖總其事,“每得一卷,即行進呈,以候裁定”。
後用朱文刻印的《滿文大藏經》,是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
又刻印《大藏經》(也稱“龍藏”)。
(3)整理《無圈點老檔》。
《無圈點老檔》(又稱《滿文老檔》、《老滿文原檔》、《舊滿洲檔》)是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書寫的,現存最為原始、系統、詳盡、珍貴的清太祖、太宗時期編年體史料長編。
該檔形成于清入關前,到乾隆中期已經百餘年,以老滿文書寫,文字難以辨識,紙張年久糟舊,字迹漫漶不清。
乾隆命對《無圈點老檔》進行整理,用無圈點老滿文和加圈點新滿文分别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内閣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一陽一崇谟閣各一部,并抄出存上書房一部。
總計共抄錄七份:《無圈點字檔》(草本)、《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内閣本)、《加圈點字檔》(内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谟閣本)、《加圈點字檔》(崇谟閣本),還有《加圈點字檔》(上書房本)。
《無圈點老檔》原本40冊,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4)乾隆敕編《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文本、漢文本)等。
(5)《禦制五體清文鑒》則是多民族文化的一個碩果。
(6)乾隆重視京師文化,體現在:一是編繪《京城全圖》;二是于敏中等奉敕撰《日下舊聞考》,共160卷,為北京曆史文獻集大成之作;三是編修《國朝宮史》,對宮廷的曆史、建築、文化、典制等做了載述。
第二件是維護、興建皇家園林。
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護、維修、興建的皇家宮殿園林,如皇宮的甯壽宮及其花園、天壇祈年殿(換成藍色琉璃瓦)、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三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避暑山莊暨外八廟和木蘭圍場等,其中清漪園改甕山為萬壽山,上建大報恩延壽寺(排雲殿),又建佛香閣。
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着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
除圓明園被焚毀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産。
第三件是貢獻詩文才華。
乾隆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擅書畫,兼長詩文,是一位非凡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書法家、詩人和學者。
他不僅一精一通新滿文,而且熟知老滿文;不僅對漢語漢文十分一精一通,還懂蒙、藏、維等多種語言文字。
乾隆喜一愛一書法,造詣一精一深。
他長期癡于書法,至老不倦。
自内廷到禦苑,從塞北到江南,園林勝景,名山古迹,所到之處,揮毫題字,墨迹之多,罕與倫比。
乾隆撰寫了大量文章,僅編成文集的就有《禦制文初集》、《禦制文二集》、《禦制文三集》、《禦制文餘集》,共1350餘篇,還有《清高宗聖訓》300卷。
乾隆尤喜一愛一作詩。
他的禦制詩集,登極前有《樂善堂全集》,禅位後有《禦制詩餘集》,凡750首。
在位期間的《禦制詩集》共有5集,434卷,有人統計,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計41863首。
他的詩總計42613首。
而《全唐詩》所收有唐一代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
乾隆帝是個業餘詩人,以一人之力,其詩作數量竟與留傳下來的全唐詩相仿佛,其數量之多,創作之勤,令人敬佩(當然,其中有一些詩為他人代筆)。
可以說,乾隆詩作之多,有史以來,首屈一指。
他說:“幾務之暇,無他可娛,往往作詩。
”又說:“每天餘時,或作書,或作畫,而作詩最為常事,每天必作數首。
” 第四件是蠲免天下錢糧。
禦史赫泰曾上疏:“國家經費,有備無患,今當無事之時,不應蠲免一年錢糧。
”乾隆認為:百姓富足,君孰與不足?朝廷恩澤,不施及于百姓,那将施于何處!所以,乾隆斷然下令蠲免全國錢糧。
據統計,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慶元年,先後五次普免全國一年的錢糧,三次免除江南漕糧(其中一次為400萬石米),累計蠲免賦銀2萬萬兩,約相當于5年全國财賦的總收入。
蠲免全國錢糧,收到社會效益:“诏下之日,萬方忭舞。
”這話雖有誇飾,但說明此舉确實受到歡迎。
乾隆蠲免全國錢糧,其次數之多,地域之廣,數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五件是統一整個新疆。
北京内城南面西為“宣武門”,标榜皇帝“宣武”。
明清28位皇帝,真正稱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樂,清朝則有太祖、太宗、康熙、乾隆。
乾隆不僅“崇文”,而且“宣武”。
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鞏固新疆。
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使土爾扈特部回歸,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
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
