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乾隆帝弘曆

關燈
則接道:“兩家并作一家春”。

    酒後乾隆同嫂嫂私通,被皇後察覺。

    皇後同乾隆從此産生芥蒂。

    禍不單行,皇後生的兒子永琏,秘密立為皇太子,也因天花病死。

    乾隆十三年(1748年)出巡,皇後陪同,死于船上。

     于是,産生諸如福康安的身世之謎的傳說與故事,懷疑福康安為乾隆同傅恒夫人所生。

    高一陽一認為:福康安的際遇之隆,清三百年,無與倫比。

    雖“垂髫豢養”,卻本傳不見記載;雖“多年訓誨”,卻并未招作額驸(其兩兄皆為額驸)。

    因之,“其中原故,反足深思”。

     其實,乾隆帝與皇後的感情還是很好的。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跸,三月乙未,後崩于德州舟次,年三十七。

    ”乾隆為此悲恸不已,連續九天,每天在皇後靈柩前三次擺上供品。

    乾隆用富察氏生前所希望的“孝賢”二字,來作為她的谥号。

    孝賢皇後富察氏的靈柩,安放在裕陵地宮四年多。

    在這段時間裡,乾隆皇帝共為她祭奠100多次,并寫下一篇情真意切的《述悲賦》:“《易》何以首乾坤?《詩》何以首關雎?為人倫之伊始,固天俪之與齊。

    ”“悲莫悲兮生别離,失内位兮孰予随?”意思是說,我是多麼悲痛啊,這樣生死離别,失去賢惠内助,今後誰來陪伴我呢?所以,野史與傳說,缺乏曆史依據。

     第二位皇後烏拉那拉氏。

    佐領那爾布之女。

    乾隆做皇子時,烏拉那拉氏被冊為側福晉。

    她不僅深得皇帝一寵一愛一,而且頗讨皇太後喜歡。

    乾隆登極後,封為娴妃。

    在皇後富察氏死後,她由貴妃晉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事,再被冊為皇後。

    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皇後陪皇太後和乾隆第四次下江南。

    在途中,皇後剛過48歲生日,就出了問題。

     蔡東藩在《清史演義》中,寫了“遊江南中宮截發”回目。

    小說中寫乾隆在和珅陪伴下遊金陵秦淮河,登舟遊幸,感歎:“北地胭脂,究不及南朝金粉!”乾隆同和珅在舟中,擁一妓一酣飲,色迷心醉。

    後被皇後發現,二人發生口角,“皇後氣憤不過,竟把萬縷青絲,一齊剪下”。

    就是說,皇後勸阻皇帝不要出去尋一歡作樂,因而惹惱了乾隆皇帝。

    這種說法可能出自想像,但皇後惹惱了皇帝是肯定的。

    從此皇後烏拉那拉氏就被打入冷宮。

    若不是衆位大臣苦勸,乾隆皇帝就會重演當年他的曾祖父順治皇帝廢掉皇後的故事。

    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皇後烏拉那拉氏終于在冷宮中走完了49歲的人生之路。

     這件事情,清宮檔案記載:閏二月十八日,皇後在行宮吃早飯時,還得到皇帝賞賜。

    到了晚飯時,皇後卻不見了蹤影。

    她的名字被黃簽蓋上。

    皇後哪裡去了?有人說她發了瘋病,在杭州削發當了尼姑;也有人說她被先行遣回了京師。

    清宮的《上谕檔》記載:閏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額驸福隆安扈從皇後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

    那麼,皇後為什麼被遣送回京?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乾隆)三十年(1765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發。

    上益不怿,令後先還京師。

    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

    ”滿洲有個習俗,親人故去才“斷發成服”。

    因此,皇後剪發,犯下大忌!皇後死訊傳來時,乾隆皇帝正在木蘭圍場打獵。

    他并沒有停止打獵,命皇後那拉氏的兒子回京辦理喪事,并命喪儀照皇貴妃禮辦理,也就是說要從皇後降一個等級到皇貴妃。

    皇後烏拉那拉氏的命運與孝賢皇後富察氏的命運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還有一位皇後,也附帶提一下。

     第三位皇後魏佳氏,初為貴人,後依次晉為嫔、妃、貴妃,生下皇十五子颙琰(嘉慶),乾隆四十年(1775年)死,年49歲。

    乾隆六十年,以颙琰為皇太子,令追贈其母為皇後。

    這位魏佳氏福分不夠,沒有看見兒子登極,也沒有在生前當上皇太後。

     乾隆的皇妃有:皇貴妃五位、貴妃五位、妃七位。

    其中惇妃、婉妃和容妃值得一提。

    惇妃汪氏,本來很讨乾隆喜歡,後來可能因失一寵一而脾氣暴躁。

    一天發火兒,将宮婢笞死。

    乾隆寫了長谕訓斥,降為嫔。

    婉妃陳氏,服侍乾隆于潛邸時,後晉為妃。

    婉妃高壽,薨年92歲,是清宮後妃中最長壽的一位。

    容妃,有人說就是“香妃”,《清史稿·後妃傳》有簡略記載。

    其經曆傳說卻十分離奇,成為乾隆朝後妃的又一樁曆史疑案。

     香妃,曆史上是否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麼死的?她死後葬在哪裡——是新疆喀什,是北京陶然亭,還是遵化清東陵?世間有種種野史、筆記、小說、詩文、戲劇、影視,令人迷惑,無所适從。

