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雍正帝胤禛
關燈
小
中
大
的“誠”與“孝”得到了回應。
“友一愛一”兄弟。
胤禛知道,善于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是自己一生事業中僅次于誠孝皇父的重要事情。
他在随駕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諸弟》詩說:“一雁孤鳴驚旅夢,千峰攢立動詩思。
鳳城諸弟應相憶,好對黃花泛酒卮。
”表明他願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
他在繼位之前,處理兄弟關系的主要原則是“不結一黨一”、“不結怨”。
諸兄弟之間,結一黨一必結怨。
胤禛沒有參加皇太子一黨一,也沒有參加皇八子一黨一。
他表現出既誠孝皇父,也友一愛一兄弟的态度,使他躲避開皇父與兄弟兩方面的矢镞,而安然無恙。
勤慎敬業。
胤禛盡量避開皇儲争奪的矛盾,極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一愛一兄弟,而且勤勉敬業。
凡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也使朝臣口碑相傳。
自結婚後30年的實際磨煉,使他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深刻認識與深切體驗,為後雍正手書對聯來登上皇位準備了條件。
戒急用忍。
胤禛的一性一格,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
康熙就此曾經批評過他。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說:“現在我已經三十多歲了,請您開恩将谕旨内‘喜怒不定’四字,不要記載了吧。
”康熙帝同意,因谕:“此語不必記載!”胤禛是個一性一格急躁的皇子。
他曾對大臣說:“皇考每訓朕,諸事當戒急用忍。
屢降旨,朕敬書于居室之所,觀瞻自警。
”胤禛繼位後,定做“戒急用忍”掉牌,為座右銘,用以警示。
康熙晚年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糾葛而大傷元氣,郁結成疾,悲離人世。
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将朕置乾清宮内,爾等束甲相争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的境況自喻: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一黨一争位。
齊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一屍一體上,也沒有人顧及。
其一屍一體在一床一上67天沒法入殓,以至蛆蟲爬出窗外。
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
康熙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皇帝。
一段曆史疑案就此産生。
關于雍正的繼位,有三種說法:遺诏繼位說、改诏篡位說和無诏奪位說。
第一,遺诏繼位說 持此說者認為: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壇代行祭天大典,說明康熙臨終前有意讓雍親王繼承皇位。
(2)有康熙遺旨為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禦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 (3)有《康熙遺诏》為證。
《康熙遺诏》今存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上面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 第二,改诏篡位說 持此說者認為: (1)胤禛雖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錯,讓他代為天壇祭天,但不能證明康熙有意、有遺旨讓他繼位。
(2)康熙在臨終的當天(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進宮,向他們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這麼重要的決定,既然将繼位大事告訴七位阿哥和隆科多,為什麼不向當事人——繼位者胤禛宣谕?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件事是無中生有,是雍正繼位後編造的。
(3)如果說胤禛當時代父到天壇祭天不在西郊,那麼胤禛在當天曾三次受召到康熙榻前問安,《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記載:“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
巳刻,趨進寝宮。
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
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
”可見這時康熙并沒有糊塗。
可他為什麼在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12個小時之間,三次召見胤禛,都沒有當面告訴由他繼承皇位?有的學者認為:這反倒證明康熙沒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繼位遺旨這件事。
(4)康熙咽氣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人單獨向胤禛宣谕由皇四子繼位的遺诏?而宣谕康熙遺旨時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場?有的學者認為:這個康熙遺旨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内。
這就使人們産生“雍正政變”的疑問。
(6)《康熙遺诏》自然應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經定稿并經康熙審定,本應在康熙十三日死後立即當衆宣布,為什麼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見這段記載有僞造的嫌疑。
(7)經過清史專家研究,這份《康熙遺诏》是參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
康熙帝說:“此谕已備十年,若有遺诏,無非此言。
”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康熙遺诏漏洞百出。
” (8)有人說,雍正死後不埋在清東陵而埋在清西陵,說明他得位不正,不願意、沒有臉面在地下見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順治。
(9)雍正對諸多兄弟或殺害、或監禁,似有“殺人滅口”或有口不能說之嫌。
(詳見下文) (10)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是為了“殺人滅口”。
在上述雍正改诏繼位諸說中,主要為奪嫡說和篡位說。
其一,雍正是否奪嫡?如前所說,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
在清太祖、太宗時,皇位繼承采用滿洲貴族會議推選制。
清世祖福臨首用遺旨制,就是在臨終前指定皇三子玄烨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的皇位繼承,先是指定允礽為皇太子,繼而廢,廢而立,又再廢。
既然清朝沒有實行“嫡長制”,雍正登極之前康熙并沒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奪?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奪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認為雍正篡位者的根據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
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繼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撫遠大将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
(2)有的學者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诏。
這份所謂《康熙遺诏》是僞造的。
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一黨一人将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于四子”的說法。
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堯改诏三種說法。
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诏谕,叫遠在西甯的撫遠大将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于四子”。
此屬傳聞,不為史實。
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傳位于四子”的遺囑,那麼: 其一,當時繁體字的“于”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 其二,當時行文規範是“皇某子”,“于”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很難改; 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于”?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說:康熙遺囑傳位“胤禎”(皇十四子),因“胤禎”與“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
後将《玉牒》的名字挖改。
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
這就是“玉牒易名”說。
學界對雍正改名看法頗不一緻。
一種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祯,皇十四子就叫胤禎,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
胤禛做了皇帝之後,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以示避諱。
總之,康熙臨終前立皇十四子允繼位說,可謂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既然康熙晚年沒有“立儲”,雍正登極之前康熙沒立“儲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長的位;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