準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準噶爾貴族的欺淩與侵一逼一。
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後,回部貴族試圖
而最尴尬者,則為後妃受胙,是一種豬肉米飯,這是回教徒所萬萬不能忍受之事。
将容妃單獨安置在另一個生活區域,生活上很是方便。
第三,生活風俗不同。
維族的衣服、裝飾,同皇宮的後妃、宮女都不同。
皇宮除禦花園外,别無遊觀之處。
乾隆築寶月樓于瀛台之南,則随時可以駕幸西苑,而不必如臨圓明園,路途既遠,又煩出駕。
容妃在這裡則可免去其他妃嫔争一寵一之擾。
第四,宗教信仰不同。
滿族的宗教是薩滿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要做禮拜。
容妃所居之地,隔長安街而對回子營,建回教禮拜堂及民舍,并使内附之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襲回風。
容妃站在樓上,可以望見對面的“回子營”,遙望瞻禮,以解思念之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年55歲,葬清東陵。
至于“香妃”之名,不知何時而起。
今新疆喀什有香妃遺棺,當地傳說是從北京運回去的。
容妃應是民間傳說的香妃。
香妃與容妃是一人還是兩人,學界看法尚不一緻。
近年研究香妃的著作很多。
一本書名就叫《香妃》,作者于善浦、董乃強是清東陵的文物專家。
他們在書中說,1979年10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清東陵乾隆裕陵的妃嫔園寝中,有兩座妃嫔墓一穴一因漏雨而塌陷。
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墓一穴一時,發現許多珍貴實物,從而揭開了香妃之謎。
在查證史料及清宮檔案之後,對乾隆41位後妃中惟一的維吾爾族的女子,有了新的認識。
作者認為,這位當是容妃,也就是傳說的香妃。
另一本書名叫《香妃考證研究》(正、續集),是台灣姜龍昭先生所著。
作者對戲劇小說中所寫的香妃和史學家所讨論的香妃,都有說明、讨論、考證和判定。
作者原來為了編寫香妃的電視劇而做研究工作,自費到北京、河北、新疆考察,彙集資料,編為書籍。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可說者很多,許多文學藝術作品對此加以渲染,演繹出不少曲折動人的故事。
同時,乾隆是一代有為之君,将康乾盛世推向頂峰,但各種矛盾也不斷積聚,盛世的外衣下面卻潛伏危機。
前幾年,海外某大學的一位曆史系主任、著名清史教授計劃同筆者合作一個《中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康乾盛世”》的課題,如果批準,可以拿到一筆可觀的課題費,但要得到一個基金會的評審委員會通過。
後來這位教授告訴我:課題沒有被通過。
因為基金會成員主要是西方學者,他們認為中國的康熙—乾隆時代,不是黃金時代,而是專制黑暗時代。
這件事情對我的觸一動是:人們在用兩隻眼睛看乾隆。
乾隆皇帝弘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記載他言行的《清高宗實錄》就達1500卷,據筆者統計,共有13580136字,還未計标點符号。
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功績歸納起來,有八件事: 第一件是編修文化典籍。
北京内城南面東為“崇文門”,标榜皇帝“崇文”。
明清28位皇帝,真正稱得上“崇文”的,隻有兩位,就是康熙和乾隆。
康熙前面已經叙述,是一位學習型皇帝,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皇帝,乾隆則是一位文化型皇帝。
乾隆在文治方面做的事情很多,主要有: (1)主持纂修《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第一份告成,共收書3461種、79309卷。
随後繼續進行,到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又告成6份,已曆時15年。
後再查核、校誤和補遺,直到五十八年(1793年)才告結束,參與者前後4186人,時間長達20年。
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其一,保存珍貴遺産。
集中全國的力量,對各地圖書典籍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地清理,選擇重要的刻本、抄本,繕錄采入《四庫全書》,使大量書籍雖經天災人禍而被保存下來。
其二,方便學人利用。
北到關外,南到江浙,禁城之内,皇家禦苑,士林學子,閱覽抄錄,嘉惠讀者。
其三,有利文化傳承。
1983年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影印出版,化身千百,流傳世界。
其四,便于分類檢索。
“以類求書,因書治學”。
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再分44類,又分66目,條理井然,易于查檢。
但是,乾隆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也删了不少書、改了不少書、禁了不少書、毀了不少書。
有人據《辦理四庫全書檔案》、《禁書總目》等資料統計,毀書約3000餘種、六七萬部。
可見,乾隆編纂《四庫全書》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總之,要給予客觀的、公正的評價。
乾隆佛裝像(2)編修《滿文大藏經》。
乾隆命将漢文、蒙古文《大藏經》譯成滿文,由章嘉呼圖克圖總其事,“每得一卷,即行進呈,以候裁定”。
後用朱文刻印的《滿文大藏經》,是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
又刻印《大藏經》(也稱“龍藏”)。
(3)整理《無圈點老檔》。