     關于香妃的傳說,主要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香妃喜劇說:香妃天生麗質,身有異香,美貌絕倫。

    她家世居南疆葉爾羌(今莎車),兄長因不滿霍集占虐政,舉家搬到伊犁。

    其兄在反對霍集占之亂中,心向清朝,立下功勞。

    他們受召,到了京師,後來長住在北京。

    香妃入宮,受到皇太後的喜一愛一和乾隆帝的一寵一幸,生活過得很幸福。

    香妃死後,乾隆聞訊,悲痛不已,恩準将香妃一屍一骨運回新疆喀什入葬。

    1994年,作者去新疆喀什考察,參觀了香妃墓及香妃木棺。

    現在當地維吾爾族流傳的是第一個版本的傳說。

     第二個版本是香妃悲劇說:香妃是乾隆年間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亂時,被擄進皇宮的。

    乾隆因其貌美,且體有異香,而冊封為香妃,并對她大加恩一寵一。

    但香妃矢志守節,随身懷刃,準備殺帝報仇。

    皇太後聞訊,召妃入宮,賜死,後葬到清東陵。

    蔡東藩《清史演義》、《清朝野史大觀》以及金庸《書劍恩仇錄》等書,所描寫的故事大體雷同。

    戲劇《香妃恨》、《香妃》,以及20世紀50年代上演的《伊伯爾罕》等,也都是按照這個悲劇故事編寫的。

    這個傳說沒有曆史根據,絲毫不足取信,詳見孟森的《香妃考實》。

     香妃的傳說,在國外也有影響。

    美國人豪比·當彼寫了一本《圓明園及其住在那裡皇帝的曆史》,書中介紹了香妃的故事。

     有學者認為,香妃就是容妃。

    曆史文獻與考古發掘都有關于容妃的史實。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劄赉女。

    初入宮,号貴人。

    累進為妃。

    薨。

    ”據學者考證:容妃(1734~1788年),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歲。

    容妃進宮時間說法不一:一說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入宮,年27歲。

    初為貴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冊封為容嫔,年29歲。

    冊文說:“爾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職惟勤,壸範端莊,禮容愉惋。

    ”每年例銀300兩(相當于知縣的五倍)。

    她的哥哥也被封為輔國公。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巡,容嫔随駕,到過揚州、蘇州、江甯(南京)、杭州。

    乾隆特意按回部習俗,賞她羊肚片、炖羊肉等食物。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冊封為容妃。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随皇太後、乾隆東巡,遊覽泰山、祭拜孔廟,路上受賞回回饽饽等食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随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賞“一奶一子月餅”。

    到達木蘭圍場,乾隆獵獲野豬和狍子,賞衆妃野豬肉,而賞容妃狍子肉。

    乾隆為容妃安排了回族廚師,為她做回俗清真飯菜如羊肉馄饨等。

     乾隆帝還為容妃修建寶月樓。

    寶月樓就是今中南海新華門門樓。

    這裡明朝為南台,沒有大的營建。

    清順治、康熙年間兩度擴修,為避暑之處:東為春明樓,西為湛虛樓,南為迎薰亭,北為香殿、涵元殿、翔鸾閣,加上殿閣兩旁的翼樓,都屬于瀛台的範圍。

    清末光緒被幽禁在瀛台。

    民國初年,清室尚以優待條件居住在大内,外朝則先歸民國政一府。

    民國間先改皇城正中之門名為中華門。

    中華門在明朝稱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民國呢?有人獻議:“大内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今國為中華民國,而正朝之門通當東華、西華之間,天然一中華門也!”語既巧合,遂為定議。

    不久以西苑為總統府,府門與正朝門相并,必距長安街以辟寶月樓為府門,位置适合。

    今之新華門,就是往昔清朝寶月樓下所開辟之門。

     清朝在乾隆以前,沒有回族妃嫔的先例。

    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不把她安置在後宮,特營建西苑寶月樓,作為金屋藏嬌之所。

    樓南隔街建“回子營”,修禮拜寺。

    乾隆禦制詩中,有關寶月樓的詩很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月,詩雲:“輕舟遮莫岸邊維,衣染荷香坐片時;葉嶼花台雲錦錯,廣寒乍拟是瑤池。

    ”此以嫦娥比拟容妃。

    二十八年(1763年)新年又作詩雲:“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

    寶月昔時記,韶年今日迎。

    屏文新茀祿,鏡影大光明。

    鱗次居回部,安西系遠情。

    ”乾隆自注:“樓近倚皇城南牆。

    牆外西長安街,内屬回人衡宇相望,人稱‘回子營’。

    新建禮拜寺,正與樓對。

    ” 當時,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

    唯獨回子營近在咫尺,依靠九重。

    這是乾隆一愛一屋及烏。

    乾隆為容妃興建寶月樓的原因是: 第一,言語文化不同。

    容妃講維語,不便與諸妃嫔住在一起交流,特隔于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距外朝之外垣。

    這裡同皇宮既聯系又分割,環境優雅,湖水漣漪。

    乾隆會維吾爾語,可以同容妃用維語直接交談。

     第二,飲食習慣不同。

    皇後的正宮坤甯宮兼作薩滿祭祀的場所。

    坤甯宮每日進豬兩口,在神案上宰豬,在大鍋裡煮豬肉,祭祀敬神。

    元旦祀神,皇帝、皇後行禮;春、秋兩大祭,皇後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