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雍正帝胤禛

關燈
是“篡位”。

     第三,無诏奪位說。

     持此說者認為: 說雍正奉遺诏繼位,許多矛盾解釋不清楚,其說難以自圓;說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證據也顯得不足。

    雍正登極,是因為他在皇位争奪中取得了勝利。

    這場皇位争奪鬥争,或明或暗,或隐或顯,前前後後,40多年。

    結果,皇太子一黨一失敗,皇八阿哥一黨一也失敗,皇四阿哥一黨一勝利。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還是逆取?從胤禛登極至今282年以來,既是學術界激烈争議的問題,也是演藝界火爆炒作的題目。

    雍正繼位是否逆取?曆史沒有留下記載。

    曆史是勝利者的記錄,正史不會也不可能會對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記載。

    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繼承的遺诏,也不會留下一鱗半爪暗示皇位繼承的文獻。

    但是,自康熙賓天至雍正繼統,即有皇位出自篡奪的傳聞異說。

    雍正為此親撰上谕駁斥,編纂《大義覺迷錄》一書,想為自己洗刷不白。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就“謀父”、“一逼一母”、“弑兄”、“屠弟”、“貪财”、“好殺”、“酗酒”、“一婬一色”、“好谀”、“任佞”等十項大罪,進行自辯,頒行天下。

    然而,事與願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動而曲折的曆史故事。

     那麼事實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讓我們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種說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參湯被毒死的。

    這話從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于情,也不合理。

    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既違背史實,也絕無可能。

     雍正是否一逼一死生母?《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一逼一母一之名。

    ”看來當時雍正“一逼一母”說流傳很廣。

    雍正生母烏雅氏,生三個兒子:胤禛、允祚(5歲死)、允。

    傳說:雍正繼位後,将允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雍正不準,太後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

    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被囚禁,作為皇太後能不生氣嗎?時人将雍正母親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聯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殺弟?雍正帝繼承皇位之日,就面臨着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

    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内。

    箭在弦上,形勢緊張。

    當時年滿20歲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

     大阿哥允,在太子廢立中得罪皇父,被奪封爵,幽于府第。

    康熙帝派貝勒延壽等輪番監守,并嚴谕:疏忽者,當族誅。

    允已成為一隻不再見天日的死老虎。

    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殡葬。

     二阿哥即廢太子允礽,被禁锢在鹹安宮。

    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将允礽移居幽禁。

    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但也受到牽連。

    雍正即位後,以“允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允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

    允祉心裡不高興,免不了私下發些牢一騷一。

    雍正知道後,幹脆将允祉奪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曾領正黃旗大營,後被封為恒親王。

    允祺沒有結一黨一,也沒有争儲。

    雍正即位後,借故削其子的封爵。

    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

    但是,“皇太子之廢也,允禩謀繼立,世宗深憾之”。

    雍正繼位後,視允禩及其一黨一羽為眼中釘、肉中刺。

    允禩心裡也明白,常怏怏不快。

    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面派手法:先封允禩為親王——其福晉對來祝賀者說:“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這話傳到雍正那裡,命将福晉趕回一娘一家。

    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廟前跪一晝夜。

    後命削允禩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

    “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

    允禩又被幽禁,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結一黨一,也為雍正所不容。

    允禟心裡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離世!”雍正哪能容許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

    改允禟名為“塞思黑”。

    “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

    不久給允禟定28條罪狀,送往保定,加以械鎖,命直隸總督李绂幽禁之。

    允禟在保定獄所備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因一黨一附允禩,為雍正所恨。

    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來京病筆,送靈龛還喀爾喀(今蒙古共和國),命允赍印冊賜奠。

    允稱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張家口。

    同年借故将其奪爵,逮回京師拘禁。

    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開釋,後死。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也很有權,但沒有結一黨一謀位。

    雍正剛即位,封允祹為履郡王。

    不久,借故将其降為“在固山貝子上行走”,就是從郡王降為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僅享受貝子待遇。

    不久,又将其降為鎮國公。

    乾隆即位後被晉封為履親王。

    這位允祹較之其他兄弟氣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歲。

     十四弟允,雖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一黨一同允禩,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禎”而雍正一黨一篡改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

    雍正即位,先是不許撫遠大将軍允進城吊喪,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壽皇殿左右。

    乾隆繼位後,将其開釋。

     十五弟允,康熙帝死後,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

    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詳。

    雍正繼位,即封允祥為怡親王,格外信用。

    允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铎為後,襲封莊親王。

    允禮,雍正繼位封為果郡王,再晉為親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繼任宗人府宗令、管戶部。

    允祥和允禮顯然早加入“胤禛一黨一”,隻是康熙在世時,十分隐秘,沒有暴露。

     雍正登上皇位之後,對骨肉同胞心狠手辣、刻薄毖恩,對待近臣也毫不容情。

    年羹堯和隆科多是突出的例子。

     年羹堯,漢軍鑲黃旗人,父遐齡官至湖廣總督、遐齡女事胤禛潛邸,後為雍正皇貴妃。

    年羹堯在康熙時任四川巡撫、定西将軍,在青藏有軍功。

    雍正繼位,召撫遠大将軍允還京師,命羹堯管理大将軍印務。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以羹堯《賀疏》中将“朝乾夕惕”寫為“夕惕朝乾”,而興文字獄,命罷其将軍,盡削其官職。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是勤勉努力、隻争朝夕的意思。

    雍正認為,年羹堯故意這麼寫,就是不想把“朝乾夕惕”的美名給自己。

    同年,定年羹堯92款大罪,其中有32條都夠殺頭。

    最後令其在獄中自裁,斬其子年富,餘子年15歲以上者皆戍極邊。

     有一種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年羹堯私通,入宮八個月生下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

    改“康熙遺诏”之事是年羹堯幹的。

    年羹堯的生年不詳,他康熙三十七年(16一98年)中進士,這年胤禛21歲,由此看來雍正同年羹堯歲數可能相差不多,不像兩代人。

    這像是從呂不韋納趙姬懷孕後送給莊襄王而後生嬴政(秦始皇)的故事移植過來的。

     隆科多,滿洲鑲黃旗人,其父為一等公佟一柄一維,其妹為康熙的孝懿仁皇後。

    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

    康熙死時,唯有隆科多一人傳遺诏由雍正繼位。

    治喪期間,隆科多提督九門、衛戍京師。

    《清宮十三朝演義》說隆科多在康熙死後,從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取下