康熙死後、雍正登極之前沒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
“友一愛一”兄弟。
胤禛知道,善于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是自己一生事業中僅次于誠孝皇父的重要事情。
他在随駕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諸弟》詩說:“一雁孤鳴驚旅夢,千峰攢立動詩思。
鳳城諸弟應相憶,好對黃花泛酒卮。
”表明他願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
他在繼位之前,處理兄弟關系的主要原則是“不結一黨一”、“不結怨”。
諸兄弟之間,結一黨一必結怨。
胤禛沒有參加皇太子一黨一,也沒有參加皇八子一黨一。
他表現出既誠孝皇父,也友一愛一兄弟的态度,使他躲避開皇父與兄弟兩方面的矢镞,而安然無恙。
勤慎敬業。
胤禛盡量避開皇儲争奪的矛盾,極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一愛一兄弟,而且勤勉敬業。
凡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也使朝臣口碑相傳。
自結婚後30年的實際磨煉,使他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深刻認識與深切體驗,為後雍正手書對聯來登上皇位準備了條件。
戒急用忍。
胤禛的一性一格,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
康熙就此曾經批評過他。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說:“現在我已經三十多歲了,請您開恩将谕旨内‘喜怒不定’四字,不要記載了吧。
”康熙帝同意,因谕:“此語不必記載!”胤禛是個一性一格急躁的皇子。
他曾對大臣說:“皇考每訓朕,諸事當戒急用忍。
屢降旨,朕敬書于居室之所,觀瞻自警。
”胤禛繼位後,定做“戒急用忍”掉牌,為座右銘,用以警示。
康熙晚年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糾葛而大傷元氣,郁結成疾,悲離人世。
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将朕置乾清宮内,爾等束甲相争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的境況自喻: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一黨一争位。
齊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一屍一體上,也沒有人顧及。
其一屍一體在一床一上67天沒法入殓,以至蛆蟲爬出窗外。
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
康熙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皇帝。
一段曆史疑案就此産生。
關于雍正的繼位,有三種說法:遺诏繼位說、改诏篡位說和無诏奪位說。
第一,遺诏繼位說 持此說者認為: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壇代行祭天大典,說明康熙臨終前有意讓雍親王繼承皇位。
(2)有康熙遺旨為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禦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 (3)有《康熙遺诏》為證。
《康熙遺诏》今存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上面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 第二,改诏篡位說 持此說者認為: (1)胤禛雖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錯,讓他代為天壇祭天,但不能證明康熙有意、有遺旨讓他繼位。
(2)康熙在臨終的當天(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進宮,向他們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這麼重要的決定,既然将繼位大事告訴七位阿哥和隆科多,為什麼不向當事人——繼位者胤禛宣谕?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件事是無中生有,是雍正繼位後編造的。
(3)如果說胤禛當時代父到天壇祭天不在西郊,那麼胤禛在當天曾三次受召到康熙榻前問安,《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記載:“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
巳刻,趨進寝宮。
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
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
”可見這時康熙并沒有糊塗。
可他為什麼在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12個小時之間,三次召見胤禛,都沒有當面告訴由他繼承皇位?有的學者認為:這反倒證明康熙沒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繼位遺旨這件事。
(4)康熙咽氣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人單獨向胤禛宣谕由皇四子繼位的遺诏?而宣谕康熙遺旨時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場?有的學者認為:這個康熙遺旨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内。
這就使人們産生“雍正政變”的疑問。
(6)《康熙遺诏》自然應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經定稿并經康熙審定,本應在康熙十三日死後立即當衆宣布,為什麼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見這段記載有僞造的嫌疑。
(7)經過清史專家研究,這份《康熙遺诏》是參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
康熙帝說:“此谕已備十年,若有遺诏,無非此言。
”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康熙遺诏漏洞百出。
” (8)有人說,雍正死後不埋在清東陵而埋在清西陵,說明他得位不正,不願意、沒有臉面在地下見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順治。
(9)雍正對諸多兄弟或殺害、或監禁,似有“殺人滅口”或有口不能說之嫌。
(詳見下文) (10)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是為了“殺人滅口”。
在上述雍正改诏繼位諸說中,主要為奪嫡說和篡位說。
其一,雍正是否奪嫡?如前所說,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
在清太祖、太宗時,皇位繼承采用滿洲貴族會議推選制。
清世祖福臨首用遺旨制,就是在臨終前指定皇三子玄烨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的皇位繼承,先是指定允礽為皇太子,繼而廢,廢而立,又再廢。
既然清朝沒有實行“嫡長制”,雍正登極之前康熙并沒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奪?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奪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認為雍正篡位者的根據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
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繼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撫遠大将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
(2)有的學者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诏。
這份所謂《康熙遺诏》是僞造的。
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一黨一人将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于四子”的說法。
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堯改诏三種說法。
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诏谕,叫遠在西甯的撫遠大将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于四子”。
此屬傳聞,不為史實。
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傳位于四子”的遺囑,那麼: 其一,當時繁體字的“于”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 其二,當時行文規範是“皇某子”,“于”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很難改; 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于”?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說:康熙遺囑傳位“胤禎”(皇十四子),因“胤禎”與“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
後将《玉牒》的名字挖改。
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
這就是“玉牒易名”說。
學界對雍正改名看法頗不一緻。
一種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祯,皇十四子就叫胤禎,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
胤禛做了皇帝之後,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以示避諱。
總之,康熙臨終前立皇十四子允繼位說,可謂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既然康熙晚年沒有“立儲”,雍正登極之前康熙沒立“儲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長的位;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
康熙死後、雍正登極之前沒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