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乾隆帝弘曆

關燈
海甯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系,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

    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

    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

    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

    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

    陳閣老意識到此事一性一命攸關,不敢作聲。

    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

    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

    但據孟森著《海甯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甯。

    第三次到海甯,陳世倌已死。

    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

    陳家乾隆迸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于城的一隅而得名。

    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将“隅園”改名為“安瀾園”。

    當代香港小說家金庸是浙江海甯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

    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

    陳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洩露出去。

    這個故事一出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越講越真。

    關于“調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傳說。

    先說康熙出自陳家,後來這個傳說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頭上。

    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将臨産。

    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一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退一步說,其時雍正并不知道自己将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第二種傳說,晚清長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闿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确與避暑山莊有關。

    王闿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他在《湘绮樓文集》裡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

    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

    ……孝聖容體端颀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

    數月雍親王病愈,她懷孕生下了乾隆。

    張采田《清列朝後妃傳稿》中轉引英和《恩福堂筆記》和王闿運《湘绮樓文集》記載,促發人們更加注意這個疑案。

    這一說法富于傳奇色彩。

    清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

    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并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

    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并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一性一: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

    鹿血壯一陽一,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莊内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

    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産。

    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

    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

    醜女在草棚裡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

    台灣學者莊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一陽一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

    盡避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種傳說,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一寵一臣看自己是否像漢人。

    乾隆的确在宮中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

    如果僅根據他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結論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種傳說,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得所謂乾隆生母的故事,并對胡适之講道:“乾隆帝之生母為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熱河營生。

    ”這種傳說因《胡适之日記》而流傳甚廣。

     雖然以上傳說并不可靠,但是,乾隆的生母,的确存在文獻與檔案上的疑點: 成書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蕭奭的《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 午刻,上禦太和殿。

    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後。

    诏告天下,恩赦有差。

    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嫔,耿氏為懋嫔。

     蕭奭在這本書中還提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後。

    俟考。

    ”就是說,在當時就有人對乾隆的生母是誰提出了懷疑。

     高一陽一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認為:蕭奭《永憲錄》中,“這‘俟考’二字,是一暗示,是一隐筆兼曲筆的巧妙暗示;齊妃非高宗生母,而故意這樣寫,是曲筆;齊妃李氏,暗示高宗生母姓李,此為曲筆。

    ”但是,高一陽一沒有看到清宮的檔案。

     清朝政一府有個規定,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3個月要上報一次,寫明出生時間和生母。

    每隔10年,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的底稿,添寫一次皇室族譜,就是《玉牒》。

    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着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淩柱之女誕生于雍和宮。

     但是,這位鈕祜祿氏是何許人? 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谕旨彙編》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記載: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後聖母谕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嫔,格格耿氏封為懋嫔。

    該部知道。

     同一件事,《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卻記載: 谕禮部:奉皇太後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魯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嫔;格格耿氏,封為裕嫔。

    爾部察例具奏。

     這兩份記載的差異,可以作如下解釋:格格錢氏與格格鈕祜魯氏是一個人。

    因為她們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後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隻能是一人。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設立秘密立儲制,指定弘曆為皇太子。

    他的母親總要有一個高貴的出身,因此,将熹妃錢氏篡改為鈕祜祿氏。

    是否可能由内大臣“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淩柱”将錢氏認作幹女兒?如果事實如此,就解決了身份與姓氏的難題。

     在沒有其他确鑿證據之前,我們隻能相信《實錄》和《玉牒》的記載。

    不過,雍正檔案與雍正實錄關于熹妃錢氏與鈕祜祿氏的記載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夠完滿地解決。

    所以,乾隆生母問題,仍為曆史疑案。

    不僅如此,連乾隆的皇後和皇妃也有許多可以稱為“疑案”的事情。

     乾隆的後妃有名分的:三後、五皇貴妃、五貴妃、七妃、六嫔、三貴人等,總共29人。

     先說乾隆的三位皇後。

     乾隆的第一位皇後富察氏。

    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被冊為寶親王弘曆的嫡福晉。

    這年乾隆17歲,嫡福晉富察氏15歲。

    乾隆二年(1737年),嫡福晉富察氏被冊為皇後。

    皇後富察氏出身名門,她的曾祖父哈什屯順治時任議政大臣,祖父米思翰康熙時任内務府總管、戶部尚書、議政大臣,父親李榮保任察哈爾總管,兄馬齊任兵部尚書、左都禦史、議政大臣、武英殿大學士,“曆相三朝”,兄馬武任内務府總管、鑲白旗蒙古都統、領侍衛内大臣,弟傅恒任戶部尚書、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賜第在東安門内。

    皇後富察氏,一性一賢淑,尚節儉,不奢華,孝順太後,敬一愛一乾隆。

    乾隆年輕時,曾患疖,剛愈,太醫說:“須養百日,元氣可複。

    ”皇後就每晚在乾隆寝宮外面居住,一精一心奉侍,百日之後,才回寝宮。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皇後富察氏随乾隆帝和皇太後東巡,前往山東曲阜祭孔。

    三月十一日,在返京途中死于德州船上,年37歲。

     關于富察氏之死,野史記載:三月十一日夜,乾隆東巡回銮,駐德州,在舟中宴飲一婬一樂。

    皇後激切進谏,乾隆加以诟訾。

    後羞忿,投水死。

    蔡東藩《清史演義》說:皇後之嫂(實為皇後弟妹)即傅恒夫人,在皇後千秋節時前來祝壽。

    酒宴間聯詩。

    乾隆一起句道:“坤闱設帨慶良辰”,皇後續道:“奉命開筵宴衆賓”,嫂嫂随續道:“臣妾也叨恩澤逮”,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