《無圈點老檔》(又稱《滿文老檔》、《老滿文原檔》、《舊滿洲檔》)是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書寫的,現存最為原始、系統、詳盡、珍貴的清太祖、太宗時期編年體史料長編。
該檔形成于清入關前,到乾隆中期已經百餘年,以老滿文書寫,文字難以辨識,紙張年久糟舊,字迹漫漶不清。
乾隆命對《無圈點老檔》進行整理,用無圈點老滿文和加圈點新滿文分别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内閣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一陽一崇谟閣各一部,并抄出存上書房一部。
總計共抄錄七份:《無圈點字檔》(草本)、《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内閣本)、《加圈點字檔》(内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谟閣本)、《加圈點字檔》(崇谟閣本),還有《加圈點字檔》(上書房本)。
《無圈點老檔》原本40冊,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4)乾隆敕編《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文本、漢文本)等。
(5)《禦制五體清文鑒》則是多民族文化的一個碩果。
(6)乾隆重視京師文化,體現在:一是編繪《京城全圖》;二是于敏中等奉敕撰《日下舊聞考》,共160卷,為北京曆史文獻集大成之作;三是編修《國朝宮史》,對宮廷的曆史、建築、文化、典制等做了載述。
第二件是維護、興建皇家園林。
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護、維修、興建的皇家宮殿園林,如皇宮的甯壽宮及其花園、天壇祈年殿(換成藍色琉璃瓦)、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三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避暑山莊暨外八廟和木蘭圍場等,其中清漪園改甕山為萬壽山,上建大報恩延壽寺(排雲殿),又建佛香閣。
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着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
除圓明園被焚毀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産。
第三件是貢獻詩文才華。
乾隆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擅書畫,兼長詩文,是一位非凡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書法家、詩人和學者。
他不僅一精一通新滿文,而且熟知老滿文;不僅對漢語漢文十分一精一通,還懂蒙、藏、維等多種語言文字。
乾隆喜一愛一書法,造詣一精一深。
他長期癡于書法,至老不倦。
自内廷到禦苑,從塞北到江南,園林勝景,名山古迹,所到之處,揮毫題字,墨迹之多,罕與倫比。
乾隆撰寫了大量文章,僅編成文集的就有《禦制文初集》、《禦制文二集》、《禦制文三集》、《禦制文餘集》,共1350餘篇,還有《清高宗聖訓》300卷。
乾隆尤喜一愛一作詩。
他的禦制詩集,登極前有《樂善堂全集》,禅位後有《禦制詩餘集》,凡750首。
在位期間的《禦制詩集》共有5集,434卷,有人統計,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計41863首。
他的詩總計42613首。
而《全唐詩》所收有唐一代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
乾隆帝是個業餘詩人,以一人之力,其詩作數量竟與留傳下來的全唐詩相仿佛,其數量之多,創作之勤,令人敬佩(當然,其中有一些詩為他人代筆)。
可以說,乾隆詩作之多,有史以來,首屈一指。
他說:“幾務之暇,無他可娛,往往作詩。
”又說:“每天餘時,或作書,或作畫,而作詩最為常事,每天必作數首。
” 第四件是蠲免天下錢糧。
禦史赫泰曾上疏:“國家經費,有備無患,今當無事之時,不應蠲免一年錢糧。
”乾隆認為:百姓富足,君孰與不足?朝廷恩澤,不施及于百姓,那将施于何處!所以,乾隆斷然下令蠲免全國錢糧。
據統計,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慶元年,先後五次普免全國一年的錢糧,三次免除江南漕糧(其中一次為400萬石米),累計蠲免賦銀2萬萬兩,約相當于5年全國财賦的總收入。
蠲免全國錢糧,收到社會效益:“诏下之日,萬方忭舞。
”這話雖有誇飾,但說明此舉确實受到歡迎。
乾隆蠲免全國錢糧,其次數之多,地域之廣,數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五件是統一整個新疆。
北京内城南面西為“宣武門”,标榜皇帝“宣武”。
明清28位皇帝,真正稱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樂,清朝則有太祖、太宗、康熙、乾隆。
乾隆不僅“崇文”,而且“宣武”。
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鞏固新疆。
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使土爾扈特部回歸,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
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
準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準噶爾貴族的欺淩與侵一逼一。
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後,回部貴族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